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讓一代愛宅的年輕人走到戶外玩運動?
作者:董芷菲
“年輕人怎么突然愛上戶外了?”近兩年,媒體和品牌都在問這個問題。根元也有同樣的好奇。
和數碼產品相伴長大的95后們是怎樣愛上戶外的?他們為什么愿意遠離精致的城市生活?戶外項目的吸引力在何處?戶外給他們帶來了哪些思考?又是如何改變了他們和世界的關系?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打開了與5位愛戶外的年輕人的對話。希望通過對這些個體的觀察,去尋找一些答案。我們的發現是有趣和令人振奮的。比如,因為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他們常常同時接觸和嘗試多個戶外項目。另外,戶外的社群效應,讓他們結識新的朋友。不管是資深驢友,還是剛剛入門的萌新,這5位年輕人都提到了疫情、居家和封鎖的影響。待在家里時,目之所及的幾片植物,讓他們想去遠方,看更多的大自然。
山崖巖壁,湖泊云朵——他們中好幾位也提到了自然的永恒性。在變動模糊的時代里,這些自然物提醒人們生活中還是有恒定的事物在。如自然作家歐陽婷所說:“可以依靠大自然的這種穩定性,找回一些內心的力量。”戶外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年輕人的精神家園。有年輕人發現:物質消費不該是無止盡;自然世界很廣闊,大于自己工作的一隅,因此簡單的生活方式就能讓人滿足。
戶外運動能讓他們向內探索、對自己和世界發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年輕人并沒有躺平。他們只是在工作事業以外的維度,找尋價值和意義。
在山里跟“永恒”交流
登山滑雪的路上,長焦拍的空間壓縮感凸顯出了人在自然中的渺小
@Cosmo,24歲,品牌咨詢
Cosmo在上海長大,大一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到了戶外。一次徒步之后,他的戶外運動經歷“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戶外運動的“全能王”。露營、攀冰、攀巖、路亞釣魚、槳板、沖浪——這些他都玩過。因為戶外,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變了。
愛上戶外的瞬間
“我記得第一次在山里面住,覺得很安靜。四周很黑,也有恐懼。早上,松鼠在樹上往下丟果子把我叫醒,我感受到松樹的松香味。這些是城市里的小孩如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生活。那一刻我有個改觀:生活原來也可以這樣子,不是整天在鋼筋水泥的大廈中走來走去。”
戶外運動塑造了自然觀
“去山里,我感覺是在跟一個永恒的的東西在有交流。上一次印象比較深是甘南地區徒步,我是一個人去的,后來碰到了一些伙伴。前幾天沒有人說話,更多的時候其實心里在想人為什么要登山這樣的問題。
徒步就像是用腳部丈量山。走到山腳底下,呼吸到山周圍的空氣,它給我帶來的感官刺激的時候,才能理解什么叫大自然。類似的,去滑雪才會體驗到雪山給你的溫度的刺激,雪崩的風險,雪的厚度。有了這些體驗,你再去看這個世界的方式就不一樣了。”
戶外用品的選擇
我考慮的第一要素一定是品質:結實好用。在戶外運動中出現裝備質量問題是關乎生死的,更好的材料和設計能讓你專注在戶外體驗中,不被一些意外所困擾。
其次是品牌價值觀認同了。比如我早年很喜歡北極狐,它使用環保耐用的材料。Patagonia的價值我也很認同,它深知工業生產對環境的危害,呼吁減少過度消費。所以我避免同品類的重復購買,只購買了件Logo衫。
我希望做符合人類自然天性的運動
同一座山脈,跨越了近20年的時光
@卷卷,25歲,建筑設計
