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毛教授:記憶理論與品牌文化
2022年11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哲學課堂”與根元咨詢攜手打造的根元通識計劃開啟第四課。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唐忠毛教授與大家分享了“記憶理論與品牌文化”。
記憶研究是一個充滿魅力與挑戰(zhàn)的領域,它也是一個極其復雜交叉的領域。人類的記憶涉及個體、社會與文化等不同維度,需要從自然科學、認知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中進行深入理解。
讓思想相遇,MetaThink擷其精要,為你劃重點:
自然科學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記憶
1.實證科學證明記憶在人體內會產(chǎn)生生化反應
◆ MIT最新的一些實驗研究表明,我們基本上能夠以“可見”的方式了解到記憶在小鼠大腦印跡細胞(engram cell)內部的變化,以及眾多“腦區(qū)”參與了記憶形成。這是實證科學關于記憶的研究。
2.埃利斯的ABC理論:“事件”與“情緒”之間,還存在著“認知”
事件(A) —— 情緒(C) ×
事件(A) —— 認知(B) —— 情緒(C) √
◆ 人們從接受一定的外界信息到做出相應反應,這中間有一個大腦根據(jù)以往的認知與經(jīng)驗,對信息進行加工并產(chǎn)生相應心理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個體心理變化的過程。
3.“經(jīng)驗”是形成認知和反應的重要因素
◆ 由記憶到形成相應認知與反應的過程很復雜,其中參與的因素很多,而此前的“經(jīng)驗”是一個重要因素。此處的“經(jīng)驗”接近段義孚《空間與地方》中的“經(jīng)驗”概念:經(jīng)驗(experience)包含感覺(sensation)、知覺(perception)、觀念(conception)三個維度,情緒性依次減弱,思想性依次增強。
4.記憶是意識的“副產(chǎn)品”
◆ 我們人類形成的意識,它和潛意識之間有一個連接的橋梁,這個連接的橋梁在唯識論那里叫“末那識”(第七識),而第八識叫“種子識”,就是在倉庫里面儲存的記憶,包括我們遺傳信息里面儲存的記憶。大部分記憶是不被你意識的一種狀態(tài),就是在潛意識中。
走進文化記憶理論
1.文化記憶:從社會學角度剖析記憶在社會、文化維度的規(guī)律與范式
◆ 文化記憶打開了記憶的社會學視野,它讓你看到記憶在社會、文化的維度中,有哪些規(guī)律性、模式性的東西,有哪些很微妙地影響到我們記憶策略的一些東西。
◆ 文化記憶理論有三大代表人物:
- 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的概念;
- 揚·阿斯曼,用文化記憶概念描述古代文明的傳承和階段性特點;
- 阿萊達·阿斯曼,將文化記憶理論進行擴展,建立起復雜的概念體系,用于分析現(xiàn)當代文學及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內涵。
2.集體記憶是社會建構形成的
◆ 個體只有通過與群體或集體的交往,獲取集體的能量,才能形成社會化的記憶。記憶不可能存在于一個社會框架之外,社會框架的構成鞏固了記憶。集體記憶總是以處在空間和時間中的群體為載體,抽離了這個載體,也就切斷了他們精神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只保留了時間和空間的框架,沒有記憶的內容。
3.文化記憶的三大傳承認同方式
◆ 古希臘模式:用史詩以及奠基性的神話進行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
◆ 古埃及模式:通過神廟以及祭祀文化來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
◆ 以色列模式:用文本正典(《申命記》)來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民族身份認同。
4.文化記憶與交往記憶,“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
◆文化記憶類似一種“大傳統(tǒng)”,是精英知識分子制造的,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相關,通過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交往記憶更像一種“小傳統(tǒng)”,類似民眾的日常生活,是靠記憶去維持的,而不是通過文字。
