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小時引進一個新品牌,這個平臺如何成為趨勢捕手?
天下網商 劉雨錕
編輯 吳羚瑋
“能行嗎?”一年前,真正面對中國護膚品市場時,TULA(圖拉)中國區品牌營銷總監陳成不免有些擔憂。
TULA圖拉是近年新興的美國護膚品品牌,主打益生菌提取物護膚。這個國內還少有人聽聞的細分品類,在美國已有多年歷史,且正借著社交媒體火透半邊天。2021年,TULA全美銷量2億美元。2022年初,TULA被寶潔集團收購。除寶潔外,雅詩蘭黛、歐萊雅、聯合利華等都已布局這一賽道。
但作為垂直領域的品牌“新星”,最開始面對中國這個全新市場時,也感到有些棘手。
陳成告訴《天下網商》,在美國,TULA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總部認為,線下才是樹立品牌消費者認知和直觀體驗必不可少的渠道。但在中國市場,TULA做純線上生意,此前從未宣傳,本地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幾近于0,如何在線上快速打響名聲?另外,公司已經開發出4條產品線、超過70個SKU,包括祛痘、抗敏感等等,應該引入哪些產品才能最大程度吸引消費者?
諸多問題困擾TULA中國團隊。直到2022年7月,TULA通過天貓國際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上面的諸多疑問,最終在與天貓國際的不斷校正中逐漸變得清晰,入駐28天后,TULA銷售額便已突破10萬,明星產品全天候保濕調理日晚霜單品銷量破200件。
實際上,天貓國際早已化身優質品牌和賽道的海外捕手,數據顯示,天貓國際在過去1年間引進超過5000個品牌,相當于平均每2個小時就能把一個外國品牌帶入中國。海外品牌進入國內后發展迅速,例如美國高端嬰幼兒洗護用品EllaOla在2021年入駐天貓國際,今年每月銷售額同比均保持100%以上的增長,其明星產品已經成長為月銷過50萬的爆品。
針對初入華的海外新品牌的發展痛點,今年天貓國際又加大了投入。7月27日,天貓國際在第二屆消博會上正式發布“超新星”海外新品牌成長計劃,將在營銷、新趨勢孵化、跨境供應鏈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和扶持舉措海外新品牌。未來3年,計劃孵化1000個海外新銳品牌成交破千萬。
海外新品牌的“二次重塑”
對很多海外小眾品牌來說,進入中國約等于一次品牌的重新打造。這背后是國內數量龐大的線上消費者群體,及其與歐美完全不同的消費習慣。
TULA進入中國后,也經歷了一番“深度重塑”。陳成介紹,在美國本土市場,TULA主打35歲左右的核心群體,錨定那些因為皮膚問題而不自信的人,主打功效和感情的平衡——“健康平衡的肌膚始于TULA,讓肌膚重回平衡快樂的狀態”。
但在中國,若依然沿用這一產品定位恐將南轅北轍。在TULA開拓中國市場首站——跨境電商天貓國際上,活躍著的是更加年輕化的群體——數據顯示,95后消費占比近三成,00后的消費增速接近70%。
看了不少資料,并與天貓國際北美BD(商務拓展)Jacky多次討論后,TULA決定將國內受眾精準圈定在“成分黨2.0”上。
原來的“成分黨”,關注的是幾種成分對應的功效,比如熊果苷能美白、角鯊烷能修復皮膚。“成分黨2.0”則代表更懂行的消費者。他們關注的成分已經從過去兩三種提升到超過二十種,要求也進一步提高,關心整體配方的科學性和安全性。陳成解釋稱,“比如VC,你使用了什么樣的包裹技術?有沒有輔助成分幫助減輕VC帶來的刺激性?”品牌有無科研報告、專業背書等,也在年輕消費者的考量范圍之內。
有了對國內消費者的深度洞察后,困擾TULA的產品選擇問題迎刃而解:中國年輕消費者的皮膚健康問題,尤其是痘痘問題相對嚴重,因而決定引入北美銷量最高的核心產品線,及適合中國的祛痘線,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產品。品牌營銷方向也在立足功效的基礎上,從感性向宣傳產品力的方向轉變。
在和天貓國際的共同努力下,TULA中國有了更本土化的面孔。陳成介紹,目前TULA正在積極蓄水,同時與北美總部一道開始備戰雙十一。“TULA處在正確的軌道上。我們都非常有信心取得更好成績。”
海外趨勢捕手
踩中趨勢,貼合需求,這是所有品牌贏得競爭的前提。但對不了解中國市場的海外品牌而言,長期調研能更懂本地消費者,但也可能會貽誤戰機。
作為國內領先的跨境電商平臺,天貓國際在新產品、新品牌、新品類的發現和引入上做了多年功課,成千上萬個像TULA這樣的新興品牌正在涌入天貓國際。此外,不少國際品牌也會在開出天貓旗艦店之外,將更新的趨勢商品放在自己的天貓國際店上售賣,孵化出新品與品牌,尋求新增長。天貓國際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美妝巨頭們在天貓國際開設新店的數量同比增長了100%。
在國內大多數消費者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天貓國際就作為海外趨勢捕手,把新興品牌引入中國,并在此基礎上與品牌共創,讓國際產品也能踩中國內消費者的最新需求。
此前,小眾香水、陸沖板等趨勢新品已經借道天貓國際進入中國。 天貓國際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來自法國、意大利等國的20多個小眾香水品牌首次參與618,多款品牌在活動當天實現銷售額同比翻番。
天貓國際商家運營總監嚴恒力告訴《天下網商》,疫情后,國內進口產品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和進階,也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精致,此次計劃也希望將更多海淘流行趨勢的新品牌、新品帶給中國消費者,包括全球超級成分益生菌、輕醫美煥膚、純凈美妝、搬家式露營等。
天貓國際商家運營總監嚴恒力
