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狹隘」卻有深度的學習者
IT IS REALLY NEVER TOO LATE.
「市場」、「營銷」、「咨詢」……這里任意一個詞在現實中都意味著某種「永動」,無論我們給出何種沉淀總結,說「萬變不離其宗」,變化的現實總會告訴我們,「你得繼續學習」。
這樣的工作性質事實上給從業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方法,還需要有學習的心態,以及,體力。很多從業者察覺到自己「跟不上變化」,就是從心態倦怠和體力不支開始的。有時候我們會用「堅持下去」的心態支撐自己,但發現收效甚微。學習,要有方法論,要讓自己感到快樂。
這是一封即將離開青年志的同事寫給大家的告別信。作為「終身學習者」的她,連告別信都硬核得像一份「終身學習」攻略。
非??梢浴?/p>
非常研究者。
非常青年志。
01
讀完就忘,是因為缺乏體系性的深入思考。
我希望將這封信作為一個分享,即一些保持學習的個人實踐方法,以及這些年對我有深遠影響的書籍、影視 —— 因為我在這里最大的成長收獲,就是從一個以靈感興趣為驅動、任性隨意的 lifelong learner,進化為一個工作生活中都尚在摸索、但也慢慢理解了系統脈絡意義所在、主動規劃篩選性的 lifelong learner。
在我看來,后者相對前者是一種進步:這其實和記憶力有關,也和想要進行有效創造有關。
當你累積看完幾百部影片和小說之后,常常驚訝地發現,能詳細記憶起來的極少,就像 Marcel Proust 曾說「We soon forget what we have not deeply thought about」。在我看來,體系性是誘發深入思考的一種簡易機制。
此外,邱志杰在《無知者》里講到,「創新不得和以前重復,這是藝術界的游戲規則;創新會越來越難,這是藝術史的規律;在早期,更多的事不用多假思索地本能選擇,游戲越往后,組合、顛覆等可以開發創意的做法就越來越經常被依賴;而是否被認可為創新,這是由之前已經出現過的現象以及眾人的裁定所決定的……必須去研究整個系統,必須形成一種能夠開發創造力的工作機制」。 簡而言之,即要「溫故而知新」,也可以說更正確的認知是 —— 只有溫故才能知新。每每在寫趨勢變化時,總覺得自己缺少一些更為細膩的洞察,或者無從下筆,也就是缺這種時間維度上的持續觀察所致。?
02
不懂的太多?Go deep first before going broad.
接下來,我試著分享一些個人如何保持學習的日常實踐 —— 或可作為一個參考。但也容我先回到問題的診斷,說說「保持學習」在實然上的困境。
「學習成長」這樣的期望,相信大家都有,但為什么日常中會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而擱置?
從我自己來看,首先是一些身份層面上的顧慮:一是源于深層的「不懂的太多的恐懼」,感覺窟窿太大,補也補不上,心中有一個被審判的自我的意象揮之不去 —— 都說笨鳥先飛,現在則是笨鳥仰望天上的鳥,自己卻還在地面上;另一個,則是基于自我教育要求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痛苦,因為「理所不當然」,所有未經審視的、自信自決的根基似乎都在晃動,意識到自己要拆樓重建,或最起碼要一路下到地基去做個全面檢查;其次才是一些實踐層面的困境,比如精力有限、他人比較、操之過急等等。
就消除身份層面上的自我顧慮而言,對我來說,遇見 UCCA 70 歲的導覽員陳少勤阿姨是十分幸運的。刻板印象中的藝術導覽員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對藝術史之外的當代藝術家如數家珍,而她卻是退休之后才開始自己的藝術之旅,從零開始,用幾個月的時間去了解一個于她陌生卻已舉世聞名的藝術家,又在反復地消化官方講解與自我解讀中不斷加深認知,之后輸出給我們這些外圍觀眾。「IT IS REALLY NEVER TOO LATE.」
更為重要的是,時間密度揭示了一種沉下去、再沉下去之后的誘人的可能性。這也讓我回憶起在讀完一本長達 856 頁的 Dali 英文傳記后,當去到他在 Figueres 的 Theater Museum 時,從展廳到展廳那種如數家珍的從容。
因此,于我而言,對應的策略就是采用了「go deep first before going broad」,在接納自我局限的同時,開始有規劃地延展自我 —— 即甘愿做一個「狹隘」但卻有深度的人,主動管理自己的數據攝入量,確保在數據上的 lingering time,也就是分析和消化的時間。
03
如何做?
