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0到1基礎建設(不含市場戰略和品牌資產)
首先,不同行業會不同,這里特指新快消尤其美妝。
其次,以下是一個整盤認知框架,具體還是因行業,品類,企業/品牌自身優劣勢布局戰略規劃。
最后,大膽快速迭代,也許路走著走著就有新法子。
好了進入正題,先上總框后面一一展開
PART ONE:4C分析
在這里bb下,關于風口。
起風的是政策,要特別關注行業分析和大環境趨勢。
離開用戶洞察的產品/服務都是扯淡自high。
尤其是新品牌要分析的清晰明確,我能為用戶提供什么,功能產品是什么,情緒價值是什么?
我的產品/服務就是解決用戶痛點的方案。
品牌并不是換個視覺,換個包裝拍幾條片子的調性而是實實在在的苦差事,
to組織是生意,要考慮組織效率,毛利率,LTV(用戶價值),財務周轉;
to用戶是欲望,他們在哪里,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喜歡什么,討厭什么。
我自己曾在老牌國際4A從事創意近5年,關于4C分析是圍繞category,consumer,competitior,channel;但是自己去了品牌發現還是不大同,因此在這里做了整改,更適合實際業務
(下回就這個版塊詳細拆解好好聊聊,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塊)
關于分析的手段,我個人不是特別喜歡數據,心里有個大概框架供大家參考
past(歷史數據,但具備時效和主觀引導)
+
now(供應商供應鏈的情報)
+
future(自我敏銳度)
具體比例看每個組織or統籌者的基因,會長出不同特色的企業~
因此,理性之上的感性爆發,更顯有趣,不是嗎?
PART TWO:品牌梳理
基于上面,你大概已經知道,自己要解決什么問題,選擇哪一個有競爭力的賽道。
那么接下來就是梳理。
總在系統認知,不在于框架照搬。我目前也用這套邏輯寫小說,個人IP運營。
特別想強調一下,為什么要做品牌模型
是因為品牌是一個價值觀的釋放,需要滲透到角角落落,才能讓用戶看到的內容,體驗的服務,買到的產品,是統一的。才能,更容易記住你,從而降低外部營銷成本,以及企業組織內耗。
肯定會有人罵這些都是小學生基礎,品牌心智如何打,如何增加產品毛利潤。首先,品牌心智屬于品牌資產一部分,我會單獨拆開來講想,我往期經驗,關于用戶+市場+品牌綜合的,品牌資產如何創建,積累和運營。著急想看的話,可以轉發評論,你們的評論就是我的燃料~
PART THREE:市場戰略這塊大體分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和市場營銷增量,這樣導致了很多企業其實分不清品牌和市場區別,也會導致品牌人出現2方向,一種是流量驅動,還有一種是產品驅動(我屬于后者,狂熱的美妝發燒友),后面也會好好講,我負責的一個底妝產品如何成為爆品(很多女孩子都用過hhh),占品牌總GGMV60%,客單價增加230%,18個月后成為品類前三。
PART FOUR:品牌資產
其實這塊我還是有點猶豫要不要寫,因為這代表我個人生意理念,不能說一定是正確的。上面提到,品牌to 組織,是生意。而生意就有千千萬萬種生意模式,很難去定義誰是對的,能持續周轉的肯定是活著的。
我個人基因是,國際老牌4A創意+新銳美妝合伙人,因此對于品牌資產里的vi,mi,bi,ci有些個人的觀點,如何增加用戶記憶度,降低外部營銷成本,這里都是從頂層建設就買下伏筆的。我自己有個法子,品牌人格法,前面的幾個規劃你會找到要解決的問題,和用戶想成為的模樣,是要可視化具象鏈接的,不是純靠所謂的產品or渠道。那你的品牌人格是仙氣飄飄劉亦菲,還是果斷獨立的颯姐?這都會影響到你的品類布局,研發方向,視覺風格表達,對外溝通的內容話術等等。舉個例子,劉亦菲這樣的女生,售后問題肯定不會跪舔吧,出的產品也不會是鉚釘,黑色蕾絲吧?
ENDING:專注當下
做品牌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也許舍命奔赴,90%還是靠天時地利人和。
但是你不專注當下,不舍命奔跑,怎么知道是錯的?
jobs曾在紀錄片說過,走過路都算數,終于在某個時間連成一條線or面。所以專注當下,不必計較太多。祝大家~不確定的2022 健康快樂~
圖文原創|西蘭花Paloma
一個幫你增長的后花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