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技術創新,多少家小企業加起來能超過華為?
2021年的最后一天,華為公布了2021年的財報數據,全年營收同比下降28.9%。華為自2019年起遭受美國不公平打壓,這不僅是華為的損失,也影響著國內企業的創新步伐。如今,美國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還在持續,人們呼吁再造一個華為,中國不能只有一個華為。
再造一個華為,誠然是一種破局思路,我們也迫切希望在國內其它生產制造領域看到更多的華為,不僅是體量上做大,并且在技術實力上也能保持行業領先。但只是如此的話,我認為還不夠,扶持頭部企業只是可選擇的路徑之一,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倘若我們能聯合國內數以萬計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繼續提高這個群體的創新能力,或許能給破局增加另一種可能。
但,多少家小企業加起來能大于一個華為?中小企業的創新水平如何?有沒有辦法快速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服務行業能為中小企業創新做些什么?下面是我對中小企業創新的八個認知。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經濟和社會價值巨大
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看:
國際方面,中小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占據了全球所有公司中的90%,雇傭了70%的勞動力,并創造了全球一半的GDP。國內的比例更高,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數量、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
中小企業的創新動能后勁十足
從研發投入和專利產出的逐年變化上來看:
研發投入逐年增長,以“專精特新”小巨人為例,整體研發費用率近年來保持較高水平。“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研發費用率自2016年的1.70%不斷攀升,于2018年增至5.09%,近幾年維持在5%以上。而申萬小盤指數成份從2016年的0.05%起增長至2020年的1.68%,增長趨勢與“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情況較為同步,但有很大的差距。這說明“專精特新”小巨人更加重視自身的研發情況,愿意投入更多的研發費用。
專利逐年增多的趨勢也十分明顯,2020 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小微企業占全部有研發活動企業的比重為81.1%,研發經費比2015年增長102.5%,有效發明專利數比2015年增長233.2%。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強,機制靈活、更具效率,往往實現“從0到1”的創新,貢獻7成發明專利,中小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生力軍。
傳統企業服務業態,難以解決中小企業的創新痛點
2021年1月至11月,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0.7%、28.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8%、17.1%,疫情下我國中小企業高速增長勢頭依然未變。
然而,國內企業服務機構的業態卻相對原始,遠沒有跟上中小企業的發展態勢。主要是綜合性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導致企業的創新需求很難對接和交付。
綜合性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本應發揮的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專業機構之間的紐帶作用。所搜集的企業創新需求,一方面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一手資料,另一方面在信譽度好、專業程度高的專業服務機構與企業之間建立溝通聯系。因此綜合性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所擔任角色當中相當重要的內容就是如何精準地搜集到企業的需求。而這一方面,目前國內的企業服務機構普遍欠缺這一能力。
大多數傳統企業服務機構,只提供流程性服務,而不是深度價值服務
中小企業創新服務涉及知識產權、產學研、法律及品牌等,傳統中小機構做法難以深入企業創新全程。
