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只能拿到三成善款?大病眾籌,得了大病!
微信群多,或者細心的網友應該發現了。今年以來,在各種微信群,總是密集地出現水滴籌、輕松籌的各種籌款鏈接。
一開始,以為這是病人的親屬或者朋友為了籌款友情轉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發大病眾籌的微信群友,就像機器人一樣……
無論你捐款了,還是用語言在群里表達愛心和善意,他理都不會理你一下,并且過一段時間,這個連接和相同的轉發語重新再發一次,一天在一個群里可以發好幾次。
如果再仔細觀察會發現,過段時間,籌款相關病人也會變。小柴群多,隨便檢索了輕松籌關鍵詞,在某一群里就出現了如下情況:
注意觀察發布時間和標題,幾天換一個眾籌連接,一個連接一天推廣好幾次。隨便翻了下,這人在這一個群,半年內發布了幾百條眾籌鏈接。
看到這里事實上,事情已經明了,那就是大病眾籌推廣顯然已經職業化了,背后一條巨大的灰色產業鏈也已經悄然成型。
前兩天,小柴在另外的一個群里也看到了這樣的推廣,偶然點進去一看,有一個頭像是一個很大的“佛”字的人,捐款后把捐款截圖發到了群里,看頭像和昵稱,應該年紀也不小了。
看到這一幕小柴心里挺不是滋味,大家賺錢都不容易,而這份滿是愛心的善款,被職業推廣人及平臺的服務費、變相抽成分完后,還能剩下多少給病人?
有一個調查數據,也就是今天的一個熱搜,大病眾籌推廣的分成比例為捐款額的70%,也就是除去平臺的服務費和變相抽成,病人拿到的錢不足善款的30%。
也就是你捐了10塊,7塊被職業推廣人拿走了……
本來公益的事情,不僅成了生意,還成了灰色的生意。
我們的互聯網創新,也總是這么地別出心裁。那么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產業呢?
最近有不少有過大病眾籌經歷的用戶表示,在眾籌平臺發起籌款連接后,因為上面留了聯系方式,會不斷的接到很多專業推廣人的電話。
一位有大病眾籌經歷的王先生表示,接通電話,對方就表示,他們手里有幾百號專業推廣人員,手里有幾千個微信群、QQ群,打包票可以一天收到幾千元的籌款。
緊接著,專業推廣銷售人員毫不避諱的談起了條件:“不提前收一分錢,但是籌到款,我們要收取推廣費,是籌款金額的50%。”
王先生對這么高的推廣費提出了疑問,對方卻毫不留情地表示,現在到處都是籌款的,不靠我們,籌到死,也籌不到幾個錢。更何況我們還有大量的推廣人力成本。
“我們收費還是低的,高的還有70%的。”
據《中國慈善家》雜志報道,這些職業推廣人已經滲透到在一些電商平臺、社交平臺。
他們抽成低則50%,最高達到了70%,有些“籌款推廣人”甚至要求,在籌款鏈接中填寫其提供的收款賬戶。
據媒體報道,在這個新的“產業”,捐款金額被稱為“量”,轉發推廣的過程叫做“上量”, 負責在各種微信群中轉發推廣籌款鏈接的人員被稱為“推手”。
據相關推手介紹,目前這個行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及推廣賬號及社群資源成本。
一方面因為重復推廣屬性,很容易被封號,而目前各類社交平臺都需要實名制,所以還要去買各種號;
另一方面,還要去加各種群租,被踢的風險也很高。所以就出現了買群d的成本。
按照過去的“業績”,一個群一天籌款大概在20元左右,不過如果多少還取決于推手對案例的包裝能力,有些會運營、包裝的推手,一個案例一天可以籌到上萬。
這個包裝,比如文案的代入感,以及對病患的分類,對群的精準篩選等。比如小孩的病例最好籌錢,最慷慨大方的群則是寶媽群和中老年人群。
至于推手的收益,他表示,都是按實際的捐款來的,基本上轉發一次就有4-10元不等的收益。
據媒體報道,按照籌得金額,推廣人團隊通常分為三個等級,每個等級的推手KPI各不相同。最低的安心籌,需保證日推量達到200元,而輕松籌和水滴籌,需要分別達到500元和3000元。
“做的好的,日入三千不是問題……”
退一萬步來講,市場化的推廣,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快速的幫者籌到更多的款項,但是動不動拿走善款的50%,甚至70%,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這與搶劫有何不同?
