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運動、企業文化與飛盤捕撈技術
上周日,我和拳館的朋友們一起約去玩飛盤。
飛盤當然不是指小狗叼飛盤的那種,是這幾年滬上似乎挺火的一種團隊競技運動 —— 它大概是一種簡化版的“橄欖球”:
大草坪、沒有激烈的肢體碰撞、對新手和女生友好。當然,如果比賽起來,飛盤對團隊的配合度依然要求很高。
其實原本對這樣的聚會,感知更像是一場正常的social野餐。
但是整個活動結束后,有幾個非常“奇妙”的體驗值得記錄:
1.飛盤對抗其實不是重頭戲。重頭戲是我們一群人三番五次“捕撈”落水飛盤的戲劇性插曲....這個故事我放在最后說;
2.讓人極其充實。我們一行有13個人,從下午2點玩到了5點,短短3小時卻讓我們感覺體驗了很多項目,時間很慢,極其充實;
3.我們所有人都非常開心。哪怕許多人之間是第一次見面,但依然在競技性團隊體育中收獲了配合的愉悅感;
總而言之,對于這4、5年都在堅持“單人運動”的我,突然發現團隊運動如此美妙,愉悅感持續了整天。
于是,我有一個問題:
除了運動本身分泌出的那些神經遞質之外,為什么我這么高興呢?
到了晚上,我腦海中冒出了一個答案:
我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運動隊文化”。
01
先來說說這個詞的來源吧。
我第一次接觸,是來自張磊先生所提及高瓴的企業文化。
我引用一篇18年3月份的報道,這可能是高瓴內部最早的定義了:
首先要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其次要有好的企業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既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家文化(family culture)也不是時刻提心吊膽、視身邊所有人為競爭對手的狼文化(wolf pact culture)。好的企業文化應該是運動員文化(sportsmanship),有運動員的比賽精神,有運動隊的協作精神,失敗之后能站起來,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外部采訪
運動隊文化這個概念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一個是“學院派風格”),但當時尚未真實體會到其深意。
再往前追溯,我發現這兩年,以企業文化特立獨行在中國爆火的Netflix也有關于“運動隊文化”的直接描述:
source:slideshare.net/reed2001
Netflix創始人Reed Hastings 在2009年有一個內部分享 ,有一句著名的話后來被各類硅谷大佬引用:“We’re a team, not a family.”
這句話下一句就是:“We're like a pro sports team, not a kid's recreational team.”
大佬們都非常善于“打比方”,把體育競技精神遷移到商業組織文化,非常巧妙也非常合適。
這里還有些更早的聯結:
正巧,幾天前我從孟巖的這篇文章《頭銜讓你成為管理者,追隨者讓你成為領導者》認識了Bill Campbell這位大神。
這位Bill老師的成績可以被簡單概括為:喬布斯、拉里佩奇、貝佐斯等人的“Coach”,被稱為“整個硅谷的教練”。
喬布斯對他的評價是:“There's something deeply human about him.” 這可是在硅谷極其罕有的評價了。
Bill Campbell的傳奇故事非常多,我們不在這里詳細挖掘(你可以Google搜索“The secret coach”),因為一個更有趣的標簽吸引了我:他更早的身份是1974-1979年哥倫比亞大學橄欖球隊的教練。
再早點,他也是橄欖球運動員。
好吧,其實這種情況并不鮮見,比如我們以前提到過Nike的聯合創始人鮑爾曼,他曾是美國國家田徑隊教練。
類似像坎貝爾和鮑爾默這樣擁有體育界背景、跨越到商界并成功的人在海外比比皆是。
02
所以運動文化或者運動隊生涯真的對商業組織成功有很大價值吧?我這樣思考著某種歸因....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運動本身帶來的好處足夠多。
身體健康、長期自律帶來的好生活習慣、面對失敗和壓力所帶來的堅毅力(grit)、對勝利的渴望和激情、應對競爭、自我突破意識。當然在海外,體育成績也直接影響名校選拔。
但是,更加根本的還是因為團隊競技體育與商業競爭的各種相似性:
企業以團隊為核心,天生要應對競爭 —— 這與團隊競技體育不謀而合。雖然戰爭活動也常常拿來比喻商業競爭,但現代商業組織的新文明我認為與戰爭下的規則還是有較大差異的。
