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效合一,終于要被“品效協同”替代了
大叔前幾天寫了一篇《媒介粉塵化時代,品牌需要“新廣告”》文章,一位品牌總監看完之后,給我發了好多消息,大致的意思是,寫到了ta的心坎。
效果廣告“橫霸天下”的這幾年,幾乎所有企業的CMO,嘴上重視品牌,投的都是效果廣告,生意人多現實!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應該看到了,盲目只追求“效果”的阿迪達斯掉隊了,不少美妝品牌投著投著效果,想繼續砸錢都砸不動了,因為花不掉……
如果說,上一篇文章,大叔重點放在了品牌廣告也能量化了,所以另一半廣告費實際上并沒有被浪費。
這篇算是“品牌需要新廣告”的下篇,大叔將更多從“屏”(廣告載體和媒介)的角度,來談談品牌廣告在今年發生的變化,這對所有品牌主來說,應該都挺重要的。
這就是屏幕!
來自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國品牌廣告營銷策略白皮書》說了,品牌廣告的載體就是4塊電子屏幕,分別是:
戶外數字屏、OTT屏、PC屏、手機屏。
大叔在2019年寫《刷屏》這本書時,其實主要關注和強調的就是手機屏,當然,手機屏依然非常重要,但經過近3年的疫情變化,4塊屏幕的數據也在發生變化。
大叔仔細讀了3遍這份報告,篩出來4條可能對品牌主們最有價值的信息,分別是:
1
“品效合一”走不通了,“品效協同”才對!
大叔其實經常在私下的場合講,“品效合一”是一個偽命題。
很像“既要、又要、還要”的一種心態,非常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尤其是在短期這個時間維度。
我們做個簡單的定義區分。
“品效合一”一般是指,投一個廣告同時滿足品牌和效果兩個目標,“品效協同”則是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有機組合,在中長期內實現效果最大化。
艾瑞的這份報告里,在開篇就提到了這點,“效果廣告只有交易,沒有關系”。阿迪達斯以損失約30億的代價,重新意識到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來自凱度的數據報告顯示,70%的銷售來自品牌資產帶動,短期直接轉化只有30%。
那是不是效果就不重要了呢?其實不是,只不過,“品效協同”更準確。
艾瑞認為,品牌塑造需要經過:知名度、認知度和美譽度三個階段,而廣告是傳播品牌識別、構建品牌溢價的重要手段。
中國廣告品效發展中,經歷了4個階段,分別是:
廣告1.0時代(2006年之前,電視普及,傳統媒體為主,品牌廣告為主)
廣告2.0時代(2006年-2012年,pc普及,互聯網媒體受追捧,效果廣告出現)
廣告3.0時代(2012年-2016年手機普及,品效合一開始出現)
廣告4.0時代(2016年至今,移動流量到頂了,品效協同成為新趨勢)
艾瑞認為,這不只是廣告發展史,更是中國廣告品效協同的發展史。艾瑞提出,技術帶來了品牌營銷媒介的變化,具體體現在“四化”,分別是:
品效需求協同化、交互方式雙向化、影響人群場景化、投放策略精細化。
其中,隨著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見頂,一心追求效果的廣告主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開始關注用戶全場景與全生命周期的觸達。
2
手機屏依賴高,PC屏時長長,戶外和OTT屏印象深
這是報告的重點。
開篇提到的4塊屏(戶外數字屏、OTT屏、PC屏、手機屏),都在發生變化,具體體現在在用戶規模、用戶畫像、覆蓋場景和時段、觸達頻次、用戶心智等方面。
比如消費者觸媒習慣上,在新冠疫情長期影響下,居家辦公成為常態,“宅”從過去只是小眾變成了“大眾行為”,尤其是2022年,更多用戶在家里待著,使用PC設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反而手機端流量雖然還在高位,但略有下滑。
2022年-2022年中國互聯網接入設備變化率,筆記本電腦上升4.4%,升幅最高,其次是電視,升幅2.7%,手機則下滑了0.1%。
在場景覆蓋方面,4塊屏幕也是各有優勢。
戶外數字屏在外出游玩時、上班通勤和下班通勤,三個時段的覆蓋最強;OTT屏則是在晚飯后和晚上睡覺前的覆蓋最強;PC屏則在工作時和晚飯后或晚上睡覺前的覆蓋最強;手機屏則在晚上睡前、晚飯后和午休時覆蓋最強,用戶基本都圍繞社交、娛樂和生活,碎片化使用趨勢明顯。
基于消費者的行動軌跡,實際上,一天的時間,PC屏的觸達時間最久,尤其是在工作的8小時期間,而手機屏的頻次最高,而戶外電子屏和OTT屏則主要占據了上下班途中和在家的時段。
在使用時長方面,有48%的用戶表示每日使用PC屏的時間超過5個小時,這個人群數量比利甚至超過了手機屏的42%。但在觸達頻次上,一天觸達15次以上的用戶占比近60%。也就是說,PC屏用的久,但手機屏頻次高。
在用戶心智方面,艾瑞的這份報告有點意思,雖然手機廣告很強勢,但“不看廣告,直接跳過”的用戶占到近50%,超過40%的用戶在看到手機廣告時“略有抗拒”,35%的用戶表示非常厭煩廣告。
在4塊屏幕的廣告印象中,戶外數字屏的認可度最高,有64%的用戶注意過,有印象;排名第二到第四的分別是:OTT屏(52%)、PC屏(37%)、手機屏(24%),這個數據基本和屏幕大小成正比。
3
戶外數字屏洞察力最差,PC鎖屏印象里最高
艾瑞這份報告還給出了一個品牌廣告媒介選擇的“五力模型”,分別是:
印象力(廣告環境影響用戶品牌的印象)、觸達力(廣泛覆蓋、精準觸達)、展示力(吸引用戶關注廣告內容)、交互力(吸引用戶深度參與)、洞察力(基于數據的可視化,保證廣告主對投放前中后全鏈路的深度洞察)。
那么4塊屏幕,在上述“五力模型”的表現如何呢?
