這些設計中常用的障眼法,我看誰還沒被“騙”過?
文章內容來源于:b站up主@設計師深海,首發: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論“蠱惑人心”我只服設計師!!這些設計中常用的障眼法,我看誰還沒被“騙”過?
你知道設計師的另外一個名字,叫“魔術師”嗎?
看這個不斷轉動的圓環,你覺得它是在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旋轉呢?或者是兩種方向不斷交錯?
這時候,只要設計師在上面添加簡單的結構線,就能控制你看到的方向。
現在它在順時針旋轉:
順時針旋轉
而只要翻轉一下線條的位置,你看到的就是逆時針旋轉了:
逆時針旋轉
這就在設計中常用的“線條操控術”。
線條是世界上最簡單,也是最復雜的藝術。你看這個平平無奇的矩形,完全想象不出,它能跟文字扯上什么關系。
但是只要設計師往里面添加幾根線條,將內部結構分開,就能傳遞重要信息了!
這個簡單的心形,使用線條將內部分割后,便形成了“握緊的雙手”。
事實上,在平面設計中,線條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意義。
01
“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
你會發現,簡簡單單的線條,就好像被施了魔法,它不僅能勾勒出輪廓,甚至還能表達情緒!
下面這張圖中,紅線是一條直線,綠線是一條曲線。
當你用直線繪制出熊時,呈現出的整體感覺是:強大、兇悍。
而用曲線繪制出的熊,則讓人感覺:豐滿、溫順。
怪不得安東尼奧·高迪曾發出感慨:“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當然,曲線也并非都是柔和的。
大多數情況下,曲線的弧度向外時,看起來會顯得積極、舒展、愉悅。
但當曲線的弧度向內時,就會讓人感覺到殘缺、破敗、危險。
這是因為線條交匯形成的尖角,在視覺上很有壓迫感,會讓人感到害怕。
在西方古代軍械上,就有很多野獸紋章圖案。其輪廓中融入了大量尖銳的角,以此來向敵人暗示,自己的強大、威猛。
但如果用向外的曲線弧度表現的話,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了。
在整體視覺方面,相較于線條、角度這些細節,輪廓給人的感受,會更加的直觀、強烈。
所以很多品牌形象,也會選擇為自己添加一個“容器”。這樣能夠改變圖形整體帶來的感受。
例如尖銳的三叉星,外廓添加了圓環之后,整體會感覺更溫和、完整。
方形的“容器”看起來平衡、穩定,能帶給人可靠、專業的感覺,是很多logo的首選。
利落、干脆的直線,含蓄、柔美的曲線,當它們同時出現在設計師筆下的時候,便是力量和浪漫的邂逅。
當然,設計帶給人的視覺差,除了線條,還存在于其他地方。
02
設計師的“障眼法”
你知道設計師,有時候會“欺騙”你的眼睛嗎?下面這張是原始的圖:
但如果畫的時候給它省略掉一部分,圖片則會有更強的表現力。
這就是設計中慣用的:“閉合性原則”。
圖中黑色的部分,我們稱為正形。而省略的部分,則被稱為負形。
閉合性原則就是,人眼自動補齊了縫隙(負形),進行整體識別。
同樣的還有下面這張圖,可樂瓶雖然沒有完整的表現出來,但是依然可以根據局部,感知到瓶子的完整形狀。
平平無奇的北極熊,也可以通過負形的設計,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感覺。
與之類似設計師常用的另一個“障眼法”,是“連續性原則”。
當你看到這張圖的時候,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我想你應該和我一樣,一眼看到的是整體的圖像:微笑。
其次才是其中零碎的元素。(可樂瓶)
連續性原則在平面設計中非常常見,比如使用小的元素(字母FISH)組合成一個全新的圖形(魚)以此來表達出更多的內涵。
經典案例,就是聯合利華的標志。
由25種圖案,共同拼合出字母U的輪廓。在表現品牌形象的同時又可以展示企業的產品。
當然,設計并不總是這么復雜的。高級的設計,有時候往往只需要一個點睛之筆。
03
設計師的“神來之筆”
1、扭曲平面
你知道如何將平面扭曲成空間嗎?將矩形交錯排列:
在交匯處添加點:
最后,為這些點賦予有規律的色彩變化:
有沒有感覺到,畫面出現了動感?
2、一筆勾勒中國風
只有文字,又想要中國風,味道不夠濃郁怎么辦?
模仿古代書籍的排版,在文字之間添加豎線即可。
3、輪廓改變風格
想讓一張普普通通的圖片更有韻味?
嘗試借鑒傳統,將圖像的輪廓設為,扇形、如意形或者正多邊形,古風韻味瞬間就上來了!
4、化單薄為層次
素材只有一張圖片,略顯單薄怎么辦?
答:添加色塊。
將品牌色疊加在圖像之上,這樣既能裝飾畫面,又可以強調品牌印象。
5、意象文字
普通的漢字看起來平平無奇怎么辦?
我們可以將意象,與漢字的某一部分結合。既能提升設計感,又能清楚傳遞信息。
高明的牌手,從不抱怨手中拿到了什么牌,他只專注怎么把手里的牌打好。
04
“我會永遠為此贖罪!”
當你在晚上,打開某個app準備消遣一會時,刷著刷著卻發現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半夜。你是否會為剛剛浪費了幾個小時而懊惱?
從前,我們瀏覽網頁時,新的頁面需要點擊下一頁才會加載。
這給了我們思考的時間,要不要繼續把時間花在上面?
而現在,幾乎所有的app,在你瀏覽時圖片、視頻或新聞,內容會源源不斷的從下方加載出來。
這反而更加的難以結束。這便是被戲稱為交互設計“萬惡之源”的:【無限滑動】模式。
就像你喝完一碗湯后,會停下來想想:還要不要再來一碗?但如果碗中的湯,能夠悄悄的自動補充,人們就會不知不覺喝下更多。
這就是著名的【湯碗實驗】。
為了能喂我們吃下更多,幾乎所有的app都在某個模塊,使用了這種【無限滑動】的加載模式。
無限互動的設計師Aza Raskin,在接受采訪時曾說,他可能要永遠為此而贖罪。
為了易用性而優化某些功能,并不意味著對用戶或者人類來說是件好事。
作為設計師,還要考慮科技與社會之間更深層次的關系。
截圖自BBC紀錄片,版權屬于原作者
回到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是平面設計還是交互設計,設計者的初衷都是帶給我們更好的體驗。
但作為被“投食者”,我們在接受信息、嬉笑娛樂的同時,別忘了保持清醒,保持思考,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課題。
圖源:B站@設計師深海
作者公眾號: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