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業」有哪些新機會?
01
公眾號,內容創業“熱土”
我畢業后的第一年,在一家O2O企業做新媒體運營,這也是我第一次以全職的狀態,接觸到公眾號。
彼時,公眾號運營,或者說自媒體人,還是一個很新潮,或者帶一點光環的職業,也是一門向家人解釋起來,非常費勁的職業,當時向他們描述的是:我是一個“編輯”。接著,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消息,就傳遍了各個家庭群。
早期,我接觸的公眾號形態主要有三個,其一,品牌打造官方微信公眾號,作為與用戶溝通的途徑;其二,許多微博博主看到微信生態的機會,相較于更注重名人效應的微博,訂閱制的公眾號對于更多內容創業者而言,有著更大的機會點;其三,部分傳統媒體人也轉戰到公眾號,比如“南方周末系”便誕生了許多知名公眾號主理人。
在為品牌做了兩年的官微運營后,我開始全職投入到自媒體行業。當時的公眾號商業化有三條路徑:
其一,品牌公關投放;
隨著公眾號承接了大多數圖文閱讀場景,品牌投放資源也逐步向公眾號傾斜。我所主理的公眾號,是品牌營銷垂類媒體,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商業化變現,就是某護膚品類在婦女節的一次媒體投放,來分析營銷案例的意義。這也是我主理的賬號后續變現的主要模式。這一變現模式,也讓許多內容創業者意識到,除了做成TOP級大號外,還有把垂類賬號做深的路徑;
其二,用戶付費模式;
相較于傳統媒體,大多數內容創業者選擇訂閱號,而訂閱模式能夠形成個人影響力,也就是有機會打造自己的人設和IP,以及基于粉絲經濟的變現機會,例如通過付費私域和知識變現等方式,讓用戶付費。這種方式也吸引了明星的參與,某位明星就通過公眾號和微信生態,建立付費私域,每天在里面分享個人感悟和照片,來實現粉絲經濟的變現;
其三,圖文內容帶貨;
在“雙微”時期里,博主的變現方式都不約而同地轉向帶貨。相較于網紅效應的微博帶貨,公眾號圖文內容帶貨更注重于優質內容,并且呈現出品類細分屬性。其中,既有分享包包知識的博主,也有分享女性奢侈品的博主,他們的帶貨路徑,都是持續更新優質的商品內容,而后再逐步轉向帶貨,持續優質內容沉淀的信任感,是帶貨基本盤。
02
從強運營到回歸內容
除了商業變現端的演化外,公眾號運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
大概在五年前左右,時值裂變很火,出來一大批操盤裂變的團隊,并衍生出不同的裂變工具。裂變漲粉的基本邏輯在于,通過一個誘因——免費領禮物或者送線上資料,引導用戶在熟人社交的朋友圈分享活動鏈接,當有其他好友助力并參與到活動中來,便可以領取對應的贈品。
我在早期也通過這種方式為公眾號漲粉。但這種裂變對微信產品的用戶體驗,是一種傷害。在大量漲粉的同時,各種投訴也會接踵而至。相較于服務細節問題,我更認為這是一種概率事件。此外,粉絲留存率更是一大考驗,粉絲的持續關注,在于用戶精準度和內容價值。
在近些年,我能清晰地感知到一條主線邏輯,即自媒體正在回歸核心價值——內容。
強粘性或者說訂閱制,一直是公眾號區別其他媒體的關鍵,但馬太效應會逐漸顯現,頭部成為了流量把控者,這也是隔三差五就有一篇,有關“勸你別做公眾號”的內容出現來,后進者仿佛看不到流量的紅利了,或者說從0到1的可能性了。
就像我認為“定位理論”,是時代紅利的勝利,當每行每業都有無數的競爭者,定位理論也就無法見縫插針了。
同樣,公眾號已經不缺內容了,它是圖文內容當之無愧的霸主。
如果說公眾號還存在紅利,那一定是在細分領域做出極致的內容,這是公眾號乃至內容領域的本質,也是一直存在的紅利。
對于微信平臺而言,也在深植于內容場景,推出內容中插廣告和底部banner廣告的方式,讓優質內容在獲得曝光的同時,也提升了變現的能力。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是微信平臺對于優質內容的正向回饋。
03
視頻號,內容場景的需要
從為應對短視頻平臺而生的“防御產品”——視頻號,正在成為微信內容生態的另一個快速增長的一極,并在微信熟人社交生態中,逐步明晰了產品基因。