◆ 在我們文化傳承的過程中,80年以上的記憶很難再通過交往記憶的方式傳遞下來。但通過文本形式的文化記憶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在當下直接很生硬地搬過來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它沒有被活態(tài)地運用。文化記憶和交往記憶之間的區(qū)別,就使得文化傳統(tǒng)在傳承的過程中產(chǎn)生一種張力,這也是理解“傳統(tǒng)”流傳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察視角。
5.“熱的回憶”與“冷的回憶”
◆ “熱的回憶”是社會與政治想讓我們去挖掘的記憶以及想讓我們記住的歷史,以此形成一種凝聚力。“冷的回憶”則是當社會不需要一段回憶時,它會使之冷卻,不讓我們去挖掘。
6.實踐的空間、構想的空間、體驗的空間
◆ 列斐伏爾提出了空間三元理論:
- 實踐的空間,即我們的空間實踐,空間背后是社會關系與雙重關系的支撐,而空間本身又生產(chǎn)出一定的社會關系;
- 構想的空間,即更抽象的空間,比如博物館里的展品以及人去構劃、策展的意義表達;
- 體驗的空間,即當你進入這個空間,你和這個空間形成一種對話,一種互動,每一個人體驗的感覺都不一樣。
7.遺忘是記憶的一種策略
◆ 其實遺忘是記憶的一部分,就像我們講死是生的一部分,生死它不是割裂的。遺忘有時候是一種記憶的策略,有時候它就是一種記憶的形式。
◆ 遺忘有不同的形式:
- 價值中立的,包括自動遺忘、保存性遺忘、選擇性遺忘;
- 負面價值的,包括壓制性遺忘、防御性遺忘,指的是這個社會需要壓抑你的一種回憶,不讓你去挖掘那種記憶;
- 積極價值的,包括建設性遺忘和治療型遺忘,是一種把遺忘轉化成治療的積極動力。
8.對待創(chuàng)傷記憶的四種模式
◆ 對話式遺忘:針對雙方都有暴力加害的情景,比如說內戰(zhàn),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對話的方式,大家都一笑泯恩仇,重新開始鞏固合作,這是一種對話式的遺忘。
◆ 為了永不遺忘而記憶:一方是加害方,但另外一方是很弱小的受害方,像猶太人在二戰(zhàn)的時候被德軍關進奧斯維辛。這種情況下,我們沒辦法選擇對話式的遺忘,那么就要為了永不遺忘而記憶,讓猶太人永遠記憶那段歷史。這也是一種處理遺忘的策略。
◆ 為了遺忘而記憶:記憶本身并不是目的和終點,鍛造一個新的開始才是最終目的。
◆ 對話式記憶:超越了國家和社會的內部重構,它涉及的是共享創(chuàng)傷暴力遺產(chǎn)的兩個或更多國家的記憶政策。如果雙方能夠通過相互承認彼此的罪責、對加諸他人的苦難予以同情來共同面對曾經(jīng)的暴力歷史,那么雙方就參與了對話式的記憶。
透過記憶理論看品牌文化
1.品牌通過多元媒介和“象征物”喚醒消費者的集體記憶
◆ 從記憶的角度來講,品牌首先要喚醒集體記憶,喚醒一個消費者以及那個群體的記憶。但是怎么喚醒記憶?按照阿萊達·阿斯曼的說法,我們有很好的媒介,比如圖像的媒介、文字的媒介、電子文本的媒介、活動的媒介等等優(yōu)化的組合,要通過這些多元的媒介來喚醒記憶。
◆ 記憶有時候需要一種屬于某個群體集體記憶的象征物去點燃它,或者是需要一種群體活動的場合去激發(fā)他。當你激發(fā)起了一個集體記憶的時候,那種認同感自然就顯示出來。品牌也需要去關注這樣的象征物。
2.品牌神話的本質就是將文化屬性“直接嫁接”到商品的自然屬性之上
◆ 事實上我們在消費巴黎香水的時候,在腦子里馬上就想到那種法式的浪漫。在品牌的建構中,把這種文化的屬性直接“嫁接”到商品的自然屬性上面,也是“神話”敘事的構成方式。
3.空間和文化的互動為品牌創(chuàng)造了機會
◆ 空間和文化之間是相互間非常密切地互動的,單獨的一個文化空間會影響一個物理空間,但是文化空間又會去統(tǒng)合物理空間。這種復雜的相互“制造”的過程,對于品牌文化來說可能是非常好的表達機會。
◆ 比如說日本和臺灣地區(qū),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空間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你進去以后很有人文感,會感到被尊重而不壓抑,放松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到那種親和力,這種空間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方式。
圖片來源:iconfont、豆瓣、京東
內容整理:Andy、Eric
本文由根元咨詢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在消息欄回復“轉載”查閱須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