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聯名的三個“坑”
最近,椰云拿鐵刷屏了。
瑞幸和椰樹的這次品牌聯名,被不少同行捧上天的感覺。
大叔看到,好多品牌已經摩拳擦掌,準備找其他品牌做聯名了。大叔潑點冷水,聊聊如何避坑,以椰云拿鐵這個案例。
什么?這么出圈的案例,怎么還有坑呢?
大叔覺得,這就是品牌聯名的第一個坑。
品牌聯名第一坑:出圈
椰云拿鐵是出圈了。
但是,沒出圈的品牌聯名案例,才是常態。所以,甲方千萬別以為,照貓畫的“虎”,就是真虎,反而“糊”的概率比較大。
對于品牌來說,對于聯名項目的出圈或刷屏,應該有合理的預期,更要有一套有效的手段。
品牌聯名第二坑:雙贏
雙贏,是大叔認為的品牌聯名的第二坑。
其實,一次品牌聯合能“單贏”就不錯了。
以椰云拿鐵來說,瑞幸是絕對贏家,雖然椰樹肯定沒輸,但真的沒賺到啥……
我們來看幾個數據。
來自微信指數的數據:4月11日,“瑞幸”、“椰樹”、“椰云拿鐵”三個數據,都到達最近30天的頂部。
微信指數
“椰樹”4月11日數據
“椰樹”的日增長翻了40倍。
但其實這個數據背后有2個小bug:
1、椰樹的基數低。
黃色這條線就是椰樹,基本一直是低位平行。一看就懂,不解釋了。
2、爭議招聘廣告關注度也不低。
椰樹上一次數據猛增是在3月22日到25日那周,椰樹微博發了一個極具爭議的招聘廣告,隨后陷入輿論漩渦,還被海南省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
百度指數
從百度指數來看,椰樹發個爭議招聘廣告,吸引了大量媒體的流量,甚至超過了和瑞幸聯名的數據。
更奇葩的是,椰樹在4月12日(也就是聯名官宣次日),又發了一個招聘廣告,又上了熱搜。
人家瑞幸拼命利用此次聯名的事件營銷,給自己的新品導流量,一天賣了66萬杯椰云拿鐵,就連產品外包裝的設計師潘虎都來蹭這波流量,給自己打廣告。
椰樹卻把這波流量導向了自己的招聘廣告,又是“入學就有車、有房、有高薪、有前途、能致富”,熟悉的味道……
大叔想說,人才招聘對一個企業來說,確實很重要,但這么操盤“品牌聯名”,大叔還是第一次看到,有點迷糊。
這波騷操作,更像是椰樹品牌方沒有預料到這次品牌聯名會引起不小關注,但又苦于自己沒有新品去承接這波流量,光看著瑞幸被吹上天干瞪眼,于是乎,又重發招聘廣告,把流量和注意力往自己身上引。
椰樹這么做,也是煞費苦心了,但反過來看這個問題,椰樹沒有在品牌聯名的策劃階段,想清楚自己一步步應該怎么走,反而被營銷擅長的瑞幸給榨“干”了,從土味包裝、到“從小喝到大”的梗,甚至還幫椰云創造了一種新喝法……
所以,雙贏有點坑(難)。
從這個角度,你就能理解,為什么會有品牌授權費一說,這個品牌一定認為和你聯合,自己“吃虧”了,只能讓你出錢來補償它。
品牌聯名第三坑:長線
品牌聯名的第三個坑,大叔認為是不聚焦業務增長,沒有“短線”思維。
怎么解釋呢?大叔經常說,品牌公關和市場營銷有交集,但又有明顯的區別,簡單說,就是公關是長線的活兒,潤物細無聲的,廣告是短線的活兒,今天投了廣告,銷量有無增長,要立刻看到效果。
雖然廣告公關化趨勢很明顯,也能影響聲量和美譽度,但這不是廣告的常態。你去看電梯廣告就能明白,10秒鐘要給你洗腦,套路基本一樣。
很多品牌聯名,只是加個雙方的logo,換個包裝,雙方官微互相倒個粉絲,缺少產品層面的深度合作以及對業績的實際拉動,從這點來講,椰云的案例,值得學習。
按照楊飛的說法,該項目從立項到執行120天,效率很高。數據顯示,瑞幸咖啡2021年全年共推出了113款全新現制飲品,相當于3天1新款,說明人家在產品創新的熟練度和體系化很強了。
更重要的是,瑞幸做這次聯名的邏輯很清晰,即聚焦業務快速增長。具體有兩個背景:
第一是產品層面,超級明星單品“生椰拿鐵”一年就賣了1億杯,其他競品早就跟進了,瑞幸需要抓緊這個品類,持續創新。
第二是公司層面,數據造假導致瑞幸備受爭議,被做空、被退市、管理團隊出局……系列危機之下,公司卻氣死回升,需要一個能展示強勁業績的案例,來繼續向資本市場講故事。
因此,瑞幸的這次聯名從一開始策劃就極其聚焦業務快速增長的,從效果來看也成功落地了。而另一方的椰樹呢?
34年不跨界合作,為何此次選擇“出山”?其回復媒體的大致意思是:
向年輕人推廣植物蛋白飲品。
椰樹只是作為“配料”和“外包裝”出現,既不聚焦,也不夠直接,最后發現,還是導流給招聘廣告,更實在一些。
看到這里,你肯定要問大叔了:那品牌聯名到底要怎么搞呢?
也簡單了,逆向思維,把上面三個坑“倒”過來看,甲方做品牌聯名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憑什么我的品牌聯名能出圈和刷屏?
第二,我在品牌聯名中能贏得更多嗎?
第三,品牌聯名能給業務帶來快速增長嗎?
以椰云拿鐵的案例來看,瑞幸(椰云)和椰樹都通過各自擅長的手段出圈了,瑞幸策略清晰,贏得更多,實現了業務的快速增長。
最后,大叔想說,雖然建議避開三個坑,但如果你只把其中一個或者一個里面的某一點,作為品牌聯名的目標,并能夠最終實現,也是不錯吧,畢竟,每個品牌所處的階段不同。
從這個角度看,椰樹把34年的“第一次”貢獻出來,創了微信指數最高點,吸引了大批年輕用戶關注,也有收獲,期待雙方的第二回合。
最最后,歡迎你在留言區補充和討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