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業務全面爆發,企業TO B品牌營銷如何入手?(下)
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浪潮洶涌。未來十年,企業服務市場將迎來井噴式發展,而TO B品牌營銷注定是一場必定要打的硬仗。
上篇文章主要分享了TO B品牌營銷的價值與底層邏輯,我提出了“三個理解”,即“理解TO B品牌營銷價值;理解企業、客戶、行業生存現狀;理解TO B 品牌營銷的變與不變”。
本文,將提供TO B品牌營銷的三種新途徑——降低客戶認知成本、渠道力求精準、生態鏈聯合營銷,希望能為企業在認知上打開一扇窗。
降低客戶認知成本
企業B端業務的品牌營銷,最難的環節莫過于傳播溝通了。一個是大眾對面向企業的產品都比較陌生,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接觸過,另一個是TO B業務會涉及到很多專業名詞,尤其是各種晦澀難懂的術語和英語單詞,非專業人士看了往往會一頭霧水。
舉個IT領域的例子,浪潮存儲。打開百度,搜索浪潮存儲相關新聞資訊,隨意截取一篇新聞稿中的某個段落,大家不妨嘗試讀一讀。
如果你對硬件一無所知,恐怕通讀多遍也理解不了什么是“存儲系統中的在線壓縮技術”,以及這種技術究竟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而這篇原本應出現在掘金、CSDN程序員平臺上的技術分享干貨文,卻被發布在了網媒,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傳播效果。
業務“專”、“深”、“小眾”,是很多科技領域TO B品牌營銷的顯性特征,但并不是說,營銷團隊對此束手無策。關鍵仍在于降低客戶不同決策者的認知成本。
TO B客戶決策人多、流程長,針對客戶組織群體中的不同決策者,僅靠一套話術、單個渠道是遠遠不夠的。像浪潮企業級存儲這類TO B業務,他們的最終目標用戶是IT部門的硬件工程師,這一點沒錯,但在銷售環節,采購與老板也一樣有話語權。在品牌營銷上,浪潮可以借鑒IBM和阿里云的市場營銷策略,即渠道去中心化,針對不同的決策角色推出不同的營銷策略。
比如針對IT經理,可在掘金、CSDN等IT類媒體上入駐,定期產出偏技術向的內容。而針對CEO,他們更最看中的絕不是枯燥的強技術相關話題,而是你能為企業帶來什么價值,是不是可以“降本增效”、“精益管理”等,通過閉門會、白皮書、直播、社群等形式,都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針對采購,阿里云的方式是用采購看得懂的語言去傳播,即TO C社媒營銷。在B站、今日頭條、微信、微博等主流社媒平臺,隨處可見阿里云的軟文及信息流廣告。
總之,降低客戶不同決策者的認知成本,是觸達客戶最有效的一種途徑。針對不同決策者,傳遞好“我是誰”、“我服務的客戶有哪些”、“我能給你帶來哪些價值”這三個關鍵問題,能讓客戶在后續相似場景中首先想起你。
渠道力求精準
前兩天,有多位創業公司的CEO來私聊咨詢我,關于TO B品牌營銷中的渠道該如何挑選。究竟哪些渠道和資源是企業真正適合、且能精準覆蓋到目標受眾的?
TO C企業在做品牌營銷時,企業老板常常抱怨“有一半預算是浪費的,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對于TO B而言,這個問題也依然存在,如何最大限度規避?
企業主之所以產生焦慮,還是在于品牌營銷團隊無法找到適配自己企業的精準渠道。我想分享一個多年來做TO B營銷的認知,即“曝光量高的頭部渠道≠精準觸達≠效果好”,認識到這一點,能少走很多彎路。
在微信、微博、頭條、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權重大的官媒及頭部KOL的價格不必說了,想找葉檀、吳曉波、華商韜略這幾個頭部財經大V合作,二三十萬是起步價。最終微信曝光量或許能有個5萬、10萬,不是說這幾個大V不好,問題是,企業投放之后真的觸達到目標客戶了嗎?