知識產權方面,大多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只能為企業提供專利申請等基礎流程服務。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業統計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從事知識產權代理服務的機構比例達到72.7%,其中專利(36.3%)、商標(54.8%)是最主要的服務范圍。專利是企業創新成果的法律憑證,企業擁有專利可以證明自己曾經做過研發,但申報專利時,如果不覆蓋專利布局、專利預警等深度服務,申報這個動作本質就是“代辦”,不會幫助企業創造新技術出來,是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收尾工作。而商標申請也是同理。“代理”已成為當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最主要的投入和獲益的業務形態,而企業創新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幫企業去創造技術成果的服務,比如找專家、找技術,讓新技術在自己企業落地,用新技術提升自己企業的產品競爭力,而這樣的服務對企業服務機構的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也遠遠不是“代理”可以解決的問題。
品牌、法律等服務同樣如此,中小企業的需求和大企業有很大不同,更加紛繁復雜,品牌、法律往往需要圍繞產品升級、技術迭代進行,需要品牌和法律服務人員或機構懂技術、懂市場、懂客戶,能根據不同企業提供不同的服務。但目前大多數企業服務機構,無法精準識別企業需求,對特定領域的產品、技術與市場狀況的理解不夠全面深刻,往往提供的服務無法給中小企業帶來預期的效果。
產學研合作,如果服務機構不了解企業的技術儲備、產品階段、行業特點、研發難點等,是很難落地的。而且市面上很多機構提供的所謂的專家服務,只是給個聯系方式,企業需要自己聯系。企業和專家存在巨大的溝通障礙,溝通困難、合作進程緩慢,而且合作期間的知識產權歸屬也容易產生問題,研發合作進度往往也得不到保障。并且,很多專家,服務機構并未實際調研,對專家的能力模型也不十分清楚,推薦的專家不對口,會浪費中小企業寶貴的資金和轉型機會。
總之,這么多年來,中國企業服務機構服務水平和內容并沒有跟上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導致有需求的企業找合適的服務機構難,而服務機構帶給中小企業的往往只是初級、基礎的服務,無法滿足中小企業旺盛的創新需求。
受限于自身規模和服務模式,傳統企業服務機構僅憑自身很難突破
第一,傳統機構的服務方式門檻不高,競爭激烈。國知局的調查顯示,71.1%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認為在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市場惡性競爭。究其原因,服務業不像制造業有比較高的投入門檻,主要依靠專業人才的服務來產出商業價值。在互聯網快速發展和國家對創業支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之下,專業服務機構數量近年來猛增,機構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激烈。
第二,整體實力普遍較弱。報告指出,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平均年營業收入為316.8萬元,換算月均只有20多萬元。大多數企業服務機構“小、散、弱”,幾個人合伙就能開個公司,而機構之間的服務內容相似,營銷手段上相互模仿,服務的技術含量和價值逐漸趨同。而且眾多專業機構缺乏有力的引導和支持,發展速度慢,影響力弱。調查顯示,40.5%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認為缺乏服務標準規范。
第三,口碑和專業度有待加強。口碑是服務機構在長期發展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無形資產,體現了一個機構的信譽度以及客戶群體中的影響力,但當下機構魚龍混雜,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服務質量與服務人員的個人素養和水平掛鉤,專業度穩定性差,服務過程難監控,難以積累口碑。38.8%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認為高端人才稀少, 32.5%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認為人員流動性過高。
AI可以幫助傳統企業服務實現蛻變
大數據+人工智能,是破題關鍵。助力中小企業創新,難在分析企業需求和資源匹配。大數據的意義不僅僅是把企業工商信息、專利成果、政策適配度這些數據展示出來,而是要基于數據去分析企業畫像,從而匹配需求。從企業創新前就開始介入,到診斷、決策,再到資源對接的全過程,為中小企業創新找到方向,讓中小企業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實企業創新服務的變革和房產中介行業有相似之處。早年58等各大平臺都先后進行過嘗試,但大多走入困境,最終我們突然發現,行業發展的勝出者,其實是貝殼找房這樣的數字化平臺。它解決了房地產信息不透明和成交效率低的問題,讓整個行業發展從爾虞我詐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而在企業服務領域,因為企業客戶的決策鏈路更長,影響因素更多,而在挖掘用戶需求上,企業服務就需要比個人服務用到更多維度的數據更高階的算法,不僅是工商信息,還要有知識產權、產業政策、財稅等多種信息綜合分析才能得較好地來判斷企業的真實創新需求。國內的企業大數據分析平臺“企知道”正在做類似的事情。