過去,卷卷是比較典型的都市麗人,周末喝咖啡逛街看電影;而現在她給自己的定位是“極限運動女王”。這一切都有跡可循:從小和父母一起登山,自然在她心中播下了一個種子。機緣巧合中,去年這顆種子開始發芽成長。從攀巖到飛盤到漿板,她都嘗試了。也許每個人都有自然之心,戶外之魂,只是需要時機喚醒。
把戶外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希望做符合人類自然天性的運動,比如跑步、徒步、登山和攀巖。因為刷到小紅書上酷炫的視頻。去年7月、8月,我開始規律攀巖。因為攀巖又認識了一些朋友,她們讓我接觸到瑜伽、飛盤和槳板這些活動。
我的運動優先級是攀巖第一,瑜伽第二,飛盤第三。喜歡攀巖是因為它帶來的刺激感。瑜伽給我的是訓練中得到專注。我想把它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現在處于探索的階段。當我探索的足夠多,可能會找到熱愛,到那個時候我會在這個事情上更專注地投入。”
戶外運動的三重收獲
“首先是快樂的感覺、是那種身體和心情的愉悅。明顯能感到運動分泌的快樂激素在起作用。我最近辭職的事不太愉快。但我運動時心無旁騖。
另外,戶外運動讓我不那么追求精致,或在意別人的目光了。我燙了發,想保證“麗人”的形象,就必須把上面卷一下。但是因為我早上練瑜伽,沒辦法再頂著精致發型過一整天。我逐漸接受:我不必化妝也可以出現在上海光鮮亮麗的街道。
還有,攀巖給我帶來解決問題的耐心。一條線爬不掉,肯定是有原因:力量不夠、動作模式不正確等。”
喜歡小眾專業的戶外品牌
“要在好看和專業性上做一些平衡。我很喜歡小眾的專業性。
如果說到品牌文化的話,我最喜歡Patagonia。它非常注重環保,會用回收的材料做產品。比如它的飛盤用回收塑料做的,賣200多塊錢,我覺得也還行。我愿意為環保買單。”
攀巖,我的一個能量永動機
圖中是柳州鏡子山,我最喜歡的巖場之一,大仰角石灰巖風格。這條“完美人魚線”是我完成的第一條5.13b
@Roy,29歲,教育行業
Roy是野外攀巖的重度愛好者。每個月要出去攀巖1-2次。他喜歡攀巖的刺激和挑戰,相比于在室內“爬塑料”,他更喜歡戶外的的真石頭,因為“山永遠在那”。對一些人而言工作的挑戰是發動機,但是對Roy來說,攀巖帶來的挑戰才更有勁。
愛上戶外的瞬間
“第一次攀巖館體驗爬高,我馬上喜歡上了。因為攀巖是一個可以量化成果、衡量自己進步的運動。不久我就自己去了陽朔體驗野攀。發現相比于室內攀巖,我更喜歡野攀。因為野攀的線路永遠在那。爬的人比較多,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比較有趣。另外室外攀巖線路風格更豐富,還能當做旅游在周邊玩一玩。”
攀巖改變價值觀
“攀巖是我的能量發動機。我天生喜歡challenge和competitive。磕線(注:攻克一條線路)的時候,我腦子里不會去想別的事,工作煩惱這些東西都沒有。為了完成一條線路,我最多嘗試過50次。
攀巖給我帶來了一些變化。比如,我的物質追求降低了很多。因為野攀住的一般,吃的農家飯,我發現原來這樣也能生活下去。在城市里你穿得好看,住得很好,然后吃得很好,可能也沒有那么開心。”
選購戶外品牌看功能和顏值
“我比較喜歡Patagonia,它具有功能性和顏值,顏色和設計更適合在城市里穿。而且理念比較環保。另外就是始祖鳥,它的功能性更強,很靠譜很舒服。
我買裝備的話,比較在意它的好用和顏值。功能性當然還是最重要的。比如,我要買硬殼防雨,我首先會看看它是不是GORE-TEX材質。男生也可以在意顏值,但我可能沒有我女友那么看重。”
戶外運動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槳板上玩飛盤的擺拍瞬間,建議大家在槳板上穿好救生衣,安全玩耍。
@拉風,28歲,互聯網公關
拉風經歷了多次轉行,去年成為了互聯網公關。在電商行業她卻不愛購物,反而更喜歡體驗各類運動。對于這名“都市麗兵”而言,現在槳板第一,飛盤第二,攀巖第三。未來可能還會嘗試騎行。除了運動的快樂,戶外運動的精神和獨特的規則讓她深深著迷:不管是解決問題,還是友愛合作。她還在持續思考。
為什么愛槳板和飛盤?
