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定位,事半功倍
定位是多年來爭議最多的營銷方法論之一,非常有必要梳理、說清。
現在說的“定位”,主要是3種“定位”,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側重:
第一個是里斯和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強調“心智占領”,就是把定位植入到消費者的心智中,進行大腦錨定,是一種“心錨”的存在。
第二種是邁克爾波特的講的定位,波特的定位是在行業和競爭中,搶到一個有利的位置,基于三大戰略(總成本領先、差異化、集中化戰略),來獲取更高的利潤。
第三種是菲利普科特勒說的市場定位,就是基于不同維度下的市場,進行區格細分,然后針對細分市場,做針對性的市場策略。
其中,影響最廣的特勞特的定位理論,也就是心智定位。心智定位的誕生,是來源于同質化的競爭,通過定位的方式,來做出競爭市場的差異化,最好是能占領細分市場,成為一個新的品類,也就是品牌能夠代表著品類。
但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并沒有給出如何操作執行,甚至產品、渠道等等都沒有說。后期也有人對后面的操作,“配稱”做了補充。
如果一個公司的廣告說自己是,XX(品類)領域領導者,XX品牌就是XX(品類),一年賣出XXX,不斷強調品類第一的公司。基本可以肯定,要么是做過定位咨詢,要么是學過定位的課程。
定位理論在傳播上,主要還是因為精準的表達和強烈的刺激購買,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飛鶴更適合中國寶寶。
定位理論,在一些行業,確實很有效。特別是在消費品領域,效果是最明顯的。簡單、直接、粗暴。消費品行業同質化嚴重,差異化不大,主要是營銷驅動,通過定位的方式,來制造差異化,建立品牌認知。
但是,有些行業,不太合適用定位理論去解釋,也不太適合直接用定位理論去操作。
比如,B2B行業,一家做五金的企業,如果直接強調自己是品類第一,首先就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廣告,去支撐這個說法。
B2B行業顧客決策周期長,不太會看到廣告就直接下單,但多了一個上門機會,上門之后的很多事情,也都需要資金支撐。而大量的資金去投了廣告,就很難再有資金做其他的事情。況且,一定會招來行業的群毆,是個風險極大的事情。
如果用定位理論中,開創新品類的方式,是不是就可以呢?要占領一個品類的前題是,先把這個品類做起來,靠自己把一個品類做起來,難度會非常非常的大。如果引入競爭,就是就容易做大品類呢,可以是可以,但你已經說自己是品類第一了,對手根本就不進來玩。就變成了自己唱獨角戲,自賣自夸。
而且定位理論,也很難解釋小米、騰訊、華為這些新型公司,甚至海爾、美的、三只松鼠也解釋不了。因為這些企業都是多品類用一個品牌名。按照定位理論,這對用戶心智產生了困擾。
前面說的3種最為流傳的定位,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是西方的學說。而且,都是西方營銷學里面眾多方法論中的一種。被搬到國內的時候,為了各自的業務,難免有過度拔高的成分。
在項目的操作中,波特的競爭定位,是用的最多的戰略思維工具。因為心智定位,過于簡單,簡單的定位,很容易被模仿,一套獨特的經營活動組合就難以模仿,每一個經營活動都要模仿,被模仿難度就很大。
通過一套獨特的經營活動,實現創造獨特的價值,形成總成本領先,和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波特的競爭定位,是從5個方面來分析競爭的環境,也就是波特五力模型。
別是現有對手的競爭、下游顧客的議價能力、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和替代者的威脅。正是這五種力量,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五力模型強調的競爭,是一種博弈關系,本身不是打敗對手,而是贏得顧客,獲得利潤。
定位,說的簡單點,就是就是樹什么旗,走什么路,解決什么社會問題。
我們不能也“迷信”定位,品牌在顧客心智中是什么,怎么說,怎么宣傳只是一方面,怎么做是最重要的,做什么顧客才會認為是什么。
因為不存在品牌忠誠度,顧客連自己的老婆都不忠誠,更不會說忠誠于品牌了。只要有更好的產品,更好的解決了他的問題,顧客馬上就會轉向另外一個品牌。假如可口可樂連續5年不打廣告,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就不太清楚可口可樂是什么了。
所以還是如何更好的解決顧客的問題,持續的創造社會價值!
那怎么提升定位或品牌營銷的感知?我覺得,主要有2種方式
1、多看方案,多做練習,多帶入自己。假如這個案例是自己做的,自己會怎么做,會不會也用這樣的方式,或者還有其他哪些方式。學習到的方法論,把在操作的,或者操作過的項目帶入進去推演,是不是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2、多看廣告,多總結。特別是電梯廣告、超市廣告、各種軟件的信息流廣告,看的時候,思考2個問題,一個是自己愿不愿意為這個廣告買單,另一個是,假如這個廣告給自己做的話,自己會怎么做?
總之,就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切磋,不斷琢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