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藏品—華語NFT的第一次表達
2021年,NFT如同風暴席卷全球。國內的互聯網大廠、藝術圈和各類品牌都爭相參與其中。只要是有追求創新突破理念的公司,都希望能通過NFT的新概念來為自己的品牌賦能,躋身次世代的殿堂。
巨大的傳播周期到來時,大部分人都是以好奇和逐利的心態參與進去的,正如中期的加密貨幣一樣,而NFT就在經歷這個的階段。
與此同時,在中國特殊的監管政策環境下,NFT進行了本土化的改變,以此適應中國的特殊市場。加上各類數字藏品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上線,形式的不統一和平臺的繁雜讓很多剛剛接觸加密技術和NFT的品牌方和用戶無從下手。
有別于十年前,在今天已經沒有人會質疑加密貨幣的價值。同樣地,NFT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在接下來的系列里,我會陸續為大家分析國內各類數藏平臺的現狀,結合NFT在中國本土化的特殊玩法,探討品牌如何在其中落地應用并碰撞出火花。
QA的愿景是希望國內的數字藏品業態更好發展,通過借鑒已經成熟的商業模式,能和品牌有效融合。
讓華語NFT和數字藏品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擁抱未來。
2021年6月23日,支付寶的螞蟻鏈粉絲粒平臺聯名敦煌美術研究所,推出了著名的兩款敦煌皮膚。各限量8000份,上線伊始便被搶購一空。隨后,騰訊8月2日上線了國內首個NFT交易平臺幻核,首期發行的NFT是名為“十三邀”的黑膠唱片。
這三個NFT的上線,將中國NFT的概念正式進入大家的視野。同年十月所有在螞蟻鏈粉絲粒與幻核上出售的NFT正式更名為數字產品。
由此,NFT的中國本土化正式開始了。
受限于國內政策,目前國內合規區塊鏈發展方向是以聯盟鏈和私有鏈為主,均不可以發幣,不能涉及token交易,token的意義在聯盟鏈角度純粹是為了記錄。
聯盟鏈:介于公有鏈與私有鏈之間的一種系統形態,它往往由多個中心控制。由若干組織一起合作維護一條區塊鏈,該區塊鏈的使用必須是帶有權限的限制訪問,相關信息會得到保護,如供應鏈機構或銀行聯盟。
私有鏈:某個區塊鏈的寫入權限僅掌握在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手中,數據的訪問以及編寫等有著十分嚴格的權限。同時這種系統仍保留著區塊鏈真實性和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
不管在哪條鏈上,都不允許發幣,可以理解為監管剝離了數字藏品的交易屬性,鑄幣的意義只在于記錄區塊鏈上的位置。
因此,很多人都唱衰國內的數字藏品,認為政策監管和token的限制給NFT帶來了中心化的內容,有悖于區塊鏈的初衷。
但我認為,正是這種強監管+金融屬性的剝離,讓國內數字藏品的藝術性和收藏性得到了充分表達,并讓數藏市場在發展萌芽期避開了可能致命的金融風險。
數字藏品真的不能交易嗎?是的,但也不是。
拿阿里巴巴的鯨探舉例,用戶在購買并生成數字藏品之后,有180天的鎖定期,在這之后,持有者可以選擇將藏品轉贈給其他用戶。
這也是為什么最初的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可以在咸魚上被炒到成千上萬,連帶之后上線的數字藏品也被搶購一空,然后在灰色渠道被高價掛售。
有些人會說,既然開了這個口子,剩下不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事情了嗎?