它的誕生,某種程度上正是在微信生態,為用戶提供完整的內容場景需要。而對于內容創作者而言,視頻號與公眾號和個人賬號的綁定機制,能夠解決冷啟動的問題。無論是個人號、公眾號還是視頻號,它們可以連接在一起,共同服務于個人IP的打造。
因此,對于公眾號創作者而言,視頻號是其影響力的一個延伸。
04
連接微信生態
除了用戶的剛需外,微信也為視頻號一路開綠燈。
在2021的上半年,視頻號更新了23項能力,連通了公眾號、紅包封面、直播、搜一搜、看一看,到小程序和小商店,并在近期陸續開放小游戲推廣變現資格,上線小游戲一鍵直播功能。
因此,視頻號可以觸達微信平臺的所有用戶。
內嵌于微信的視頻號,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12億用戶的優勢;另一方面可以與小程序、微信支付、公眾號、搜一搜等形成商業閉環,打造自身獨有的護城河。據統計,視頻號和抖音的用戶重合度只有5%,兩者并非短兵相接。
因此,不同于抖音、快手的娛樂功能,視頻號定位于將內容、社交鏈和的微信生態能力進行融合,其側重于好友行為的體現,將社交關系引入到視頻內容中。
在視頻號的內容推薦邏輯中,社交關系被賦予了極大的權重。
我曾采訪過微信相關人員,他告訴我,商業化入口要設置在二級菜單內。即微信不會將廣告變現場景,放在開屏、彈窗和“微信、通訊錄、發現、我”等一級菜單中,但會放開二級菜單。例如點擊視頻號后,可以通過信息流廣告來變現,這和朋友圈廣告是一個邏輯。
開啟信息流廣告的視頻號,可增加騰訊廣告的庫存量,其曝光成本、獲客成本更低,并可沉淀到私域做用戶留存。
視頻號目前無法承擔規模化走量的角色,但它能高效地沉淀私域,維護品牌、商家與用戶的長期關系。因此,視頻號的直播帶貨優勢和價值,在于讓品牌、商家認識到這一價值鏈路。
視頻號的商業化進程和速度,不僅是“能不能”的問題,更多的是“想不想”的問題,沒有人會不眼饞微信生態里的12億用戶。視頻號構建的信息流廣告、電商和直播的變現場景,在豐富視頻內容體驗的同時,也為內容創業者提供了變現的“接口”。
05
互選平臺,內容商業化再進一步
除了內容形態的演變之外,微信平臺也在不斷深耕內容變現場景,來維系內容生態的穩定。
2016年,公眾號互選平臺的上線,讓公眾號商業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同時微信內容生態的商業化能力進一步釋放。公眾號互選平臺是騰訊廣告官方搭建的,廣告主和創作者雙向互選、自由達成內容合作的交易平臺。平臺為公眾號、視頻號創作者提供提供商機豐富、交易可靠、收益穩定的撮合服務,致力于挖掘、推動更多優質內容創作者走向市場,把創意變成收益。
如果要用更通俗的話來描述,我認為互選平臺不僅提升了廣告投放的供需效率,還在于保護了內容創業者的權益。沒有具體的案例,就沒有具象的感知。作為內容創業的一份子,我曾遇到過最大困擾,就在于打款效率問題。稿件順利發出后,部分回款需要靠“催”,甚至永久地變成了“應收帳款”。但互選平臺規避了回款周期問題,更透明的交易規則,讓內容創業者降低了回款風險。
當然,這是互選平臺的部分功能,但對于內容創業者而言,足夠切中痛點。除了互選平臺,公眾號官方提供的變現渠道還包括CPS帶貨以及效果廣告。
CPS返傭商品帶貨是指按照成交付費的廣告計費形式。廣告主為不同的商品設置傭金比例,公眾號流量主可自行選擇合適的推廣商品嵌入文章中。當用戶通過文章中的商品卡片鏈接發生下單行為后,流量主可獲得因商品成交帶來的銷售分成。而效果廣告是一個成熟變現組件,在底部+文中+視頻后貼的效果廣告組合包,快速配置即可使用的廣告變現能力。此外,底部廣告支持視頻號短視頻、直播,提升廣告豐富度。
商業化的可能,對于內容創業者而言,就是一道道微光,讓他們堅持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06
沸騰一片「內容創業」的海
對于大多數內容創作者而言,都是先利己再利他的,沒有純粹的利他主義,無論是對于圖文內容創作者,還是視頻內容創作者,皆是如此。
公眾號從快速生長到逐漸成熟的今天,內容行業與所有行業一樣進入新的發展周期。圖文、短視頻和直播,以及同樣在混沌中的元宇宙,讓內容產業充滿著不確定性,后浪在背后翻騰,有的前浪會沉入海底,有的前浪在蟄伏,等待下一個浪頭。
下一個五年,內容產業必將迎來一次殘酷的新陳代謝,但那些勇搏主升浪的內容創業者,終將沸騰一片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