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可口可樂成了硬通貨
在水深火熱之中,
為什么只有加糖可口可樂能成為硬通貨?
疫情肆虐,廣告人看到了很多有關自己的新聞。知名廣告公司老板化身團長、吐槽疫情應該給廣告公司下brief、還有網傳客戶618預算全砍了。在Q1閑到摳手的廣告公司,總算在社會事件中,找到了一點自己的行業存在感。
在這么多新聞中,有一條新聞,笑過之后讓人瞬間陷入了沉思 —— 可口可樂成為了各個封閉樓區的硬通貨。
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什么只有加糖可口可樂能成為硬通貨?今天我們想聊聊這個話題。
1什么是硬通貨?
如果大家學過經濟學,大概會知道,在原始社會,一個果子換兩雙草鞋。原始的物物交換,比貨幣出現得更早。但是,我們不能攜帶兩個聯合收割機,去換三輛奔馳。所以才有了一般等價物,金子和貨幣。
掃碼支付,已經讓我們對錢麻木了,直到疫情來了,我們發現,原來錢有時候也是沒有用的。
大家如果對《北斗神拳》還記憶猶新的話,稀缺資源尤其是汽油和水,在整個世界觀里,構建了對經濟的理解。
疫情引發了社區內大規模的物資匱乏,有價無市的情況下,人的社群性會自發建立物物交換的內循環經濟系統。一個蘿卜換三片豬肉,慢慢地,定價系統也會逐漸形成。這時,一定會出現稀缺的,有價值的東西,不可替代的東西,成為一般等價物,它將代替古代祖宗使用過的貝幣或銀元,來成為這個體系下的通行貨幣。
注意: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才能成為硬通貨。這種硬通貨,體現在,不需要包裝,沒有吹捧,自發的市場行為之下,產生了用戶普遍擁戴的感受。
2可口可樂現象
可口可樂成為硬通貨,不是一種簡單的網民自嘲。這種看似戲謔的社會行為之下,藏著的是人對價值判斷的下意識反應。
既然可口可樂成為了硬通貨,為什么?
01關鍵點:長期品牌價值
價值,不是空詞,你只有理解價值,你才能知道價格的意義。我仍然非常清晰地記得以前一個客戶,中糧的靖捷說過:“成功的品牌要注重價值的經營,只有價值夠高,所有的價格都不再是問題。所謂的溢價,來自于這種價值的支持。”
很多企業,都把品牌和市場攪合在一起,搞得黑白不分。雖然大家各有各的難處,但是講道理,從一個企業的大局來看,要么搞錢,要么耕耘品牌價值。雖然什么都想搞,但KPI總歸是不會撒謊的,到頭來,還是在做市場而已。
市場向的人,以利益為綱。極端一點,有些新零售,ROI 1:0.8,如果不帶貨,我就不掏錢,什么品牌不品牌的,我就做市場。這是一個選擇。因為賣糖水賣好,再做品牌價值也沒原則上的問題。
但是,它必須區別于品牌的價值思維。品牌人的目的,是營造高價值品牌。這種品牌的價值,掛鉤認知、喜好、選擇傾向等一系列指標。但本質上,僅僅想要做到大家都愛這么簡單,這才是品牌的初衷。這種價值思考,一旦與功利性的市場思維攪合在一起。難免雜交出異形,似是而非。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消耗品牌,卻不續費,不給品牌貢獻價值。這種市場消耗多了,品牌會不會大概率進入慢性死亡。“我聽過,很不想買。”、“打折才買”、“誓死不買他家奶。”
02疫情之下,誰在裸泳?
可口可樂在疫情之下成為硬通貨,其實也是在告誡我們。所有的浮華褪去之后,才能發現誰在裸泳。我們的國貨興起是必然。但是絕不能缺乏品牌的價值思維。長期能活下來的企業,勢必是底子硬的。我們可以迷戀IP、明星。但我們不能以為借來的,就是你自己的。而是要想辦法,把借來的東西,變成你自己的。否則,一旦缺少了這些加持,稍微遇到點風浪就會被打回原形。
很多品牌覺得自己品牌價值不錯的。其實,品牌價值高不高,去談一次不掏錢和資源的BD合作,看看多少人愿意跟你聊。因為只有交換價值的時候,真正價值才會被量化,在會不會被占便宜的談判中,是多是少掰扯更為清晰。
我們看過這么多的頂級案例,本土品牌,最該做的,就是弄明白自己在長期做什么。我們看到騰訊一直提科技向善,所以各方戰役都很整合。畢竟,企業最想做的,長期做的,就是那個價值最高的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