但我一直認為,流動性是NFT的生命。鎖定的方式非常直接地限制了數字藏品持續投機炒作的可能性,轉贈或許是一種特別的交易方式,但是會經過平臺中心化的認證。換言之,也是在監管之下的,且由于轉贈的條件很苛刻,因此參與轉贈的藏品數量并不會很多,監管的密度就會相對比較高,交易可溯源性強。
同時,數字藏品定價權也牢牢得掌握在發行方的手中,大多采用統一售價,所以目前的數字藏品其實更加注重與文化價值的融合,而金融屬性幾乎不存在。
這也造就了和國外NFT市場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
海外的NFT市場已經比較成熟,發布和交易都相對簡單,并且有流通的二級市場,哪怕是個人也可以制作并發布NFT。所以NFT的供給遠大于需求,而也價格和項目熱度、技術、視覺高度相關,是一種符合經濟規律的買方市場。
而國內市場在這方面較為謹慎,用NFR來定義數字藏品更為準確。
NFR:非同質化權益(Non-FungibleRights, NFR)。它同樣使用區塊鏈技術,以計算機代碼為基礎創建,記錄基礎物理或數字資產的數字所有權,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真實性證書。
《非同質化權益(NFR)白皮書——數字權益中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首先,不允許個人鑄造NFT,發行者必須是平臺簽約的藝術家或是公司。其次,不允許二級市場炒作,這是反洗錢、外匯等各類法律要求下的結果。我不敢說未來會不會適當開放,但是當前確實是管理數字藏品市場的最健康的手段。
與此同時,國內的購買群體又非常巨大,人們對于NFT的熱情處于相對高位,形成了供小于求的賣方市場。無論什么樣的藏品上架,基本都會被一搶而空。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普通用戶難以搶過借助“科技手段”的作弊者。
討論這些是想告訴大家,國內NFT想要進一步發展,市場的問題是一定需要解決的。
如同面對30年前的互聯網,如何順應市場的變化,參與到發展中去,才是我們每個人真正需要思索的事情。
新藝術形式的催生
NFT和數字藏品的興起,讓很多藝術家看到自己靈感和創作的新出口,而非拘泥于過去畫作、錄音等形式。這不僅提高了人們整體的審美情趣,也給更多大眾一個機會參與到藝術創作中。
同時,數字藏品給傳統文化IP帶來了新的活力,比如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形成了一種巨大的粉絲效應,在傳播和流通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藝術品的市場化先行
數字藏品的到來,正好打破了長久以來在藝術圈子里的利益壟斷和認知壟斷。當我們想到藝術,不再局限于貴族教堂紅酒杯,或者是嘻哈街頭涂鴉墻。數藏讓這個行業真正融合到大眾和經濟生態之中,解放了創作者經濟。
眾所周知,NFT是構建元宇宙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不管未來元宇宙的發展形勢如何,NFT都會在里面發揮確權和通證的重要功能,把它作為次時代的風口是完全正確的。
這也是為什么,在監管壓力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各大公司仍在大力發行和探索數字藏品的可能形式,不斷將其帶入大眾的視野,為之后NFT和與宇宙的繁榮做準備。
他對于企業的意義是非凡的,正如十年前的app大戰,最終勝利的公司在這十年間重新瓜分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格局。
此時此刻,正如彼時彼刻,新一輪的洗牌正在進行。
國內數字藏品對于普通人的意義更大
對于過去沒有參與過區塊鏈的用戶來說,數字藏品無疑是非常友好的。由于監管的存在,大家不用像面對過去P2P、炒幣那樣地提心吊膽,自己對藝術品的收藏需求同時又得到滿足。其實普通用戶比政府更怕洗錢、炒作、賄賂等非法情形的發生,所以我覺得目前的數藏,是一次面向大眾的,NFT本土化探索。
預測未來會不會開放沒有意義,至少在現在,數字藏品這樣的發展是健康的。
最后和大家說點NFT和數字藏品之外的事情。
之所以分得到和失去兩塊內容,是想分享給各位一個視角,在加密行業里從來就沒有好與壞,任何優劣勢都可以互相轉化。
國內的數字藏品雖然受到了嚴格的監管甚至可以說是閹割,但正是這樣,才使得它作為版權、藝術品的特性得到了最純粹的展現。
以市場需求趨于理性為前提,無疑是最適合我國發展NFT的道路,也未必不會成為全球NFT市場今后的發展思路。
Web3也好,NFT也好,其實說到底都是由人所掌控,人在博弈。
從比特幣誕生到現如今過去了十幾年,它的成功被人們所稱道,但其實比特幣并沒有完成它最初的愿景,成為一種通用的支付貨幣,反而變成了一種價值儲蓄貨幣。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區塊鏈通用支付的職責,最后會被一個叫做USDT的東西完成。
同樣的,非同質化代幣誕生之初也并不是用來解決藝術品的,但是現在你和任何人說起NFT,一定會和各種藏品、藝術品密不可分,它未來會變成什么誰又能知道。
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哪怕變化這件事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擁抱更多的變化,傾聽更多的可能性,實現更多元的未來,才是這個行業令人著迷的地方不是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