艾瑞認為,在觸達力上,4塊屏幕所覆蓋的用戶規模都很高,而在精準度上,PC鎖屏和手機APP開屏廣告,可以進行細化定向投放,在觸達力上表現更好。
在展示力上,樓宇電梯廣告、OTT開機廣告和PC鎖屏廣告,由于屏幕尺寸都較大,展示力都好于手機APP開屏廣告。
在交互力上,PC鎖屏廣告和手機APP開屏廣告的優勢明顯。
在洞察力上,也很容易理解,互聯網程度越高的廣告,洞察力水平越高,因此,手機APP開屏廣告和PC鎖屏廣告排在前兩位,樓宇電梯廣告最差。
在印象里上,艾瑞認為,PC鎖屏廣告可以實現一人定向曝光,對應工作環境,解鎖時必看廣告,其廣告印象力明顯,而手機的廣告接觸時長只有3-5秒,最短,因此,印象力也是4個屏幕里最低的。
4
放下“轉化焦慮”,單一營銷產品無法完成品牌塑造
基于以上分析,艾瑞還給出了4條中國品牌廣告營銷趨勢。分別是:
1、 互聯網流量增長見頂,品牌廣告價值回歸;
2、 重新審視品牌廣告評估機制,多產品協同實現品牌塑造;
3、打動人心至關重要,以情感為中心,重視交互與溝通;
4、新技術迭代帶來更多新次元體驗,成為品牌營銷新窗口。
過去一年,國內移動互聯網月獨立設備數同步增速僅0.57%,流量紅利已經不存在了,應對存量競爭,廣告主需要回歸品牌建設。但如何確保品牌廣告的費用真實地產生效果,一直是一個大難題。
艾瑞認為,廣告主要放下“轉化焦慮”,沒有單一的營銷產品可以完成品牌塑造的使命,必須要采取多營銷產品配合,多終端投放的策略。上文其實說了,4塊屏各有優勢。
在新消費浪潮下,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溝通非常重要,品牌需要洞察消費者的情緒表達和圈層認同,并為其提供符合需求的場景塑造以及合適的營銷互動,來加強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和溝通,最終實現共創生態。
大叔還注意到,艾瑞的這份報告是在“「屏」勢力 至未來—2022年360品牌力大會”上發布的。除了艾瑞之外,9位營銷界學者、品牌主大咖嘉賓齊聚直播間,圍繞新時代下企業品牌塑造的路徑展開討論,為不同行業廣告主實現品牌突圍和破局增長,提供了不少參考。據說第二場即將在9月23日舉行,可以關注下。
以上,就是大叔對艾瑞的這份《2022年中國品牌廣告營銷策略白皮書》的分析。
大叔建議你千萬要看完這篇文章,不然你可能看完半部分的分析,只留下一個印象:
4塊屏很重要,都挺好,各有特色,那我是不是不考慮自己品牌目前的現狀,也不用管預算多少,直接把廣告費分成4份,都投1份,就行了。
當然不是!
下面我就撥開云霧,談談我的3點建議:
1、品牌在不同階段要選不同的“屏”。
很長一段,所有人都盯著手機屏。又有那么一小段時間呢,都在搶樓宇廣告。在世界杯等熱門賽事,又搶OTT或央視廣告。現在,很明顯是用戶使用PC時間增長了,又開始搶PC鎖屏廣告。
4塊屏是都很重要,但如何選擇呢?艾瑞的報告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手機用戶頻次高,就只投手機屏,因為用戶會跳來跳去,且對移動端開屏硬廣是比較抵觸的。除了手機屏,其他3塊屏,能覆蓋更多的時段、場景和用戶群,品牌應該都重視,并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媒介。
大叔認為,如果你是一個初創品牌,應該更關注觸達力比較強的媒介。但如果你是一個腰部品牌,希望破圈,就需要以展示力作為首要指標。如果你是頭部品牌,維護品牌形象最關鍵,印象力就很關鍵。在對的時期做對的投放,廣告才能有效果。
2、PC屏幕營銷價值在疫情背景下悄悄回歸。
說實話,PC屏的營銷價值,過去大叔也不太重視。
疫情3年,在線辦公催生了PC使用時長和用戶量的快速增長,讓PC屏幕營銷價值回歸。艾瑞的報告其實在多處就證明了這一點。除了用戶觸達時長最久之外,令大叔記憶比較深刻的是PC屏在觸達力、展示力和印象力都有不俗的表現。
大叔覺得,相對于其他3塊屏,尤其是和手機屏相比,PC屏所產生的性價比和價值洼地,很可能與短視頻的流量紅利類似,很快就會被填平。因此,品牌主應該抓住這個紅利期。
3、“品效合一”定會被“品效協同”替代。
這點,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吧。
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見頂,一心追求效果的廣告主也開始重新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品效協同成為新的趨勢,這是必然。因此,品牌更關注用戶全場景與全生命周期的觸達,并需要多個終端共同協作達成目標。
當然,品牌自身更要關注自己品牌的生命周期,在長期布局之下,再去把控特殊的節點,比如大叔剛才提到的即將到來的世界杯,在不同節點上,又應該根據不同目標和媒介屬性來選擇媒介投放。
大叔最后想強調的是,雖然行業與行業之間存在差異,比如客單價比較低的快消就嚴重依賴效果,而客單價比較高的產品就更需要品牌長期建設,因此,行業差異一定會影響品牌短期策略,但品牌建設是所有企業長期做的事,并不以行業差異為轉移。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