從主觀能動的隨機性,到被動機制的必然性。
在順利地解決了身份層面的顧慮后,如何做呢?總結來看就是「巧用 DDL 營造緊迫感,把主觀能動的隨機性,構建為被動機制的必然性」。我較為行之有效的實踐,總結下來是這六種方式:
01 每個項目初始時,找 2 - 3 本話題相關的書籍,快速閱讀。
要知道只要是抽象的文化話題,總有人已經研究了幾十年,總有一些框架體系與觀點見解是超出日常認知的。
比如在做內衣相關的項目時,我用「身體+ 社會學」的關鍵詞,在當當上找到了克里斯·席林的《身體與社會理論》,以及黃盈盈的《性/別,身體,與故事社會學》,想到了之前看過的阿甘本的《裸體》以及鷲田清一的《古怪的身體》。因為是高度的「問題解決導向」的取用性學習,快速的讀書筆記是事前事后抄作業的必需:「在白領女性身體觀與身體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了三種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身體:呈現式身體(強調身材,整形|美容|時尚|穿著|減肥等);感受式身體(強調健康),以及精神體現式身體(強調氣質)。」其中的「感受式身體」,就是會被我的局限所忽略的。這樣,不論項目成功與否,自己都會收獲一些深度思考。
此外,也別害怕讀一些壞書,因為讀到之后可能反而會讓你自信心大增,這可能算是一種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余的自我鼓勵吧。
02 ?以項目之名,通過消費體驗、insider 帶路增加真實體感。
其實我平時對于日常消費都是不求甚解的,銷量排名靠前、審美過關、電商無差評、符合預算預期、品牌無重大負面輿論,基本上就是我與大部分非文化品類打交道的方式,提到美妝護膚更是連基本品類都傻傻分不清。
就這樣,在一個美妝產品的項目里,我先是聽熟悉美妝的同事說美妝的發展歷程、最新流行的妝容以及如何辨別,再拉著同事逛美妝實體店,在網上查看不同品牌的產品,并入手了人生的第一個眼影盤和第一瓶粉底液,從而切身感受了化妝的門檻,再把產品帶來公司,讓公司的化妝達人用配色實驗,理解美妝產品與實際用戶需求之間的 Gap —— 這一系列的舉動,讓我和團隊很快就生成了相關的假設。
03 ?訂立年度目標并日常打卡,定期復盤。
學習成長和運動一樣,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需要的就是 Nike 那句經典的「Just Do It」。而年度目標的制定需要循序漸進,比如可以先回顧無目標前自己一年的讀書量/課程量,按照同等的要求來做年度規劃,之后進行 1、3、6 月的復盤和調整。
此外我還會將閱讀/課程劃分為 For Work 和 For Learning,因為在我看來,For Work 是短期導向的、被動的探索,而 For Learning 則是無目的的、主動的探索,理想的比例是 7:3, 甚至是 5:5,既表明我愿意為當下工作付出精力、努力成長 —— 也就是說當下的工作符合我的興趣和使命,也表明我依然有彌足珍貴的閑暇,并不被當下的緊急性占滿,或處于一種應接不暇的狀態。
但如果發現很難堅持,也可以試著把學習的指向性加強,先從解決一個困擾你許久的個人困境出發,比如親密關系,通過這樣的一次深入體驗,重新幫你理清有無體系的差異。
04 在自己愿意「浪費」時間的事物上改變習慣,強制產出
從而實踐多視角輸入的日常鍛煉。
項飆老師在《把自己作為方法》里提及,「反思的意思是,你要阻止自己,要把自己停住,不要線性地往前沖,想一想為什么今天要這么做,不能用別的方式?!?/em>
就我而言,觀影是我的一大休閑娛樂,但看影評的習慣卻是幾年前才開始的,寫影評的習慣更是今年才開始實驗的。一方面,這是一種自覺的審視,即不再僅圍繞自己的理解去評判一部電影,確立主體性的同時,也承認自我的局限;另一方面,這是一種創作的實踐,能夠在讀完不同的輸入后、仍認為自己有話可說的創新遞增的鍛煉。
05 組成學習小組,定期進行學習交流或者辯論。
與人討論是非常有效地促進思考的方式,因為每個人不同的關注點不可避免地受個人經驗的左右,而多人交流就會幫你看到不一樣的理解。這也是我在「看理想」聽完龐穎的《思辨力 35 講》后非常想組織民間辯論的原因,因為辯論的重點不在于勝負輸贏,而是準備的過程能夠還原事物的復雜性,系統地去思考一件或許你自認立場明晰、卻從沒有表述過理由的議題,也逼著自己站在原本不認可的立場上思考可能的邏輯通路。
比如她在《性取向是天生的么?如何合理爭取同性戀平權?》的辯論中指出,如果最終我們的目的是人們可以真正平等地看待同性戀人群,那么強調「天生」這樣的策略,長期來看或許是有害的,因為人們可以用一種「天生缺陷」的方式來賦予它合理性,而這樣并沒有帶來尊重,也就是說,用「I am born with it] 的同情理由,不如用「nothing is wrong」的自由權利理由來進行論述。
06 每天 check in & check out,留出小而頻繁的每日反思時間。
check in 幫助建立時間管理和目標思考的習慣,也就是先想后動的肌肉記憶的養成,check out 進行有痛感的即刻學習總結,與預期差異的分析診斷,沉淀細碎卻寶貴的實踐之知。
陳嘉映老師在《何為良好生活》中說到,「我們在成長和為事的過程中變得具體……與理論知識不同,實踐之知識的歸宿不在一個知識系統,而在每一個行動者……說到實踐之知,則惟當一個道理深深嵌入行動者的身心,才算真知?!?nbsp;
??Bye By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