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沖到社交榜第2,音遇App究竟有什么魔力?
作者:June 來源:鳥哥筆記
周六早上,一個朋友說她中毒了,嚇得我以為需要打120,仔細一看,信息是這樣的“它真的有毒,玩了就停不下來,好想和你一起玩,嗓子啞了打不了電話”。一問,才知道,讓她中毒的是一款軟件。她現在不玩抖音了,玩音遇。
我去看了音遇貼吧(下方截圖來自音遇貼吧),嗓子啞了的還不止我朋友……作為運營,第一直覺就是好好了解下這款產品,到底有什么魔力?
音遇,是2018年9月20日發布的社交APP,在11月21日沖到了免費榜16名,社交榜第2名。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呢?
經過我的分析,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運營將音遇的產品面向用戶輸出的結果,與“屏娛樂”時代用戶需求和市場動態變化的要求進行了締結。
具體如何理解這句話,我將從四個部分進行分析:
1、從產品層面講,音遇APP面向用戶輸出了什么結果;
2、用戶需求及市場動態變化向屏娛樂時代提出什么要求;
3、運營采用了哪些手段將“結果”與“要求”進行了締結;
4、音遇APP運營上的手段,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1、從產品層面講,音遇APP面向用戶輸出了什么結果
首先,通過對音遇功能的體驗和分析,音遇其實不單純是社交APP,而是一款音樂+交友+直播+游戲模式的APP。
為什么我認為是這個模式,可以唱歌+可以視頻+可以送禮+可以pick+可以組隊……具體,可以看產品體驗圖,會更加明白。如下圖:
很多時候,在我們覺得一個領域紅利已經消失的時候,會突然殺出幾匹黑馬。
比如,在大家都覺得微信公眾號大盤打開率持續下降的時候,“一地金啊”出了一篇點贊十萬加的文章;在我們覺得社交紅利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時候,音遇上線。
為什么音遇可以殺出重圍呢?它輸出了什么?答案顯而易見:它面向用戶提供了游戲化的音樂直播社交場景。
2、用戶需求及市場動態變化向屏娛樂時代提出什么要求
剛好近幾天把大學的教材《社會心理學》翻了一下,再次學習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下圖來自網絡),也重新理解了用戶需求,我相信你看完,肯定會有收獲。
從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除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以外,其他的需求均屬于精神需求。
很多時候,運營會將這些精神需求,判斷為交友、參與感、成就感等,所以我們鼓勵用戶分享、引導用戶UGC、建立用戶等級……
但實際上很重要的一點,經常容易被忽視,就是需求層次結構,是同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直接相關的,金字塔是發展中國家的模型,發達國家卻是橄欖型。
那么對于國內廣大用戶來說,生活在物質匱乏年代的60、70后可能是金字塔型、生活在消費升級時代的90、00后可能是橄欖型,他們的主要需求是不一樣的。社交相比底層的生理需求(即溫飽)才是90、00的剛需。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用戶在成長、我們的市場在變化,他們的需求也在變化。所以傳統的迭代升級一方面是為了優化產品,另外一方面卻是跟隨用戶、市場成長。
但被我們一直忽視的是,有些需求是顛覆性的,就像微信再怎么迭代也不能滿足游戲化的音樂直播社交需求一樣。
因此,伴隨著游戲成長的90后、00后,對于“屏娛樂”時代的社交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時,我相信這些需求還可以繼續挖掘。因為從需求角度來看,音遇可以看作是全民K歌面向00后的娛樂升級版。
年輕群體自我意識膨脹,交互需求地位上升,即時交互技術也允許,他們即時 “找存在感”、“找歸屬感”、“找趣味感”。
3、運營采用了哪些手段將“結果”與“要求”進行了締結
上文我已經描述過,音遇是一款音樂+交友+直播+游戲模式的APP。經常會跟蹤熱點的運營,肯定會知道,這四個詞語都是屬于高熱度的詞(可以去看看百度指數和微信指數)。
所以音遇的運營肯定會從這四個維度去鏈接目標用戶與產品。具體怎么做的呢?
第一、不斷將產品定位向目標用戶進行傳遞
在體驗產品的時候,對音遇的目標用戶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他們:陌生交友需求強烈、有嗨歌需求且大膽、隨游戲成長的一代、有想法且需要認同。運營是怎么傳遞的呢?
