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貓逗狗,也能做營銷
一、貓貓狗狗文化,帶火品牌
看過這么多火的案例之后,大家有沒有好奇:為什么「貓」總能帶動品牌感知?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二、淺談文化視角
一個人對世界觀察的結果,取決于其戴上的濾鏡。文化濾鏡,是我們品牌工作者,能戴上的一種高級濾鏡。在這種濾鏡之下,我們看到的不是海報,而是背后的創意;我們看到的不是文案,而是背后的生意解決方案;我們看到的不是campaign,而是背后的用戶與品牌的關系、社會的脈動。
貓貓狗狗帶品牌,背后是亞文化圈層
我們常常收到brief說“要出圈兒”,但是很多公司,都沒有真正理解出圈兒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出圈兒很簡單:從自嗨中走出,忘記自說自話,深入到其他圈層,結合其他圈層,生產出不一樣的內容,獲得不一樣的反饋。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說,啊這,我們平時不都是在找不同圈層的KOL合作么,這不是就出圈兒了嘛?這就是文化層面的思考 VS 執行層面的思考。執行,改變不了上層思考。所以我們才反復強調,要帶著文化濾鏡去思考所有的執行。
文化是什么?有統一共識、有共同知識體系、有共同愛好、產生強烈認同的現象。玩CS的知道「It's my life」,去迪士尼的知道「玲娜貝兒」,聽周董歌的知道他雖咬字不清卻字字動情。
文化有主流文化,也有亞文化,我們處于一個周杰倫和小豬佩奇共存的世界。我們有ACG文化、有萌文化、中國古風文化、也有街頭文化,而貓貓狗狗就占據了萌寵文化——亞文化中的一環。
在文化層面,貓貓狗狗如何帶動營銷
我們看到過很多企業做吉祥物,試圖利用貓狗來變為亮點。但是,我們很少看到有人成功。其原因在于,思考多浮于表面執行,無法立足文化理解上進行深挖。我個人是很推崇青年志的青年文化研究的,這種【文化視角下的營銷】和【與文化共生的品牌】,就是未來品牌要去的地方。因為上層品牌角逐的,是價值思考能力。
所以,你還以為麥當勞貓窩,只是扎在了某個執行上嗎?從文化視角去看,它該如何去被復制呢?????????????
01.找到文化通識
貓爪=萌。貓窩=安全。貓服裝=陪伴玩耍的時光。
文化通識,就是要找到文化現象中,大家有著共性認知的概念和符號。這個概念和符號,具備極其強烈的共識。這種共識,是高頻的,而不是久違的。
再舉個例子,日清曾經生產過一款杯面,打開之后,是一個貓顏文字笑臉。這就是把大家很容易認知、有感受、有符號化感知的概念,落到執行中的樣子。在這個邏輯上,麥當勞貓爪薯夾,也是一個好例子。
戶外廣告:貓和魚符號
當然,強力招財的想法,更是夸大應用符號的一種新鮮玩法。
實體周邊:巨臂招財貓
02.要有用戶感情投入
營銷感受是一個由品牌發起,由用戶補完的全流程。我們常常開玩笑,任何一個寵物號,只需要放幾只蠢狗傻貓,就可以帶來10w+。帶來10w+的并不是圖本身,而是我們看到圖片所獲得的快樂。
所以,要想萌寵文化出圈,勢必要兼顧情感利益。這種利益可能來自于萌寵文化中的某個觸點,舉個例子:貓奴、狗兒子。
用戶情感∩寵物文化觸點=創意點
正因為有攀比∩貓主人,才會為主子去找時髦的貓窩。
正因為有獵奇∩狗仗“人”勢,才會有李佳琦的狗來做定制產品。
03.貓狗要分開對待
我們也發現一個現象,狗做營銷,并不如貓多。國內的大眾文化中,狗仍然帶有侮辱性。無論說自己是營銷狗還是你真狗,都屬于帶有貶低性質的描述。這讓狗出圈,比貓出圈更難一些。
當然,戴上枷鎖跳舞,是大師的能力。即便有這樣的限制,我們也看過一些南半球的案例,巧妙地讓狗學開車,變成了世界知名的話題。
自嘲∩狗都學會了=我出圈了
以上是我們關于寵物文化營銷的一點看法。
相信你肯定也看過一些更妙的優秀案例,也歡迎后臺與我們一起分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