有網友表示,本來是救死扶傷的暖心行動,變成了貪食蛇般的食物鏈,可怕至極。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任由這種職業推廣人在大病眾籌領域野蠻生長,自然會進一步消耗用戶的愛心,將整個公益都拖向深淵。
當然,除了這些職業推廣人盯上了這門“生意”,平臺自然也不會看不到背后的撈金機會。
此外,據海報新聞報道,今年4月,王先生58歲的母親在武漢協和醫院被確診為食道癌。前期治療費至少要準備十幾萬。
面對每天上千元的治療費,王先生花光了積蓄,在醫院門口,水滴籌的工作人員找到王先生,對方表示,只需要出示病歷等材料,其余的都交給他們來操作。
工作人員幫王先生申請了平臺首頁推廣48小時,首頁的展示流量又為他新帶來1100元的捐款。
最終王先生共收到2萬多元捐款,平臺表示提現要收取3%的服務費,還有0.65%的提現手續費。
在實在籌不到錢的情況下,王先生不得不求助職業推廣人。對方稱,50元幫忙推廣3天,80元推廣7天,120元可以一直推廣到項目結束,期間每天24小時持續推廣,先轉賬后推廣,結束后效果不滿意全額退款。
等轉完推廣費后,對方卻消失了。
此外,還有媒體報道,有網友表示,發起籌款后,他一共收到過四次詢問推廣合作的消息,有人打著“水滴籌推廣專用號客服”的名號,還有人說可以幫他們申請補助,收取1%的費用。
此前,小柴也曾報道過,一直宣傳大病籌款0手續費的水滴籌開始收費了。
早在今年2月,水滴籌已經在部分城市試點收費,收取籌款用戶籌款金額的3%作為“手續費”,同時每個籌款案例另外收取0.6%作為支付通道費。
水滴籌客服當時回應稱,用戶自發起籌款不收服務費,選擇了籌款老師服務,第三方平臺扣除0.6%的支付渠道費,水滴籌會扣除3%的服務費。
根據這樣的回應,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何上述案例中的王先生就能那么巧的在醫院遇到水滴籌的地推人員了。
雖然說,用戶自發籌款不收費,但按照我們互聯網公司的創新與技術能力,不選擇和籌款老師合作,那么能籌多少錢,存不存在一行代碼就能決定的可能?
尤其在商業化的互聯網平臺參與到公益這一事業后,公益已經變味了。
從名人詐捐、地推人員醫院掃樓、騷擾病患,到兩家平臺員工為了KPI醫院互毆,社會愛心與善意已快被消耗殆盡。
比如掃樓這件事,此前有暗訪視頻曝光后,引發大量網友的反感。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水滴籌在全國幾十家大型醫院安排了地推人員,兩天掃一遍樓,以水滴籌“志愿者”的身份,引導病患以及家屬發起籌款。
他們并不仔細核實籌款人的信息!對募捐金額隨意填寫!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
此前,小柴報道了水滴籌自己打臉開始收手續費后,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平臺需要維護,需要成本,收點服務費無可厚非。
咱先不說水滴籌已經就有的“資助平臺”的選項,如今稍微了解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和商業模式就會發現,整個水滴公司都是大病眾籌這個業務撐起來的。
對于水滴公司來說,水滴籌就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而這些流量相對于其他公域性平臺來說,是相對精準的流量,精準也就意味著超強的變現能力。
水滴籌業務發展起來后,水滴公司的保險業務也快速上馬,并且最近也成立了自己的醫藥公司。
據其最新財報數據,水滴公司一季度凈營業收入達到6.487億元,基于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實現盈利1.05億元。而去年,其實現營業收入32.059億元。
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于保險業務板塊,保險相關收入為 6.282 億元,截至一季度末,水滴保服務的保險客戶數超過1.11億,付費保險客戶數超過2880萬。
此外,財報還顯示,水滴保整體的復購率和續訂率分別提升至70%以上和90%以上。
這樣的業務規模、轉換率,讓多少互聯網公司望塵莫及,這都是“公益”這件事對水滴們的回饋。那你你還認為這些平臺從善款里抽取服務費是應該的嗎?
那可是善款,是愛心!但對資本來說,錢是賺不夠的,只有能撈金的地方,只要有個縫,變成針也要插進去。
更何況,大病眾籌3%的服務費,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礦。
根據水滴公司財報,大病籌款平臺水滴籌,今年一季度末累計的捐款用戶超過4億,累計為近250萬大病患者籌集約509億元,如果這3%的服務費落實,是多少錢?十幾個小目標,還是凈利潤……
除此之外,為了源源不斷的流量,這些平臺可以在籌款這項業務上,不斷的降低底線,讓我們覺得不合理的都變成合理。
也就是為何掃樓騷擾病患不止的原因,以及地推人員為了KPI可以醫院互毆,也就可以審核資料做手腳,讓有幾套房的人、甚至明星能在上面順利的發起百萬籌款。
而職業推廣人這件事,對于平臺來說,只要發揮出互聯網公司十分之一的技術能力,就能快速解決,但是他們并沒有,為什么?
互聯網大病眾籌經雖然是好經,但念經的和尚心壞了,得了大病。
有人說,人性最大的惡,就是消耗別人的善良。而在本來很好的互聯網公益這個行當,幾乎到處都是人性最大的惡。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肆號
編輯|譚松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