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什么錢,但知道品牌很重要,該怎么做?”
這幾天因為疫情原因被封控在小區內,回想起在封控之前和一位初創消費品牌的創始人的一次對話,正好可以拿來聊一聊。
那位創始人的項目正處于起步階段,名副其實的「從0到1階段」,談話間,他問起我一個問題,大致意思是,「我知道做品牌很重要,但前期的確沒有條件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的預算,你覺得該怎么辦?」
聽到這個問題其實我并不意外,因為這就是千千萬萬新品牌在面臨的現狀,所有人包括每個品牌創始人都很清楚,品牌這件事很重要,品牌可以建立認知,創造溢價,帶來利潤,除了專心做好產品,品牌就是最重要的事了吧……
然而,現實卻是,又有多少品牌,能在初創期就投入大量預算建立品牌?明星代言人、高價TVC、猛砸硬廣……這些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事,絕大多數創始人,都選擇把這些事放一放。
面對這位創始人的提問,我幾乎沒有花很長時間思考,就回答了他,「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花力氣在內容上。」
對方似乎對這個回答并不感到意外,追問道,「你是說做新媒體嗎?是公眾號、小紅書、還是抖音呢?」
我對這個追問同樣也沒有很意外,因為大部分人對「內容」的理解就是這樣的。我向他解釋到,不管是公眾號、小紅書、還是抖音,它們是內容,但并不是內容的全部。
如何具體、清晰的定義「內容」或者「品牌內容」,這個問題似乎找不到確切的答案,甚至在我經歷過的幾家企業里,內容就是新媒體,是支持部門,能做到專人負責已是不容易。
但我覺得,品牌層面上的「內容」,應該進一步擴大想象,內容,可以是一條精心策劃的推文,也可以是一條字數不長的小紅書筆記;可以是一支花費上百萬的TVC,也可以是一支剪輯并不復雜短視頻;可以是門店精心布置的陳列,也可以是一張電梯里的活動海報……
品牌直接面對用戶產生的一切,都是「內容」。
回到這位創始人的提問,初創品牌早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打通供應鏈、打磨產品、平臺渠道建設、流量冷啟動、選址開店、組織架構搭建……品牌建設這件事,到底排在第幾位呢?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品牌的確會有不同的排序。
說白了,品牌建設,就是用最簡單的描述,告訴你的目標用戶「我是誰」、「為什么要買我」這件事,方法當然有很多種,但我始終認為,經營好內容,是所謂成本最低、試錯最簡單的方式,也許沒有之一。
成本低,更靈活,但這絕不代表著做內容很容易,從老鄉雞、鴻星爾克、蜂花到白象,它們都屬于意外出圈,但接得住流量(至少短期內接的住),靠的就是極具網感的內容,但偏偏就是這樣看起來很簡單的段子型內容,往往99%的企業和品牌做不到,我在《為什么我不建議你學老鄉雞》中說過,老鄉雞的刷屏,背后是完美匹配的品牌調性+社會化運營的長期試錯+極具網感的網紅董事長+扎實的產品服務+遠不止200塊的預算,想學也學不來……
更重要的是,即使已經決定花力氣在內容上,雖然一開始也許真的不用花很多錢,但你需要忍受的,是長期的「無人問津」,或是連續的風格試錯……你需要給「內容」以信心、耐心和時間,它會給品牌帶來回報,但一定不是當下,而真正等得起的人太少了。
即使有好的內容,還要搭配合適的傳播方式,是選擇個性化推薦的抖音還是社交關系鏈的視頻號?是找一群KOC去小紅書種草還是微信社群里發紅包求轉發?是學江小白寫100份聲明發公眾號還是學老鄉雞去農村開發布會?
品牌建設絕非一個logo、一句slogan或者一條TVC,也并非電梯、地鐵硬廣才能讓眾人皆知,但你難免還是需要一點運氣,需要一點堅持,需要一點時間,需要一點技巧,當然還需要一點預算,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所謂的「0成本刷屏案例」。
品牌是企業在用戶心智中的印象總和,而內容,就是所有的一言一行,它們匯聚成了品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