“第一次飛盤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首先因為這項運動有正反饋。基本上所有人5分鐘就可以學會,反手扔盤一次就能學會。如果頭幾次體驗接到盤,會非常有成就感。另外就是女生玩團體運動很少,飛盤讓我覺得很特別。接觸飛盤就很上頭,頭個月我就玩了4-5次。其實最喜歡槳板,因為它很放松。但是它要花的時間太長,因為去的場地都比較遠。”
對戶外運動精神的思考
“飛盤和攀巖都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巖友在旁邊就是陪著,但是墻上只有你一個人,只有自己才知道當下那個點該怎么樣抓。
飛盤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一次傳接盤起碼需要兩個人。除了解決問題,飛盤還有一點競技的成分,比如說你今天切斷了一個別人的進攻,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他們玩久的人,都會被飛盤影響很大。飛盤是沒有裁判的,所有的爭議是靠隊友自行商議。它有一個很基本的準則叫飛盤精神,包括尊重的溝通、熟知規則、避免身體接觸和享受比賽。我有一個朋友也打籃球。他玩籃球經常會碰到人吵架。但飛盤很注重協商。你必須要有溝通才能玩這個。”
自然里的狀態是放松的,純粹的
因為這座山愛上徒步。在山頂面對著連綿的山巒,吃著還有些溫溫熱的銀耳甜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阿芝,27歲,內容策劃
阿芝在采訪中多次提到自己是社恐。沒有走到戶外的日子之前,她會畫畫、逛公園,來休閑娛樂。阿芝一直很看重向內探索。這可能也是她“逃進自然”的原因。大自然讓她變得開闊,減少了“精神內耗”。和都市生活的隔離,也帶來了純粹和放松。在自然的包圍中,她反而愿意結交陌生人。
在自然中得到放松和治愈
自然里狀態是完全放松。和都市生活完全隔離,我覺得很純粹。山里面是沒有信號的。那是完全是屬于自己的時間,可以在行走過程中和自己去對話。這是我很喜歡徒步的一個原因。
昨天我才去徒步。全程山上下雨、刮風。當時衣服也沒帶夠,挺冷的。走的路很泥濘,整個體驗不太好。雨停霧散之后,在山頂就能看到云海。當時覺得還蠻治愈的。
被戶外改變的世界觀
我有點社恐。徒步雖然是和很多人一起走,但大家其實都是專注在自己的狀態里。也會互相支持和陪伴,不會打擾,那種距離感讓我很舒服。大家是去向一個純粹的目的地,會因為一起到達了山頂感到開心。
徒步讓我的心態更開闊了,也得到了意志力提升。因為徒步的過程還蠻苦的。一次一次苦吃下來,好像發現自己能堅持一些事。
生活在小小的房間里,不管生活工作,會去局限你的狀態。之前可能更容易陷在自己的煩惱中,而現在在戶外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覺得自己是很渺小的人類。心境會打開。
喜歡功能美觀平衡的品牌
選購裝備的時候我想要功能性和美觀的平衡。我喜歡攀山鼠,它是一眾戶外直男的品牌中最有設計感的。好看顏值高。但價格也比較高。另外比較喜歡的品牌是素然旗下的安高若,它的設計比較偏城市戶外,這很戳中我。這兩個品牌顏色比較好看,不像其他戶外品牌那么用色單調,顏色在設計里應用比較好。如果說品牌價值觀上,我很欣賞Patagonia的環保。我也會去讀創始人的故事。
結 語
戶外讓年輕人發現人類是花木土石的一部分,是其他生靈的兄弟。因此一些人走出了“唯我主義”,獲得了更開闊的心境,更純真的力量。
戶外運動還給年輕人帶來了希望。作家華萊士·斯泰格納提到過“地理希望學”的概念:“我們純粹只是需要將鄉野留存在那里,甚至我們僅僅是開車到它的邊界,朝里張望。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確信自己是理智尚存的生物,這屬于地理希望學。”
年輕人希望悅享物質的豐盛,更需要實現精神的豐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通過與這5位年輕人的對話,我們深刻感受到他們對個人成長的要求,對商業擔當的敬意,對更大的自然天地的敬畏。戶外運動已經成為一種力量,能讓他們向內探索、對內心和對世界發問,也在尋求每個人自己的答案,找到每個人的價值和意義。
啟動系列訪談的時間正好是盛夏。每個人都驚嘆于今夏季節的異常: 南旱北澇,難熬的高溫。氣候危機、病毒肆虐,這一代年輕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位置。而戶外運動正給他們帶來了些思考的議題。
在結束訪談前后,一則新聞震動了品牌圈和戶外圈。Patagonia創始人宣布將放棄公司所有權,將所有權(價值約30億美元)轉讓給信托和非營利組織,承諾將把未來的利潤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而在我們的訪談中,也有4位年輕人提及認可Patagonia的價值觀。Patagonia的價值觀如何與這一批年輕人,甚至更廣泛人的群產生共鳴,這也引起我們很大的興趣,期待未來進一步去追蹤理解這一商業案例,與大家交流。
圖片來源| unsplash、cosmo、卷卷、Roy、拉風、阿芝
本文由根元咨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消息欄回復“轉載”查閱須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