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內耗走向認知覺醒
演講人:苑希泉
卓樸KHT事業部總經理
卓樸2023年會特邀嘉賓
“精神內耗”這個詞近幾年比較火,很多人從衣戈猜想拍攝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這個視頻開始了解到這個詞。
精神內耗,又叫心理內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處于一種內耗的狀態,內耗的長期存在會讓人感到疲憊。通俗點說就是人在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比如人生走向、價值、意義等上面沒有想明白,從而產生的一種糾結、擰巴,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生活。
不過精神內耗也有好的一面,久病成醫,從內耗到釋然就是一種成熟和成長的過程,我自己就是如此,今天我選擇了3對容易產生內耗的詞語,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應對心得。
工作與生活
我在工作上花的時間比較多,有人說我是一個工作狂,我一直把它當做是夸獎,不過細想后發現,如果工作變為癲狂,就會過頭。那是否應該給生活多分配一些精力?是否自己過于極端?另外,工作到底是為什么呢?
有人說是為了更好的工作,這可能是一個共識性的觀念,似乎也挺合理,言下之意如果不工作就可以生活的不錯,那是不是最好就別工作了?這么一想頓時悲從心來,畢竟沒幾個人能投胎成富二代,多數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如果都是以迫于生計、委曲求全的心態應對工作,那真是一種長久的悲劇了。
如果工作是為了生活,那生活是為了什么?
百度有個數據:39%的人認為:生活是為了享受人生的過程。也確實如此,人生就是一場結局注定的旅程,過程精彩最重要,如此看來占到人生三分之一的工作能不能精彩舒適就會直接影響人生成敗,那如何有更好的工作體驗呢?
1.改變環境
古人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環境對人的心境影響很大,這甚至是很多人選擇公司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個人來說,改善工作環境可以從自己的工位開始,最基本的讓桌面整潔有序,也可以養點花花草草,亦或是放上家人好友的照片,這都有助于我們有更好的心情來迎接工作的挑戰。
另外,這種秩序感其實也是一種提升修為的方式,“格物致知,正義誠心”然后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蹲籼倏墒亢偷某硇g》中提到:“空間整理的目的,在于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人類的精神極易受視覺左右,視野里的雜物一多,注意力不免渙散”。所以改善工作體驗,先從自己的工位開始吧!
2.改變關系
這里的改變關系不是讓大家去學習為人處世,人情練達,而是如何定義和工作中相關的人和事,比如說:公司是什么?老板是什么?
那公司是什么?公司是一個平臺,一伙人借助這個平臺完成一個事情,然后大家按照貢獻大小進行利益分配。
作為公司的領頭羊-老板來說,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想要干的事情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根本干不了,這才需要召集一幫人來幫他分擔,相比較員工,老板承擔了更多的壓力,而風險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所以老板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很多時候,員工和老板的關系會變成從屬關系或敵對關系,其實沒有必要,平視即可。
只有當環境很舒服,周圍的人也都是平等關系,同時工作既能學到知識還能賺到錢,這樣的話,每個人才能非常享受工作。
綜合一下,工作中的快樂源自于自由的內心,對他人的信任源自對自己的信任。工作不是為了生活,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與生活都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需要彼此成全。
樂觀與悲觀
分享這個話題前,想請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你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悲觀的人呢?通過下面這個小測試就可以得到答案。
當兩個人同時走在沙漠里,發現手中的水只剩下半瓶的時候,樂觀的人會想:“真好,還有半杯水,我一定可以走出去”,而悲觀的人則會想:“完了,只剩半杯水了,我肯定走不出去了” 。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呢?有答案的朋友可以分享在我們的評論區。
其實不論選擇哪一個,這都是正常的反應,因為一直以來,悲觀和樂觀都不是非黑即白。就像每個人經常聽到的一樣:樂觀是一種天賦,悲觀是一種能力,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沖動......
悲觀是人性的底色,因為它是現實的,我們無法將底色擦除,終有一天所有人都要面對死亡這個悲觀的詞匯,所以我們只能極力的將生活的底色通過各式各樣的事物去覆蓋,才能讓自己暫時忘卻生命的真相與殘酷。但這終歸不是真實的,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就此,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死亡給出的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簡言之,“向死而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激發出生命的進取意識和內在動力。
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只是經歷了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而已,所有的意義都是自己編織而成,但是沒有這些編織的意義,人生又會相當乏味。
在樂觀與悲觀這個話題上,不要過于糾結,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做一名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接受所有的一切,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不是妥協,也不是無奈,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熱愛它”。
月亮與六便士
關于理想和現實,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無疑是最瘋狂、最耐讀的一部。“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更是廣為傳頌。
理想和現實該如何選擇?相信大家都有跨行業或跨專業從業的經歷,甚至有人現在從事的工作已經與最初的想法大相徑庭,這算不算屈服于六便士而放棄了月亮呢?
其實,“月亮”還是“六便士”?這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選擇題。這里涉及到一個認知的方法-鏡與燈。
認知世界有2種方法,一種是鏡式認知,通俗點說,就是有一個現成的東西照著學就可以,這和看地圖一樣,指示從哪里走就從哪里走。通過鏡式認知,可以了解到真實的現狀情況,為以后的行動提供參考。
另一種是燈式認知,從A到B會有很多路徑,到底哪條路徑好,其實都說不好,但在燈光照耀的范圍內,可以先往前走幾步,然后再往前走幾步,等回頭再看時,雖然身后一片黑暗,但已經走了很遠很遠。
在鏡與燈的認知方法下,《月亮與六便士》給了我們很大的提醒:人不能老盯著腳下的六便士,還要有一種看月亮的心情、興致和能力。當然,只盯著月亮,那也是單維的,只有把“月亮和六便士”合起來,才可以構成一個矩陣的生活。
有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以上三組詞都是相互矛盾對立的,將看似矛盾、對立的觀念進行融合是一種更深刻的思考,還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詭辯?
其實《易經》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易經》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變化,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看似矛盾、對立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動態的演化。
菲茨杰拉德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頭腦中能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動能力”。內耗源于思考,但人不能不停止思考,因為“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能讓我們通向新知識”。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