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的PPT不香了?
采訪 | 丁潔 葉晨 朱之叢 王卓霖 蔣嬋娟
整理 | 朱之叢
編輯 | 李丹超
常松是在晉升時體驗到“變化”的。
他加入阿里巴巴已有5年。2018年參與晉升時,他絞盡腦汁做了十多頁PPT。2021年,晉升委員會給了他兩個選擇:3頁PPT或1頁word,只需講好自己的工作成果和規劃。
削減“形式大于內容”的PPT只是一個切口。在經歷超高速發展的時代之后,互聯網公司都在試圖回歸業務根本,向內探求更深層次的價值:杜絕內耗,返歸簡潔,激發“人”的活力,以更輕靈、更高效的方式組織團隊工作。
另一方面,曾經以“扁平化管理、效率優先、量化業績”等特點吸引年輕人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漸漸背上了 “內卷、內耗”的標簽,光環轉淡。據深燃報道,當下一些年輕人找工作的第一課,是“反背調”公司,被年輕群體掛在嘴邊的加班、職場傳統等,甚至成為求職者們的“避坑”依據。
大廠們開始加速思考關于“人”的新命題:組織是否具備強吸引力?如何激活個體?如何重構組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
這一切落實起來當然并不容易,效率、業績、成本、運作方式,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但大廠高層們似乎下定了決心:阿里堅定推行“簡單文化”,騰訊作出人才管理體系大調整,字節跳動談“10萬人的組織如何保持活力”……
《天下網商》采訪了阿里多條業務線的多名小二,其中既有一線員工,也有團隊leader(主管),既有新項目開拓者,也有成熟項目的負責人。從他們的描述間,或可窺見阿里漸進式組織變革的切面。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變好”或“變壞”的故事,而是觀察在當下,一個擁有超20萬員工的大廠,如何調整步伐,以求更好地前進。
被取代的PPT
“以前做PPT還是挺卷的。”常松感嘆。
他至今還記得,有一份PPT前后做了兩個月時間,改了不下10遍。落地時,由于整體戰略變化,又要再從頭做起。
大廠員工苦PPT文化久矣。社交平臺上,來自大廠員工對PPT的吐槽屢見不鮮:“技術做得好不如PPT做得好”,“PPT集成了所有務虛主義和形式主義”,“浪費時間又掩蓋問題本身”……
近幾年,越來越多互聯網大廠開始警惕讓員工備受困擾的PPT文化。亞馬遜CEO杰夫·貝佐斯就要求員工“今后盡量不要再用PPT”,而是用“six pages”(六頁以內的敘述性文檔)闡述內容。
這股風潮也在國內互聯網企業興起:2020年,阿里巴巴啟動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取消層級顯示、簡化周報以及杜絕形式大于內容的PPT等。美團、字節跳動等企業也宣布禁用PPT,要求以word和飛書取而代之。理想汽車和元氣森林甚至刻意把“不用寫PPT”作為福利寫進招聘啟事中。
在《天下網商》的采訪中,“語雀”是多位阿里小二提及的高頻詞匯,這是阿里內部開發的一款在線文檔編輯和協調工具,能全面保留和公開多人編輯修改的痕跡。“簡單明了全員可見,開周會用語雀,向上匯報也用語雀;大家用語雀文檔把事情說清楚就行;也有管理層要求下屬直接用word匯報,或者做個簡單的PPT。”常松透露。
阿里CTO線的一名主管回憶,他今年只做過一次PPT,還是用在對外的技術分享會議上。“基本沒有人再用PPT匯報。”該主管表示,他帶領20人的團隊,周會能在半小時內開完。
“PPT不那么卷了,一方面是公司從文化和制度上進行了引導,以減輕員工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與經營策略有關。”一名阿里員工表示,“全行業都在喊降本增效,管理者的關切點會從造概念搞規劃,更本能的轉向做產品、拉客戶、拉高潛,自然沒心思包裝PPT了。不過,也聽說,有些團隊主管對ppt還有一些執念。”
他也坦陳,PPT作為溝通工具,本身并沒有問題,方便大家用圖形、表格等視覺化的功能輔助匯報,只不過有些人為了包裝概念或者攀比誰的PPT做得精美,陷入了形式主義,而忽略了匯報的內容本身。“在某些場景下,PPT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品牌部匯報活動策劃方案肯定是用PPT更加直觀。”
為了滿足效率要求,小二們日常使用的溝通工具釘釘也做了一些產品優化。例如任務管理可以通過Teambition(一款團隊協作工具)進行,并直接附上相關聯的釘釘文檔,不必在多平臺之間跳轉,輕快便捷。經過打磨優化后,釘釘文檔呈現的效果已經和PPT接近,且制作相對簡易得多。
