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編輯:三川,來源:卓爾謨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漢字做產品設計有多絕?老外看了都想偷!
中國漢字,極美!音、意、形,其中“形之美”最為直接。每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孕育了千百年,鐘靈毓秀的漢字,本身就是美的存在。
經過設計師二次創作之后,更具有韻味和趣味。不少國外設計師,都對漢字尤為癡迷。我們常見的漢字設計,多用在平面領域。殊不知,在產品設計中,也有多種可能。小站君今天整理了9組不同的漢字產品設計,一睹為快。
一、千字杯-了草
漢字,印象中都是平面的,變成立體的,會是什么樣?原創設計品牌「了草」,以《千字文》為靈感,設計了這組千字杯。一舉拿下了德國 iF 工業設計獎。
不是簡單的在杯底刻字,每個杯形,都是基于字形本身。用它喝茶,茶湯造型各不相同,很有意思。杯底沾了水漬,還能在桌面印字。真真切切地感受漢字的一筆一畫,實在是妙!
不是每個漢字都能被制作成茶杯。選字,尤為重要。筆畫太少或結構太特別的都不行,容易重心不穩。
最后用了“方正新楷體”。字形端正,筆畫分明,重心平穩。
設計師薛雷奇,研究漢字多年,深感漢字文化越來越被人淡忘。
決定讓漢字換一種呈現方式,喚起大家對漢字的熱愛。
二、3D立體字-車一工坊
平面為方,立體為塊。車一工坊的牛楠,就讓漢字“站”了起來。他設計了一系列3D立體字,利用視錯覺,不同角度呈現不同的文字,可謂是四面環字。
城市地名系列,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經突破六百萬。這些立體字,由3D打印技術+榫卯結構制作而成。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難度不斷升級。很多網友提議:建在城市廣場上,絕對會成為地標。
小站君更喜歡他的“反義字”系列。不僅描形,更是表意。
作品《生死》,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感慨是:“生死轉瞬間”。有人理解為:“死和生并非對立,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簡單的兩個漢字,充滿著哲學意義,引人深思。眼前明明是“善”和“愛”,可墻上的影子卻是“惡”和“恨”。
不僅有旋轉的,還有翻轉的,玩法讓人耳目一新。不得不嘆服設計師的腦洞,和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三、書法鐘-陳幼堅
這款書法鐘,堪稱漢字設計的經典之作。
由“設計教父”陳幼堅操刀,已被美國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1988年設計,現在看依舊很有設計感。
構思取自“永字八法”,將阿拉伯數字替換為傳統書法。作者在寫書法時有一種時間靜止的錯覺,這便是靈感之一。
最特別的是,分針每走一個點,就會為表盤上的字添上一筆,組成完整的漢字。
此款書法鐘被收藏不再量產,后續陳老師又設計了系列的手表,彌補遺憾。
四、漢字椅-Lukas Avenas
立陶宛工業設計師Lukas Avenas,小哥對東方文化情有獨鐘。設計了兩款以漢字為靈感的作品。
Kanji 椅,配有鋒利的幾何扶手和靠背。沿用了橫輕豎重的書法運筆手法。腿部微妙的曲線細節,代表漢字字符,看起來現代又禪意。
另外一個“支”字,這是什么設計?沒成想,就是一款手機支架。
老外對中國文字的理解,還真是簡單粗暴!
五、凪-起風了
設計師許紫晴和Jummy,以“凪”字為造型做了款風鈴。
有風時,風鈴底部的“止”會被打亂,擺動交錯形成“x”,變成“風”字。風鈴的清脆聲,仿佛在喃喃細語:起風了...
而凪(zhi),寓意風平浪靜。只有當一切回歸平靜時,“凪”字才會顯現出來。
視覺、聽覺、觸覺,作品傳遞3層意境。
六、滾印年禮-慢物質
“滾”出來的紅包聽說過嗎?慢物質的“財源滾滾”年禮,里面有個滾筒,操作就像印鈔機。
用上配套的紅色印泥,過年可以自己印紅包了。
設計師從中國雕版印刷中獲取靈感,將民間的木刻文字和紋樣,雕刻在橡膠材料上。
除了紅包,可以滾在任何物件上。卡片、包裝紙、帆布袋...只要你覺得個性,都可以印~
七、道一鋼筆-n9
《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是萬物的起點。原創「n9」以此為靈感,設計了這款別致的道一鋼筆。榮獲了2020年紅點設計獎。
仔細瞧,外形像不像漢字中的“一”。
收筆時由細變粗,頗有書法中起承轉合的運筆之勢。
它是一支專門用來書寫漢字的鋼筆。道一鋼筆的筆尖,在傳統美工尖基礎上改良而成。
橫豎撇捺之間,書寫世間萬物。
“道一”鋼筆和普通鋼筆的筆跡對比
八、文化茶-字在
品牌「字在」推出了一款很有意思的文化茶 。
這款設計,也獲得了德國紅點、iF獎。
以漢字為原型,解構成二十八個獨特的筆畫,用干茶壓制定型。
每次泡茶的時,筆畫緩緩融入水中,像水墨一樣暈開。沖泡時長不同,“墨色”也深淺不一。
包裝配套設計成漢字模樣,剝離的打開方式,有點類似藥片包裝。
九、永字八法-書法梳
小紅書博主@云馬品牌設計瞄,早期為譚木匠設計了一組「永字八法梳」。將梳子的造型,與傳統書法結合得非常巧妙。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盡顯東方氣韻,也不知道最終有沒有量產面市,很期待呀~
漢字,上下四千多年,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小站君這次在搜集資料的時候,發現有關漢字的產品設計其實很稀少。反觀,日本文字是沿襲和改造的中國漢字,有不少重疊之處,日本設計師則非常鐘愛挖掘日語進行設計。期待,以后能看到我們更多驚艷的漢字產品設計呀~
作者公眾號:卓爾謨工業設計小站(ID:DrowmI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