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視頻《健康周刊-全民健康防護指南》后疫情時代的健康科普寶典
在不絕于耳的爆竹聲中,各大景區的游客們排成長龍,賀歲檔的電影票房亦賣出新高,似乎我們已經擺脫了疫情的陰霾。
但是站在公共衛生以及醫療系統的角度,疫情之后的概念或許還是言之過早,更準確的來說,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都在進入一個「后疫情時代」。
在國家衛健委的最近一次發布會上,主要回答的提問包括康復后是否還需要用藥鞏固、心跳次數多快才是安全的、慢性病患者如何加強自我監測等等,這些都接近常識科普的領域。
美國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在去年年底更新了一版臨床指南,向醫院提供門診治療的藥物參考,也在側面提醒公眾,不要輕易基于網絡信息進行自我診斷,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這些信號都指向同一個方向,也就是既要重視「后疫情時代」的防護本身,也要警惕錯誤的信息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的確,疫情蔓延的這三年,大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養生」話題上,但是愛惜身體這件事情不應該只是健康危機發生時的一次性動作,如果能夠在此背景下推進全社會普及健康知識,其價值之巨大則是難以估量的。
· · ·
就在舉國歡慶兔年到來的同時,西瓜視頻聯合健康時報、攜手美團買藥一起組織了「全民健康防護指南」的活動,聯動頭部專家學者,以視頻共創的形式,推出事關熱點健康生活的相關內容,為辭舊迎新的氣氛增添了些許安全感。
這是西瓜視頻聯合健康時報,攜手品牌方美團買藥開展的《健康周刊》第三季活動,旨在通過獨家視頻共創加上全民征稿的方式,產出一系列通俗易懂且深入淺出的健康科普視頻,幫助用戶建立管理身體健康的意識和能力。
前期推送的視頻大多是來自一線的醫生們在解答大家關心的健康疑問,比如怎樣識別新冠引起的心肌炎癥狀,或是嬰兒陽性之后的服藥禁忌,還有康復之后多久才可以開始恢復運動,在身體出現血氧問題的時候及時提醒線下就診等內容,話題既細,覆蓋也廣。內容需求吸引了人們大范圍的討論,在西瓜視頻的投稿活動曝光高達7億+,抖音端話題相關視頻播放更是突破2.5億,整體活動總曝光達到10億+。
這一期視頻專輯,已經來到了活動的第三季,本次活動以「公益科普」為目的,誠邀行業專家針對相關健康問題進行科普解讀之外,專業領域的創作者也可以投稿相關內容,獲得大額流量和專屬獎金的激勵。
參與共創的行業專家包括南京醫科大學的骨科醫學博士、上海三甲醫院呼吸內科的副主任醫師、流行病學專家曾光等人,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建樹和權威,有助于為議程定調,而投稿的機制則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表達,讓關心健康的討論順利破圈。
這是一場要在泥沙俱下的信息環境里尋找科學高地的實驗,它的成功與否,也預示著內容平臺的責任邊界究竟應當如何劃定,以及這里面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兼存。
就像總有段子諷刺的說,虛假信息之所以傳得那么快,是因為它永遠都在瞄準人性最脆弱的一面,面對危急時不是尋求神藥就是相信偏方,讀文章看視頻時也會本能的挑選那些聳人聽聞的標題點擊,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嘆息之墻,攔住的不止是“賽先生”,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利益。
所以也總是能夠看到科普工作者們的抱怨,認認真真創作出來的內容,用戶看不進去。知識所具備的行業壁壘和大眾的日常科普需求出現接軌偏差,信息爆炸的時代,優質內容的游戲規則,本不該如此。
· · ·
2019年,美國爆發麻疹疫情,成為近三十年來麻疹病例最多的一年。
隨著醫療水平的突飛猛進,麻疹其實早已不是易于大規模傳染的傳染性疾病了,但部分人群受到反疫苗意見的干擾,導致大量的父母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直至引起了麻疹疫情的非正常反彈。
事實證明,要想打造去偽存真的信息環境,則會面臨一場不進則退的零和博弈,平臺對內容的杠桿撬動意義,對于整個社會的健康內容具有重要影響。
在這個意義上,專業內容躬身入場的積極作用,和它的成本或是風險相比,是大有必要的。
西瓜視頻正在做的健康科普活動,并非是在單打獨斗,它的合作伙伴有美團買藥等,依托美團買藥線上問診和即時配送藥品的服務,擔當著健康生活的守護職能,加上西瓜視頻作為內容平臺搭臺,由符合高專業度標準的內容登場「展示」,才成了一件可持續且有利益的事情。
互聯網接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健康觀念本身,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之一,而且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流量本身是中性的,平臺治理也在逐漸完善,與其責怪用戶為什么總是熱衷于傳播虛假信息,不如主動提供更優質的內容,通過更好的推薦機制,用“良幣”驅逐“劣幣”。
