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什么是Web 2.0和Web 3.0
什么是 Web 2.0 和 Web 3.0?
與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期的原始 Web 1.0 相比,Web 2.0 和 Web 3.0 是指 Web 的連續迭代。Web 2.0 是我們都熟悉的 Internet 的當前版本(一個經常與 web 互換使用的術語),而 Web 3.0 代表著它的下一個階段。
Web 是指萬維網 (WWW),它是 Internet 的核心信息檢索系統。www 同義詞過去(并且現在仍然如此)作為網址的前綴,并且是在線搜索特定資源時輸入網絡瀏覽器的第一個字符之一。互聯網先驅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創造了萬維網一詞,指的是通過超文本鏈接相互連接的全球信息和資源網絡。
關鍵要點
Web 2.0 和 Web 3.0 代表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的原始 Web 1.0 的連續高級迭代。Web 2.0 是我們都熟悉的當前 Web 版本,而 Web 3.0 代表著下一個階段,將是去中心化、開放和更實用的。
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接入和社交網絡等創新推動了 Web 2.0 的指數級增長。
Web 2.0 對未能整合新的基于 Web 的商業模式的行業造成了破壞。
Web 3.0 的定義特征包括去中心化;無需信任和無需許可;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以及連通性和無處不在。
Web 1.0
Berners-Lee 于 1990 年在歐洲研究員 CERN 擔任計算機科學家時開創了互聯網的早期發展。到 1990 年 10 月,Berners-Lee 編寫了成為 Web 基礎的三項基本技術,包括第一個網頁編輯器/瀏覽器 (WorldWideWeb.app):
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網絡的標記或格式化語言
URI 或 URL:統一資源標識符或定位器,用于標識網絡上每個資源的唯一地址
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允許從網絡中檢索鏈接資源
到 1990 年代中期,Netscape Navigator 等 Web 瀏覽器的推出迎來了 Web 1.0 時代。這是從服務器檢索靜態網頁的時代,與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流暢內容相去甚遠。當時大多數互聯網用戶都對電子郵件和實時新聞檢索等功能的新穎性感到高興。內容創建仍處于起步階段,用戶很少有機會使用交互式應用程序,盡管隨著網上銀行和交易變得越來越流行,這種情況有所改善。
Web 2.0
Web 2.0指的是互聯網使用方式的范式轉變。在過去的 15 到 20 年間,Web 1.0 的乏味網頁已完全被 Web 2.0 的交互性、社交連接性和用戶生成的內容所取代。Web 2.0 使全球數百萬人幾乎可以在瞬間查看用戶生成的內容;近年來,這種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導致了此類內容的爆炸式增長。
Web 2.0 的指數級增長受到移動互聯網訪問和社交網絡等關鍵創新的推動,以及功能強大的移動設備(如 iPhone 和 Android 設備)幾乎無處不在。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這些發展使得應用程序占據主導地位,極大地擴展了在線交互性和實用性——例如,Airbnb、Facebook(現在的 Meta)、Instagram、TikTok、Twitter、Uber、WhatsApp 和 YouTube,等等。
這些占主導地位的平臺驚人的收入增長使許多以 Web 2.0 為中心的公司——如蘋果、亞馬遜、谷歌、Facebook/Meta 和Netflix——躋身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之列(并在此過程中創造了他們的FAANG首字母縮寫詞)。
這些應用程序還刺激了零工經濟的增長,使數百萬人能夠通過開車、租房、運送食品和雜貨或在線銷售商品和服務來賺取兼職或全職收入。Web 2.0 也對某些行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甚至對其中一些行業構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脅。這些行業要么未能適應以網絡為中心的新商業模式,要么適應遲緩,其中零售、娛樂、媒體和廣告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
2004年今年見證了加速 Web 2.0 開發和采用的兩項顯著發展:Google 的首次公開募股 (IPO)和 Facebook(現為 Meta)的創建。兩家公司都是 FAANG 集團的一部分,該集團由美國最大的科技巨頭組成。
Web 3.0
Web 3.0 代表了 Web/Internet 演進的下一個迭代或階段,并可能像 Web 2.0 一樣具有顛覆性并代表著巨大的范式轉變。Web 3.0 建立在去中心化、開放性和更大用戶效用的核心概念之上。
Berners-Lee 早在 1990 年代就闡述了其中一些關鍵概念,概述如下:
分散:“在網絡上發布任何內容都不需要中央機構的許可,沒有中央控制節點,因此沒有單點故障……也沒有‘終止開關’!這也意味著免于不分青紅皂白的審查和監視。”
自下而上的設計:“不是由一小群專家編寫和控制代碼,而是在所有人的視野下開發,鼓勵最大程度的參與和實驗。”
在 2001 年的一篇論文中,Berners-Lee 討論了他所謂的語義網的概念。計算機沒有可靠的方法來處理語言的語義(即找出使用單詞或短語的實際上下文)。Berners-Lee 對語義網的愿景是為網頁的有意義的內容帶來結構,并使軟件能夠為用戶執行復雜的任務。
Web 3.0 已經遠遠超出了 Berners-Lee 在 2001 年提出的語義網的原始概念。這部分是因為將人類語言及其所有細微差別和變體轉換成一種格式非常昂貴且極其困難計算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而且因為 Web 2.0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