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IP很藝術:從沙州畫院到敦煌畫院
1655年前,樂僔在敦煌落下了開辟石窟的第一鑿。
此后一千多年間,無數虔誠的人們來到這里開窟造像。
上起十六國,下至元代,其間有盛世太平,也有戰火紛飛,無數的畫師們在這里,將他們心中的世界繪于墻上。
張大千說:“敦煌壁畫必是出自名手,而非工匠”。
然而敦煌石窟開鑿歷經千年,參與的畫工、塑匠、經生數以百萬計,但是能留下姓名可考的,僅有十余個。就是這些無名畫師,一筆一筆繪出了讓世界為之贊嘆的敦煌壁畫。
原壁畫題有“甘州史小玉筆”
早期敦煌畫師的組織結構尚不清楚,不過在敦煌文獻中有不少五代宋時期的資料。
記載中,在曹氏執政敦煌之時,正值五代時期中原畫院形成之重要階段,沙州(敦煌,古稱沙州)不僅已經出現了民間的“畫行”,還建置了隸屬官府的“畫院”。
五代時期,沙州已是和南唐、后蜀交相輝映的另一處中國早期“畫院”的濫觴地。從這里不難看出,畫院是形成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的重要組成之一。
畫師供養像 榆林窟 五代
宋初開鑿的榆林窟35窟有一身供養人題名是『施主沙州工匠都勾當畫院使歸義軍節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竺保一心供養』,由此畫像及題記,知曹氏歸義軍時期(五 代、宋)沙州設有畫院。
——《敦煌大辭典》(季羨林主編)
到了1993年,在敦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敦煌畫院。
當然,由于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飽經風霜的敦煌壁畫已經十分脆弱了,如今畫院的的工作就不再是給敦煌藝術添磚加瓦,而是讓敦煌藝術薪火相傳,將千年壁畫臨摹保存下來,供后世長久學習觀賞。
敦煌畫院建院至今,為了還原最真實的壁畫原貌,一直用一種最接近莫高窟壁畫的臨摹方式——泥板臨摹。
敦煌畫院泥板臨摹<泥板-起稿-上色>的全過程
或許,也只有泥板這樣堅實的載體,才能傳達出敦煌壁畫歷史的厚重。
當畫院老師們深厚純熟的筆力加上極其還原的泥板,仿佛有人把一幅幅精美的壁畫移出了洞窟。而這樣的壁畫,在敦煌畫院已有2000多平尺。
敦煌畫院館藏壁畫
當問及臨摹的目的時,畫院的老師們這樣說道:只是為了讓我們或后人無論何時走進這座城市,都能在這些壁畫中看到我們中華民族內心深處那種向善守正的精神。同時,敦煌畫院館藏畫作也可以走出敦煌,把敦煌文化藝術帶到更多的城市,實現敦煌畫院“移動的敦煌藝術”之理想。
目前,敦煌畫院已在上海、北京、杭州、長沙等城市,成功主辦“回到敦煌”系列畫展、“看見不可思議的敦煌”公益畫展等展覽。
近年來隨著敦煌IP受到越來越多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敦煌畫院IP積極與品牌、媒體一起,通過品牌聯名、線下活動等方式展開合作。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產品開發,用商業的力量傳播敦煌文化,讓敦煌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
敦煌畫院IP部分合作案例
-
從五代到現代,從沙州畫院到敦煌畫院,變的是時代、名字,不變的是畫師們的初心,一代代畫師秉持著匠人精神,投身大漠,他們成就了壁畫的不朽,壁畫也見證了他們的定見與愿力。
也許,正是因為互相成就,才讓敦煌得以延續千年吧。
未來,敦煌畫院還將在傳承、弘揚敦煌文化領域中更加努力,作出更多有趣的嘗試,同時,敦煌畫院也期待在傳承、弘揚敦煌文化的路上遇到更多有趣的合作伙伴,一起讓敦煌文化更好的融入當代生活,使古老的敦煌文明再次煥發光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