益生菌賽道,正是近年國內的消費熱點之一。除TULA外,多年蟬聯澳洲藥房渠道益生菌銷售冠軍的益生菌品牌Inner Health也通過天貓國際進入中國。
Inner Health總經理牟播對《天下網商》表示,Inner Health與天貓國際多次討論后,針對國人普遍易過敏、濕疹體質,著重宣傳益生菌細分抗敏賽道,將益生菌從消費者慣常認知的食品拓展至皮膚和鼻敏益生菌品類。今年首次參與618大促,Inner Health的銷售額對比日銷有了800%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天貓國際此次還聯合多個品牌,推出更多針對中國的定制產品。牟播稱,公司計劃在今年9月上線一款含中國傳統中草藥的益生菌產品。TULA也在登陸天貓國際時,全球首發其擁有獨家成分的全天候保濕調理日晚霜——這款產品登陸美國市場時間至少需要半年之后。陳成告訴《天下網商》,TULA針對中國油皮消費者的護膚需求,對這款產品進行了很大調整。
全面競爭時代
中國的跨境電商正處于欣欣向榮的階段。經過近十年發展,不論是政策還是市場,都已經相當成熟。36氪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3.2萬億元,同比增速14.3%。
圖源 36氪研究院
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嚴恒力告訴《天下網商》,最初國內消費者選擇國外產品是為獲得更放心、更優質的商品,伴隨消費升級趨勢,目前國內高線用戶已經把海淘作為自我升級和生活方式升級的途徑,通過進口小眾商品,塑造“不一樣的自己”。
此時進入中國,海外新品牌不再需要花大力氣進行政策和消費者教育。但另一方面,見多識廣的消費者忠誠度逐漸走低。有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間僅36%的用戶持續購買同一品牌,而81%的用戶則在不同品牌間游移。
這意味著市場競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牟播在跨境電商行業從事多年,他對《天下網商》表示,跨境電商剛剛興起時,先吃螃蟹的品牌經常一炮而紅,“真的是非常快速的成長,每年都是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
但目前市場上已經擠滿了新進入的品牌。牟播表示,益生菌在國外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產品,玩家可能也就這么幾個,“但是國內線上就有近千個益生菌產品,競爭異常激烈。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很快,一般來說產品的生命周期是三到五年,但在中國,尤其是線上市場,一個概念可能只能活一年、半年甚至只有幾個月。”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品牌的比拼已經遠遠不只是產品力那么簡單。牟播表示,不管是運營、營銷還是對供應鏈的把控,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忽視。
就拿國內營銷端最常見的社交媒體和直播兩種方式來說,對很多海外公司而言,適應成本就相對較高,據了解,一些新品牌經常“詫異”于中國直播間的折扣力度。另外,一些海外品牌對品牌調性和形象把控力高,但國內消費者更偏好貼近日常、自然感的營銷方式,傳播節奏也更快。這些中外理念差異,和對國內市場的適應程度,實際上都決定了企業能否在全面的競爭中取得勝利。
如何試水中國市場
跨境電商天貓國際在過去1年間引進超過5000個品牌,相當于平均每2個小時就能把一個外國品牌帶入中國。
對新品牌而言,天貓國際低成本、配套資源完善,是試水中國市場的絕佳途徑。相比傳統進口模式,跨境電商能簡化調研定位、申報推廣等環節,縮短商品進入市場的流轉、反饋周期,極大降低試錯成本。
疫情時期,企業對供應鏈履約能力的需求陡增。陳成告訴《天下網商》,最初考慮進入中國時,北美正逢嚴重疫情,物流航線極不穩定,成本難以控制。“我們當時規劃了很久,跟不同的平臺和供應商討論。”最終,陳成發現大多數平臺在疫情期間的物流履約保證能力均有所欠缺。
而天貓國際的物流基礎設施能力讓TULA印象深刻:國內規模最大的保稅倉、六大海外直采中心和五大海外倉,能讓千里之外的消費者盡快收到商品。“美國的物流時效一般在3至7個工作日。而江浙滬的消費者當天購買,第二天就能收到,美國總部聽到這個消息很震驚。”
為了降低疫情對商家倉儲配送的影響,天貓國際根據商品特性和消費數據分析,還為商家提供智能倉網規劃,支持多地靈活選址入倉,或者不同倉之間一鍵調撥,提升發貨效率。同時,天貓國際跨境保稅倉物流服務升級,新增了“菜鳥直送”倉配服務,從保稅倉發貨可直接為消費者送貨上門。
除供應鏈外,天貓國際提供給商家的營銷工具是另一大重要幫助。嚴恒力表示,此次“超新星”海外新品牌成長計劃,天貓國際打造進口品牌營銷主陣地,提供海外品牌發現、種草、成交的營銷全路徑。根據計劃,天貓國際將聯合消費品大集團、海外品牌、進口品牌孵化器、優質服務商、投資機構等生態伙伴力量,共同支持海外新品牌在國內的發展。
站在此時回看2014年,當時中國跨境電商行業剛剛興起。那年,阿里巴巴與美國一家零售商達成合作,企業通過阿里可以在國內開展業務。路透社當時報道稱,很多企業在中國栽過跟頭,因為不熟悉中國市場,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險象環生”。
8年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在這樣一個新興商品加速涌入,同時競爭尤為激烈的跨境電商市場里,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借道天貓國際進入中國,在這里生根發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