就像康德所說的,知識的擴散永遠都是始自感性、遁入知性、終于理性。
· · ·
就內容品類而言,泛健康領域從來不算冷門,持證醫生在各類視頻平臺開號分享專業見解,也是過去幾年來急劇增加的賽道之一。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健康素養監測調研,截至2020年,我國每100人中有23人具備基本健康素養,達到了《健康中國2030》的階段性目標,這也意味著疫情帶來的觀念變化,迫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管理。
但在具體的素養分類下,安全與急救、科學健康觀的水平要遠遠高于慢性病防治和基本醫療,這意味著很多人的健康知識吸收極其「偏科」,重視應急和抽象的知識,卻長期忽略需要細水長流的基礎知識。
這種參差感,到了商業價值的兌現層面,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由美團買藥作為品牌方來為活動「添柴加火」,同樣有助于它的核心服務體現,因為專業的知識儲備是用戶做出消費決策的大前提,讓更多人了解并管理自己的健康,是必要且務實的選擇。
畢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種苦口婆心的勸說,是比不過那些動輒斷言可以解決身體沉疴的話術。
在這樣的競爭生態里,西瓜視頻選擇以專家為主角的精品視頻先行投石問路,然后發動更多的專業創作者共同參與內容的制作和觀點的表達,用供給側的改革來改善需求端的品質,在本質上,也是遵守了流量市場的玩法。
科學專業的內容絕不意味著枯燥難懂,讓合適的人來為它賦予網感,繼而增加傳播上的競爭力,這種做法不說是機械降神吧,至少也是用魔法打敗魔法,用聰明的手段,做正確的事情。
· · ·
中視頻的商業化,西瓜視頻一直探索在行業前端,品牌方的投放需求,始于用戶對于中視頻的注意力不斷增長,而這里的內容創作空間,又提供了充足的深植季候。
相比短視頻的高頻次和快節奏,中視頻的優勢在于它更注重內容的飽和度,用戶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停留在十來分鐘的內容里,是因為這里的信息量足夠豐富,以及創作者的人設足夠鮮明,在專業領域持有信用資產。
而本次活動平臺居中搭建的商業化設施,除了對接雙方的需求之外,還要把控內容的精品程度,并在IP價值的影響圈內講好一個又一個故事。
在西瓜視頻的設計里,「健康周刊」是母IP,它的第三季「全民健康防護指南」是子IP,圍繞由此產生的健康話題,攜手品牌加入進來,對各方都是助益良多的。
因為只有上游的內容足夠準確,下游的交易才不會“收割智商”。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曾有一項調查披露,每年約有250萬人因吃錯藥而損害健康,導致死亡的數量則高達20萬,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2倍,造成這種慘痛事實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但是提高國民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常識儲備,永遠都是不為過的。
就像本次活動中邀請的胸心外科醫師Lion就在共創視頻里告誡年輕人:不要出于免疫恐慌而去惡補維生素C,因為過量攝入可能會適得其反地危害肝腎功能,這是很多只要聽到維生素三個字就以為不會有害的用戶不曾想到的風險。
所以由美團買藥攜手西瓜視頻共同打造的「全民健康防護指南」,本身就有極具象征意義的價值,作為一個健康市場的參與者,它的品牌調性和尊重專業主義的一致性,都希望用戶能把健康科學的認識放在第一位。
契合度高,卻不浮夸,這大概也是商業合作中的比較高的境界了。
· · ·
從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來看,老齡化的加重和獨居戶的上漲,都為未來的醫療系統增加了不容輕視的壓力。
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在2020年達到了13.5%,幾乎是聯合國判定老齡化社會標準(7%)的2倍,而傳統的三口之家占比則是逐年下降,讓出來的份額都被獨居戶給補上了,截至2019年,我國獨居戶的占比達到了破紀錄的18%。
盡管「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話說起來有些冷冰冰的,但它闡明的道理是合乎情理的,我們當然需要持續不斷的加強救治能力、提升醫療水平、關注公共衛生……不過最能影響每個人「切膚之痛」的,只會是他個人的健康理念。
就像美團買藥所做的,扶持準確科學的內容生長繁榮,創造科學的內容來解決問題,守護萬家百姓的健康安全,而中視頻平臺義務,就是要不斷的激勵市場拿出優質的作品,去占據這塊大家關心且與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高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