文案:App Store的描述,處處透露著90、00的風格及訴求。
用數據告訴你!我找了幾個85以前的朋友和幾個90以后朋友問了下,85以前的表示太復雜,不就是唱個歌嗎?90以后的表示被吸引了。
注冊:我在體驗這個產品時,旁邊剛好坐著一個93的妹紙,于是也介紹她體驗一下。到注冊時,我問她對注冊那里有出生年月有什么想法?她瞬間意識到了,默認值是2000-01-01,激動的表情突然成熟了一點。
同時,一定要上傳頭像,沒有默認頭像。頭像作為一種社交符號,進一步幫助目標用戶表達自己。
引導:整個APP的引導內容,符合目標用戶心態,如“每個人都有發聲機會”。
在研究不同年代人群的特點時,被這樣定義過,70后的激情被《中國合伙人》滿足了、80后的悶騷被《致青春》滿足了、90后的灑脫被《小時代》滿足了、00后好像還卻那么一部電影。
也許,我們還不是很了解00后,我相信音遇也需要持續迭代和探索,以便于更好的服務他們。
第二、為這一定位尋找一個信任狀——你的愛豆在這里。
明星的影響力有多大,除了超乎我的想象以外,也超乎了微博的想象,王寶強、鹿晗、趙麗穎都讓微博崩過。因此,音遇在APP未上線之前,就采用明星專場內測的方式,吸引明星的粉絲參與。
微博與用戶互動并收集意見。微博除了常規的用戶互動和APP介紹外,會收集用戶喜歡的歌、想玩的專場以及APP相關問題反饋。目前音遇APP粉絲2萬多,從7月開始運營到現在,閱讀量比較高的內容也是這些收集意見的內容。
QQ群按明星設置并區分管理。之前在分析面向95后的產品“最右”時,我也談到過最右在QQ群的管理上做足了功夫,積累了大量的忠實用戶。
音遇在QQ群的設置及管理上,按照明星進行了區分,一方面為了方便內測,另外一方面也能將不同明星的粉絲聚集起來。
APP設置明星專場。我翻看了音遇的公眾號、頭條號、微博、知乎、抖音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從4個月以前開始運營。
APP上線兩月,從前期內測獲獎情況來看,設置專場的目的就是為了直白的告訴用戶,這里聚集都是喜歡你愛豆的人,可以一起嗨唱。
第三、整合現有自媒體資源,面向目標用戶制造內容
知乎運營找到了制造話題的方法。據艾瑞分析,知乎30歲以下的用戶占比超過了50%。也就是說,這50%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用戶是音遇的目標用戶。
知乎上,音遇自稱音遇君,致力于音樂類原創文章。主要采用回答“如何評價XXX歌手”這類問題,進行內容運營。
第一次回答“如何評價清華大學多雷參加《中國新說唱》”獲得了493個贊,182個評論,相對來說還是很成功了。
之后連續回答了很多個類似的問題,如蘇打綠、蔡徐坤、華晨宇、楊超越、吳磊、薛之謙等,這些話題在回答時,音樂君分析維度相當專業、有深度。
并且還會往音樂方向引導,比如回答黃渤相關的問題,首先用了“歌手黃渤”這樣的說法。再比如,回答“如何評價演員吳磊”時,音遇君是這樣開頭的:
年僅19歲,就在演藝圈闖蕩了13年,吳磊能否成為真正的老戲骨?
作為『音樂類文章原創作者』,音遇君其實是不想寫吳磊的,畢竟吳磊雖然唱過幾首歌,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并不算是一個歌手。
可是,自從音遇君連著追了一個多月的《沙海》,也看了一個月吳磊那帥到讓我無法自拔的臉之后……為了寫一下吳磊,所以他在音遇君的心中,已經變成了一個歌手!
不是歌手,也要把他的回答變成歌手!
從知乎的內容運營情況來看,音遇君也在往微信引流。
微信菜單目前設置的是在線客服+APP下載,所以引流的目的也主要是為了可以更好地解答用戶的疑問和推廣APP。在APP上線后,知乎內容就沒有更新了,是有的放矢,集中精力做APP運營了吧(下圖音遇君回答內容的知乎截圖)。
除了知乎,其他的自媒體平臺,音遇君做了什么呢?
——他還去抓了今日頭條的流量。音樂這個事,不是幾個段子,幾張圖就能說明白的,所以在微信公眾號流量難以獲取的時候,音遇君很好的利用了今日頭條這個平臺。
我看了整個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不論是閱讀量,還是點贊及評論,都相對比較低。而今日頭條的內容,相對格式固定,互動也較多。(截圖是今日頭條的情況)。
4、音遇APP運營上的手段,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音遇從內測到現在,整個過程,作為運營的我們,可以學到什么?為什么音遇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沖刺到社交榜第二名?
第一、需求定位為90、00的精神需求。這里我們后面在定位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人們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經濟等發展而變化的;
第二、產品在社交定位上。避開與大平臺直面競爭,選取了以音樂為社交貨幣,充分利用了音樂就是語言的這一特征;
第三、利用明星獲取新用戶。通過開設明星專場,了解用戶最喜歡的明星,更快的吸引目標用戶;
第四、完善的用戶反饋通道。盡可能在滿足目標用戶的在音樂社交產品方面的需求,通過讓用戶提意見,更加高效的完善產品功能;
第五、合理利用自媒體平臺。對各平臺要達成的目標進行規劃,充分利用該平臺的功能與資源,建立側重點;
第六、運營體系化。充分考慮用戶的狀態,在新增的同時,也很注重留存,為產品走得更遠打好基礎!
音遇APP,為什么可以兩個月沖到社交第二名,你知道了嗎?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