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光場:暗夜要有光(下篇)
接《品牌光場:暗夜要有光(上篇) 》,今天繼續下篇。
【行若導言】市場本質是黑暗的,但以白熱化的面目示人,所以,你要有光。
品牌光環(解決與消費者溝通問題)
光環有2種:主觀認知光環和客體判斷光環。所謂“主角自帶光環”就屬于后者,它的好處是什么?是具有高識別度。那“主觀認知光環”有什么好處?它能讓觀者在基于已有認知基礎上,想象對方更完美,為此更信任。
所以,只有形成光環效應才夠資格叫品牌,光環需要依托文化打造,否則只有流量,沒有份量。
品牌光源和品牌光束都能構建識別裝置,但這種識別力是物理性、平面化的。品牌真正形成長遠、具有穿透力的識別力,需要根植品牌文化,用文化培育品牌基因。從而讓品牌散發專屬的品牌關環。即便讀取碎片,也能感知到品牌。
和通俗意義上的文化不同,具有品牌光環的文化才具有“意識感染”,我們將其稱為“觸景代入”。
萬寶路最早是將自家香煙定位女性使用的,后來市場失利,轉為用牛仔代言,從而植入粗狂、男性的品牌基因。這個品牌文化無需他PO出品牌名,對于煙民只要看到牛仔馳騁的影像就很容易聯想到萬寶路香煙。
LV和愛馬仕都是以包包出名。但品牌文化完全不同,LV的包文化是“在路上”,而愛馬仕的包文化是“限量”。在他們的消費階層里,品牌文化的代入感截然不同:一個是旅途友伴,一個是價值感搭配。在飛機上、高鐵上和在宴會上,不同場景一定心智代入不同的包包。
品牌文化不會憑空植入。關鍵是消費者溝通成本問題。江小白不可能改變消費者對白酒的傳統認知,畢竟硬造一個白酒文化溝通成本太高。江小白選擇了和年輕人“交心”。談的是“情”。因為“情”話題容易“觸景”,用戶容易“代入”。
所有產品都有使用場景。從場景端反推,尋找文化原點,結合企業特質,最終形成專屬自己的品牌文化。
“觸景代入”的品牌文化構建方式,非常有效:
> 怕上火,喝王老吉——吃火鍋等場景——去火飲品文化
> 渴了累了,喝紅牛——開車途中,加班途中場景——能量飲料文化
> 三頓半咖啡——辦公商旅場景——便利的還原咖啡文化
> 就是這個味兒(康師傅牛肉面)——吃面場景——經典記憶文化
我們可以回顧下:耐克的運動文化、新百倫的跑步文化、“上海故事”絲巾的成熟女性文化、褚橙的精神傳承文化、腦白金的禮文化、小米的發燒文化、谷歌的工程師文化、海底撈的極致服務文化、沙宣的專業發型師文化、沃爾瑪的平價文化......萬物可文化。
這些文化成為品牌基因,通過精心培植,將原本單純的品牌符號擴大了傳播面,披上了可感知的內容。
文化可持續可累積可滲透,品牌有了光環,凸顯性格,更易為受眾識別和認知。你關心“安全”,就會想到換一輛沃爾沃。
沒有不可塑造文化的品牌,哪怕新品牌新企業新產品,皆可打造,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
所謂品牌文化,背后是關聯場景的產品文化。蘋果有什么文化?iPhone已經集合體現了,根本無需語言細述,因為你可以不自覺的感知到。
有文化加持的光環,必然獨具個性。有個性,才能有高級感。
品牌光場(讓終端感知并被吸引)
以上幾項我分別闡述了品牌光源(本體)、品牌光束(傳播)、品牌光環(文化)。這些要素產生集合體——光效應,于是形成一個品牌光場。這個場域在市場上給消費者提供一個整體風貌,并且這種風貌能產生足夠的聯想和認識,最終指向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感知。
這個整體風貌不是平常說的CIS/VIS,它不是單純的視覺識別體系,而是整體品牌認知傳達,有視覺語言,也有非視覺語言。都是“品牌形象”,但這里的“品牌形象”是一個整合概念。
我們可以看看騰訊家族,也可以看看百度、阿里巴巴家族。麾下品牌群如此豐富,在母品牌下,將已經成功的商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智占據獨立的坐標:百度——擅長搜索,阿里巴巴——擅長電商,騰訊——擅長社交(公眾)和游戲(年輕群)。這種認知是穩固的。
從品牌形象到品牌光場,都是為占據消費者心智,形成感知,這種感知可能很難一語說出,但它就是存在,并在實際消費決策中起關鍵作用。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直播和網購都削弱了品牌作用,其實不是直播和網購本身的作用,而是“低價”。依靠網紅無法建立持續穩固的銷售,最重要的是:網紅能銷貨,這不是企業的自身銷售實力,它不是企業資產。至于網購,難道忘了平臺是第三方的么?和你沒關系,你獲得不了更全的數據,況且流量也不是你的。
別忘了,流量是結果,不是條件。品牌才是最大的流量。形成品牌光場就有了吸聚流量的可能。實現可持續價值,最終依靠的,還是品牌。
光源、光束和光環,它們系統化地構建起品牌光場,整合成看不見,但感知得到的品牌價值體。即使沒看到產品,僅聽到名字,預想它將推出的新品,也能從心理認同,并有消費意向:華為,蘋果的產品都實現了這個效能。
流行跨界的熱潮中,我們看到了故宮,看到了大白兔,看到了百雀羚.....無一不收割市場,不正是因為品牌光場帶來的價值引力么?
今后的品牌玩法有點改變:除了打造企業品牌光場,重點將傾向于品牌型產品打造,用成功產品反哺企業品牌:企業打造明星產品,用戶通過優秀體驗,認知品牌。利用產品品牌,激發一個消費觸點——場景觸發、賣點觸發、顏值觸發、口碑觸發(服務、售后、用戶傳播)。畢竟年輕人分享主義盛行,給了品牌更多傳播的機會。
品牌,無論品牌型產品,還是企業品牌,只要光場夠強大,無懼市場黑暗。而僅靠之前的單點突破,已經很難有效,或者說無法持續。流量型產品只能亮一時,唯獨基于品牌光場的品牌型產品,才能真正和企業品牌戰略契合。“整合”是個老名詞,但商業規則從來沒那么都新東西,都是基于本質,或人性,或規律。
光場的場域就是企業品牌戰略的根據地,根據地強大,才有擴張的可能。同時也能吸引外部更多資源。強化這個場域,就是強化品牌無形吸引力。有顏也有料的品牌才長久。
今天,做產品,就是做品牌;同樣,做品牌,也是做產品。品牌光場是一套整合工具,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更適應當下的解決方案。
【寫在后面】PIS之“品牌光場”是一套品牌解決方案,也是行若進行品牌打造的方法論和指導理念。強調聚焦產品進行品牌塑造,更實效更精準。基于行若近20年的實戰逐步完善,這套體系已經默默賦能數百企業。隨著中國商業環境的變化,市場已經要求品牌建設和產品建設深度結合,因此,品牌型產品策略更符合今天市場需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