評判品牌營銷的效果好與不好,不能光看ROI,還要看潛客是否有轉發互動、媒體跟進報道及全網是否發酵,以及企業產品/服務反饋、競爭對手反應等綜合情況。這些,都是精準營銷的評判維度。
又比方說,過去備受TO B企業青睞的機場廣告。如今各地防疫措施重重把關,企業家們跨國跨城出行驟然變難,怎么辦?線下的高端小區電梯廣告、豪車俱樂部,線上的行業垂媒、黨媒央媒、正和島等管理類賬號、投資移民類賬號,都能覓到他們的身影。
那么,行業垂媒中到底哪些賬號滲透能力強,哪些又是偽垂媒?這里簡單列一些在我看來較精準的行業垂媒與官媒。例如美妝行業的青眼、聚美麗,酒行業的云酒頭條、酒業家,教育行業的芥末堆、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學刊、中國教育之聲,金融行業的中國銀行業雜志、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中國基金報、上海信托圈等等,這里不一一具體舉例,這些渠道資源,都是需要品牌營銷團隊去重點合作的對象。
此外,大佬私域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渠道。行業內權威專家、公知、企業家等有影響力人士的朋友圈,也都是TO B企業可以考慮的渠道之一。相對公域而言,大佬私域傳播更加精準,是為數不多能做到點對點傳播的渠道。
渠道是品牌營銷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點,尤其對于想要做行業滲透、垂直市場滲透的TO B企業來說,尋找到正確、價格適中的渠道資源尤為關鍵。
生態鏈聯合營銷
品牌聯合營銷、跨界營銷的威力大家都很清楚,但生態鏈聯合營銷,卻并未受到大多數TO B企業的重視。所謂生態鏈聯合營銷,是指邀請生態合作伙伴們一起做品牌營銷,與上下游抱團形成閉環。
生態鏈聯合營銷的參與者,包括客戶,供應商、經銷商,同行的非競品企業。TO C行業中較擅長做生態鏈聯合營銷的,是阿里、京東、拼多多、抖音這些互聯網大廠,每逢雙11、618或節日,它們擅長聯合入駐平臺的中小商家、國內外品牌一起聯手搞事情,制造一個又一個嗨點。
TO B行業,像云棲大會、華為生態大會、用友BIP技術大會等等,這些也都是傳統線下形式的生態鏈聯合營銷。線下峰會上,企業會邀請公司高層、行業解決方案工程師、合作伙伴代表集中向潛客講解展現產品賣點,同時邀請行業內有影響力的官媒、垂媒、行業大咖一同參與討論、擴散傳播。這種形式,能有效增加品牌認知,快速與潛客建立信任。
而在線上,整合好社媒,生態鏈聯合營銷也一樣可以達到營銷效果。華為在知乎向同行、上下游合作伙伴發起的提問,就打出了TO B生態鏈聯合營銷教科書意義的牌局。
品牌力疊加。像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些企業,屬于華為橫向上的競爭者,西門子、比亞迪、蘇寧、奇點汽車在內的TO C品牌,是華為客戶或潛客,像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則是生態合作伙伴。彼此圍繞一個問題展開討論,能夠幫助華為最大程度借勢其他企業的品牌力量來背書。不同應用場景的品牌,無形中也展現出了華為人工智能今后豐富的應用場景。這種相互背書、互補互利的內容營銷,能形成了品牌力聚合疊加效應。
優質內容沉淀。campaign 做完即走一直是TO B品牌營銷的一個弊端,即一個線下峰會開完,線上高點傳播也就曇花一現,內容很快就會迷失在龐大的信息流中。知乎平臺利于全網搜索大家都懂,它還適合留存優質內容。提問回答的形式與線下展會有相通之處,在這組知乎問答中,華為作為提問方就好比是峰會的主辦方,回答提問的品牌方則是出席峰會的受邀方,當各家企業彼此激烈碰撞觀點時,華為無疑可以達到品牌營銷效果的最大化。
營銷一體。不同于百度SEM推廣自動收集到線索,在知乎上做內容營銷案例,需要市場部或公關部邀請銷售部一同參與。銷售重點關注兩個地方,一個是知乎后臺的私信留言是否有意向潛客,另一個是非定向邀請、主動參與話題的品牌,跟進并把這個關系沉淀下來,不斷與他們持續溝通,將會促成轉化。
TO B企業做生態鏈聯合營銷,可以從三個維度著手。
一是依據客戶的領域而劃分,從細分場景入手,如金融、醫院、學校、科研單位等行業,定向邀請客戶或潛客開展營銷,向他們提供行業解決方案;二是依據資源而劃分,尋找到能與自身形成資源互補的上下游,通過1+1>2達到品牌力疊加效應;三是B+C跨界。還記得今年年初刷引發全民熱議的“山東藍翔學姐陪你開飛車”視頻嗎?類似大開腦洞的顛覆式的跨界,是解決TO B企業短期內品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生態鏈聯合營銷適用于任何企業,就比如說,為服裝品牌和電商紅人提供SaaS化解決方案的知衣科技,企業可以以贊助商的身份,為熱播劇中的女一號提供柔性定制服務,創始人也完全可以和呂燕、奚夢瑤等知名模特共話華人服裝趨勢變革,還可以與《時尚芭莎》共同推出服裝行業供應鏈白皮書......形式不拘一格,其目的,都是觸達和激活客戶。
結語
很多營銷專家說,品牌營銷5.0時代,企業的著力點已從“推廣產品”轉變為“經營客戶關系”。我認為,不管是在什么時代,TO B品牌營銷的職能并未發生變化,依舊是在為品牌和客戶之間建立信任契約關系,即幫助企業搭建信任體系,讓客戶全方位真正了解并信任你的企業。
只不過,我們需要結合當下去中心化的網狀傳播路徑、媒體碎片化的傳播環境,重新在營銷手段上作出調整。本文介紹的三種新途徑,與上文分享的三個理解,都屬于認知層面的思路。對于不同行業的企業搭建品牌營銷體系,以及利用哪類傳播渠道能更有效地觸達客戶等問題,仍然需要在全方位了解每家企業的情況后,制定細致周到的品牌戰略規劃。
從認知到戰略,從戰略到落地。接下來,我將持續分享煙火TO B服務case,并追蹤分享國內外To B 品牌營銷案例,為更多企業找到最佳營銷之法。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