回歸到對“人”的關注
從2020年開始,一場漸近式的組織變革就已在阿里巴巴展開,延續至今。削減“形式大于內容”的PPT只是的一個小的反射面,除此之外還提出了簡化周報、弱化層級、取消強制361、晉升優化等制度改革。用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的話來說,“先做一些簡單決定,讓大家感受到(我們)要改變的決心。”而這一系列制度的調整都指向了“簡單文化”。
這一年,低績效不能轉崗的限制也被取消了,開放了晉升后一年內轉崗的通道,在一個崗位上要干滿兩年才能轉崗的限制調整到了一年。
林倩正好趕上了這波政策順利轉崗。“前主管擅長做一些‘大而全’的收口匯報,卻不善于深入真正的基礎業務。”務實的林倩無法適用這種管理風格,最終決定轉崗去做一個全新的初創業務。
轉崗后,林倩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業務在快速增長期,工作就是有這么多。新主管給的方向很清晰,在業務推進受阻的節點,也會幫忙協調資源。即使有時候會加班,但因為有了產出和回報,焦慮感沒那么重了。”
對于基層主管管理能力不一的現狀,阿里開始嘗試新的辦法。去年起,一些條線開始推行P序列(技術崗)和M序列(管理崗)分離制度,技術決策權和管理權分立;績效考核制度也相應發生變化,從以往重點看業務增長,轉向關注員工的代碼質量和技術素養。這意味著,阿里鼓勵管理者關注業務數字指標之外,把目光聚焦在團隊凝聚力以及員工個人成長上。
2020年底,阿里內網上線了一款內部溝通產品Booking,所有管理者都可以在Booking上向員工開放自己的空閑時間,最常見的話題是工作困惑以及個人規劃,目的同樣是希望管理者與團隊成員通過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以達到“上下同欲、左右對齊”的組織成效。據透露,目前,已有數千位管理者發布了近萬條Booking,其中有數百場是來自P11或M6(VP級)及以上的管理層。
取消內部系統的P序列職級顯示,同樣是希望磨平職級帶來的層級分野。
盡管適應需要過程。在業務合作時,一些小二依然會偷偷打聽對方的級別,希望更好地拿捏和對方溝通的尺度。“我理解公司取消層級的目的是消除溝通障礙,但遇到大合作,有時候自己會有顧慮,怕說得不好,丟了合作機會,人性使然吧。”
如果說隱藏層級的本意是讓組織溝通更為順暢,那縮減層級成為降低信息傳遞成本更為直接的方式。“有一些試行部門的匯報層級由8級壓縮到5級,原有團隊Leader崗位相應也被大幅削減。好處是組織更為扁平,試圖用信息差進行團隊管理的方式就很難再行得通。”一位小二透露。
今天,大家談論的“敏捷職場”“反內卷”“抵制無效加班”,實質上都是一種對簡單和高效的追求——剝離那些天花亂墜的無用功,只做最核心、最有效的動作。
簡單也意味著更犀利直接的自我正視。吐槽自家業務一直是阿里內網的長青話題,一旦被“點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都要逐個出來回應并解決問題。2021年6月,一個叫“張榜”欄目上線,業務部門可以在此主動拋出話題,邀請來自不同部門和崗位同學共建參與,一起解決實際問題。線上公開張榜,“大家一起找bug”,可以獲得來自組織內部有價值的聲音和反饋,也有助找到靈感和創新火花。當然,汲取集體“智慧”后,必須及時通報改進的進展。
周丹還記得,最多時,她曾寫過數千字的周報。“自己其實也不清楚寫了些什么,但又覺得多寫點沒錯。”現在,主管會提醒大家的周報盡量精簡。她還發現,今年部門不再實行“賽馬機制”,這讓她把精力更集中在工作上,而不是時刻關注著主管的想法、同事的動向。
林倩最大的感觸是,初創業務雖然有很多困難,但她能夠一點點建立起確定性,好像為金字塔壘砌龐大的基石,“實實在在,做多少(工作)拿多少(成果)。”她更有時間來陪伴家人,上周末,林倩帶女兒去了避暑勝地紫來洞,下周計劃去浙江科技館。
人和時代一樣需要確定性,需要堅實的、本真的價值回饋。治好職場精神內耗的也許不止是“取消周報”“減少PPT”,而是扎實深耕帶來的安全感和獲得感,這或者也是任何一個大而復雜的組織,推動簡單哲學,以簡破繁的最大指向。
所謂“敏捷職場”的核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關注組織里每個“人”的價值創造。
*常松、周丹、趙凌、林倩為化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