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硬氣態度,被這位地攤詩人寫出來了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無數次幻想過一種生活:有朝一日把自己從格子間釋放出來,去一個不被工作和ddl追趕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家人們,有人做到了。是一位叫隔花人的地攤詩人。
2020年的最后兩個月,月薪兩萬的她毅然從上海辭職,來到西雙版納擺地攤。當時地攤經濟火得一塌糊涂,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而隔花人的商品,屬于精神消費,是離生活可遠可近的詩歌。
彼時的她,在做一個人生實驗:她能否通過賣詩養活自己。實驗結果是,在西雙版納的那兩個月,隔花人賣出了約50首詩歌。她的生活得以延續,路人有了自己的專屬詩歌。
而隔花人的詩歌實驗,還在繼續。今年5月,她發起【帶著詩歌上街去】實驗,拍下街上耐人尋味的角落,可能是公車座椅,可能是一面墻,也可能是一輛車,在上面“寫”下她的所思所想。
9月,她又發起了新實驗【樂隊與詩】,陸續與33支樂隊展開合作,讓詩歌以音樂的形式唱出人們與社會的心聲。友情鏈接上第一首歌,名為《丟手絹》。
接下來,咱們就一起聽著歌,到隔花人的詩歌世界里,去咂摸生活的浪漫與苦澀吧。
一、青春年少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二、青澀愛情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三、艱難搬磚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四、治愈自然
27
28
29
30
31
32
///
隔花人的詩歌,總讓我想起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筆下的一句話:“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浪漫極了。
她的詩歌涉及到的角落,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觸碰過的。只是還沒來得及在心中掀起思緒的波瀾,就被快節奏生活迅速吞吐掉了。
隔花人捕捉到這些現象,將其具象化,又把更多抽象的思考和觀點融入其中,給讀者留下聯想和咂摸的空間。正如,讀完第31首詩歌《輪回》,以后看到凋謝的枯花,浮現在你腦海里的,可能還另有其人/物。
生活中能冒出這種從漩渦中短暫抽離的思緒空間,可以給自己喘口氣,是種輕巧的珍貴。
讀完這些詩歌,不妨發會呆再工作吧,到內心那一小隅詩意的角落里,休息休息。
素材來源:小紅書@隔花人,微博@隔花人與詩/隔花人-(正在找回中)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