同時也由于企業創新的過程比個人買房的過程也漫長得多,企業從研發到新成品再到推向市場,這個過程是至少以年為單位的,期間要鏈接的創新主體自然也更多,這就需要統籌企業創新鏈條上的企業、服務機構、專家/高校、資本等各端,讓他們“上網”,再通過AI+大數據降低各端的選擇成本,提高對接效率。還可增進行業的正規化發展,以及減少搶單跳單這樣的不正當競爭,減少低端的同質化競爭,讓整個產業鏈條上的每個人都能公平的享受到最終的收益。這種類似貝殼S2B2c模式的做法,正在成為這些行業正規化、數字化進步的關鍵。
企業創新服務的本質:幫企業找人、找錢、找技術
AI加持下的企業創新服務平臺,能為企業創新帶來哪些提升,用A企業舉個例子。
A企業是浙江一家生產傳統窗簾桿及配套五金件的生產廠,產品此前主要銷往海外。近年來國外市場趨近飽和,而由于產品和同行拉不開差距,國內同質化競爭嚴重,所以A老板開始尋求創新轉型。
企業創新升級方向如何選擇,考驗的是老板的決策能力,這不僅需要企業主有豐富的行業經驗,更需要充分及時的情報支撐。A老板在企知道上仔細對比過同行升級的技術方向、專利成果信息等信息后,再結合企知道的“查政策”功能,最終選擇了當地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智能家居方向。
傳統家居企業升級智能化產品,首先面臨技術上從無到有的壓力。抱著試試看的想法,A老板在企知道的“產學研”頁面簡單留下了自己的需求。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天企知道的工作人員就主動打來了電話,直接推薦了幾位擅長窗飾品智能化的技術專家。
(企知道“產學研”創建項目頁面)
在企知道的對接下,A企業最終與南京某高校共建了合作基地,在企業內設立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雙方在智能電動窗簾、開合式智能一體機、管狀電機一體機等新產品和技術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高校每年將派駐科研人員協助企業完成產品和技術升級,A企業對合作期間產生的專利等知識產權享用充分的使用權。
得益于產學研合作,A企業在研發投入、人才儲備、產品方向上達到了當地政府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標準,享受了上百萬元的現金補貼與稅收減免,也順利拿到了銀行貸款。
以上只是眾多受益于企知道的企業之一。從創新前的同行分析、方向決策,到創新中通過產學研解決技術、人才的對接,再到匹配優質服務機構,協助落地政策補貼與銀行融貸,企知道借助AI的力量深入到了企業創新前、中、后的全流程,并且圍繞企業創新的全流程服務和需求,串聯起了企業端、專家端、資本端和服務端。
企知道目前擁有9000萬+中國企業的公開數據,覆蓋了1.6億+全球專利數據,用戶可以免費檢索分析,支持雙向翻譯,讓中小企業更高效地做好創新情報分析和知識產權布局;匯集全國47座城市的9.5萬份政策文件,企業可以精準匹配各地區的產業扶持政策;“產學研”板塊對接專家已超過1.5萬名,可轉化的技術成果超過5.2萬件,借助AI的幫助,企知道幫企業精準匹配技術專家,讓企業的技術規劃更容易落地。
企知道模式,是企業創新服務的一種新思路,對企業、服務機構、技術專家、金融機構都有著良好的賦能。如果貝殼找房是“S2B2c”,那企知道的“S2B2b”模式的對實體企業創新的正向帶動意義是更明顯的。
真正意義的社會化大生產:中小企業加起來比華為厲害
先簡單說一下阿米巴模式。阿米巴是指公司大到一定規模后,為了提高內部效率,激活組織活力而采用的一種組織經營模式,特征——先“化整為零”,一個大組織變成多個自組織,每一個自組織自負盈虧,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后“化零為整”,基于集團內部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共同目標管理、內部政策、價值觀與經營文化,降低內耗,最終實現集團利潤1+1大于2。日本的京瓷、中國的海爾都深度實踐過阿米巴模式。
若從全社會的視角看阿米巴模式,其實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天然就是一個個分工明確的自組織。中小企業具備更強的組織活力和效率,但因為企業的創新信息不透明,互信程度不高,所以中小企業之間協同性、互補性并不強。
而企知道這樣的創新服務平臺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絲變革的曙光。
類似于企知道的企業創新數字化基礎設施,可以在中小企業“化零為整”的過程中發揮“公共平臺”的作用,每家中小企業都可以從平臺中獲得足夠豐富的商業情報與技術情報,產業鏈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可視化程度加深,單個企業的風控能力更強,相互之間的協同效率更高。
以合作研發為例。一家小企業研發不出來的產品,可以通過企知道找到多家靠譜的合作企業聯合研發,基于對知識產權保護流程的嚴格把控,企業之間從需求調研、意向溝通、明確分工與成果歸屬、協同生產,到最后利益共享,都更容易達成共識,有效擺脫了目前的孤島困境,最后形成真正意義的“社會化大生產”。
如今我們正處在大數據和AI驅動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中,當企業乃至行業通過這樣的數字化平臺連接起來,把創新的意愿和資源整合起來,中小企業也會實現與龍頭企業類似的重大技術創新和突破。我相信這將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對社會的貢獻將遠超一個華為。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跨企業的產研協同體系及社會化大生產的未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