奧林匹克畢竟也是戰爭的文明替代。
Sportsmanship本身就是體育和競技精神的意思。
在企業內,與其說每天發生的是一種招聘、晉升、淘汰的游戲,不如說是一場場組織內外的競技。
和團隊賽一樣,個體往往沒有那么強大,每天發生的是群體間的競爭:發生失敗、發生成功,發生在團隊內,更發生在企業間。
殘酷的商業競爭,與殘酷的競技體育頗為相似。
我更為有感的是:
中國傳統企業文化下,類似團建這樣的團隊社交活動,往往陷入酒局或者其他亞文化困境,這種困局突破固然要靠企業領導者的自身意識迭代,但也更需要新的企業文化形態做支撐。
這么看,以運動隊為文化的企業,團隊體育運動其實就是非常合適的團建方案了,它也更像是一種結合了娛樂和實效目的的協作模擬。
03
我這兩年主要的單人運動是拳擊。
如果說拳擊作為一個人的游戲,真正的對手是處理自己的恐懼。那么團隊類游戲,真正的對手就是團隊協作。
其實那天下午我們的飛盤對抗很精彩,但每個人記憶更深刻的可能是一群人一起“捕撈”飛盤的場景。
這篇感悟短文的結尾,我想把周日下午這場真正的“重頭戲”分享給大家:
中山公園的草坪附近有片小湖,我們的飛盤三番五次落入湖中。前幾次捕撈很簡單,離開前最后一次,一個飛盤(最后得知不是我們的)落在小湖中央....于是我們“團隊”在場的7個男生全體參與了這次捕撈計劃。
整個捕撈堪比“小型團隊工程項目”,大概經歷了三個小階段:
第一階段
最擅長的人做最擅長的事。我們派出最身強力壯的小伙,從環衛人員那里獲得了最長的捕撈桿......然而,第一次捕撈很快就失敗了,強壯小伙換成了更合適的手長小伙。
第二階段
找到最佳位置。手長也不好使,我們發現飛盤移動了、桿子不夠長。理性分析,我們調整到最近距離,身后布置了連我在內6個壯漢穩定重心,做拔河狀......重新開始捕撈。
然而,依然夠不著,而且飛盤似乎更遠了。這個時候,我已經在說“撈不上來了!”。
第三階段
奇妙的解決方案自己涌現。正當我放棄之時,手長小伙又嘗試了幾次,不知怎么的最后竟然撈上來飛盤了。
后來我反復思考,才理解他大概是站在湖邊極限邊緣、通過類似“甩鞭”的方式一點點的觸碰到飛盤,可能還有點點運氣,并最終把飛盤拉回到岸邊。
所以撈上來的時候,我已經開始了強烈的“自我反省”:
既然不在一線,不聽炮火聲,就不要亂下判斷。我們的許多理性分析,需要根據一線隨時變換的非對稱信息進行調整。
04
其實在《價值》中,高瓴對自己這個企業文化做出了拓展定義,但略有點冗長。我合并精簡了一下,主要是以下4點:
所謂“運動隊文化”是指:
1.借鑒運動員們的拼搏精神:敢拼想贏不怕輸。
2.借鑒競技體育的學習態度:善于總結迭代,主動向對手學習
3.借鑒運動員們的協作文化:相信團隊協作的力量,1+1>2。
4.借鑒競技體育的結果導向、透明文化:用成績說話,不看資歷、職級。
為何運動隊文化備受推崇,我想這些做出了很好的解釋。
你看,上面飛盤捕撈教給我的事就很深刻:要敢拼、要真的相信團隊的力量。
短短幾個小時,或許也有不少情緒的推動,我的感受是,團隊運動真不錯!
這也是我希望通過這篇文字與你分享的:團隊運動本身真的很好玩,以及,運動隊文化是我能想象到可能最好的企業文化。
作為個體,愿你享受運動!
作為群體,愿你們有機會加入一家有運動隊文化的團隊!
END
資料參考:
1.企業創新最重要的是“運動員文化”.hillhousecapital.
2.頭銜讓你成為管理者,追隨者讓你成為領導者.孟巖
3.Reed Hastings on Culture (Original 2009 version) .
4.The secret coach:從向陽高丘到硅谷:比爾·坎貝爾如何布道整個硅谷?
5.HBR:Your-company-is-not-a-family.
6.Aboro拳館小伙伴們提供的照片
「System2 品牌咨詢」
如果您需要進行品牌咨詢或企業培訓,歡迎掃碼添加商務助理 Joe 的微信,詢問關于「System2 品牌策略與思考機構」的更多信息,如服務范圍、價格等信息。
煩請注明您的公司和職務,以便我們及時交流,謝謝!
商務助理 Joe 微信
其他人都在讀
#A.品牌策略研究Adidas30億的教訓:做品牌為何如此艱難?怡見:品牌故事的故事怡見:打破「定位」迷思弄懂這張圖,重新理解Branding衡量品牌傳播最完美的KPI是什么?用「傳播思維」做生意,為什么會死的很慘?8000字分享丨獨角獸Harrys教科書級別的成功launchNIKE就是好廣告,衣二三就是差廣告?
#C.世界觀 vs 觀世界(人類成長研究)往深處想,往簡單寫
客觀與泡沫:我們所生活的兩種世界
怡見:長期閱讀就是最好的“因”
一切皆都有規律:你可以從這兩個方向開始下手你最近半年讀了什么書?
Ray Dalio又分享了什么好東西?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