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財報的A、B面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和遠程需求的日益增多,PC、移動手機及智能硬件設備產品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電子產品市場向來瞬息萬變,為了能保持永久的“新鮮感”和“吸引力”,賽道上的玩家們一直在不斷嘗試創新轉型。
作為PC界的巨頭,聯想的產品雖然也一度頗受外界追捧,但在華為、小米強勢崛起之后,一直將PC業務作為主要業務的聯想,也開始不時受到外界“缺乏技術”的質疑。盡管聯想昔日的榮光難再,但其日前交出的成績單卻依然令人驚喜。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A面:多項業務全面開花
近日,聯想集團發布了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的2021-2022財年第三財季業績報告。財報顯示,該季度聯想實現營業額1287億元,同比增長了16%;實現凈利潤40.9億元,同比增長了62%,二者均創下了歷史新高。而聯想之所以能夠保持高增長與高盈利,與其旗下的三項業務表現向好不無關系。
首先,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實現了穩中有進。疫情催生遠程辦公和線上教學常態化,使個人電腦的需求激增。因此,作為主營業務的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對聯想的收入和利潤做出了巨大貢獻。財報顯示,該季度聯想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的營業額高達1126億元,同比增長了16%;運營利潤也同比增長了21%至86.4億元。
其次,其表現也與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的持續發力不無關系。云計算和企業客戶強勁的基礎設施升級周期,以及邊緣計算、混合云等業務的快速增長,使聯想的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實現了高增長。財報顯示,該季度聯想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的營業額達到了123億元,同比增長了19%;并實現了1.08億元的營業利潤,由此順利跨過了盈利門檻。
最后,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的迅猛增長同樣不容忽視。混合辦公模式、商業復蘇等駛上快車道,使新服務業務和解決方案的滲透率和需求逐步提升,由此聯想的SSG方案服務業務也實現了強勁的業績表現。財報顯示,該季度聯想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的營業額同比增長了25%至95.8億元,運營利潤也大幅增長了44%至21億元。
盈利背后的業務困局
在各項業務的共同努力下,聯想近年來的整體業務一直都在向好發展。然而,大的方面雖然向好,但其面臨的問題卻也不容忽視。
一來,作為現金牛的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已經接近天花板。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一直都是聯想的核心業務,也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聯想對其高度依賴。然而,近年來隨著PC市場逐漸見頂,作為營收支柱的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的增速也在逐漸放緩。據悉,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營業額的增速,已經從第二財季的21%下滑到了第三財季的16%,運營利潤也同樣從此前的34%下滑到了21%。
盡管聯想也在不斷轉型智能手機、布局5G與移動端人工智能產品線,但是嚴重依賴PC業務的局面,短期內恐怕依然難以扭轉。更何況,全球范圍內與聯想一樣在PC業務上保持龍頭優勢的企業不在少數,聯想面臨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二來,ISG與SSG業務集團短期內還難挑大梁。雖然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與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在第三財季都實現了雙位數增長,也都表現出了持續的高成長性,但二者占比過小,總共才占總營收的十分之一左右,對聯想整體營收影響有限。更何況,做To B生意不同于硬件設備,要建立起長期的客戶基礎和品牌形象也絕非一日之功。
三來,聯想內部高盈利薄利潤的問題依舊存在。據財報顯示,聯想在2021-2022財年第一財季和第二財季的凈利潤率分別只有2.86%、2.85%,哪怕是到了第三財季,聯想的營業額和凈利潤均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其凈利潤率也只提升到3.17%,這一數據雖然較前兩財季有所上升,但總的來看仍然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B面:好財報帶不動股價
當然,能在全球疫情持續、經濟下行的不利影響下,實現業績超預期增長,可見聯想業務的基本面依然穩健。然而,在創紀錄的財報公布之后,聯想的股價卻依然直線跳水,一度跌超4%,截至收盤,跌幅縮窄至2.66%。
聯想估值的高低,除了其業績增長的韌性外,還與其科技含量息息相關。而聯想之所以會出現“業績亮眼、股價反跌”這一現象,除了有自身業務結構不均衡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其研發能力跟不上。
聯想雖然是一家科技驅動型公司,但在外界看來,聯想始終沒有披上科技的外衣。如今,在大部分企業已經轉型“技工貿”路線的時候,聯想仍然堅持走著“貿工技”的路線,過高的PC業務占比,也讓聯想一度被當成一家傳統PC制造商。雖然近年來聯想技術專利的數量有所增加,但因為缺少硬件生產的核心技術,仍未能擺脫“組裝工廠”的形象,也進一步限制了其股價的上漲。
而與國內科技巨頭相比,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還有一定距離。根據各家財報顯示,小米2019年、2020年的研發占比分別為3.6%、3.8%,近兩年小米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在以每年30%的復合增長率提升;而華為更是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近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7200億元。而聯想高達35億的單季研發,雖然對普通企業而言已經有很多,但對于一家季度營收就超過千億的企業來講還遠遠不夠。
下一站去向何方?
其實,財報亮眼股價低迷的現象已經并非一朝一夕,聯想也早已意識到了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因此,為了突破在PC、手機、服務器等領域的瓶頸,聯想一直在轉型的路上不斷努力。
一方面,聯想正在持續加大自身的研發投入。根據第三財季報告顯示,聯想單季研發投入達到了35.1億元,同比增長了38%。聯想近三個財年的研發投入均超百億元,可以說是穩居國內科技企業的前列。前不久聯想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還在業績說明會上明確表示,未來三年(聯想)每年研發開支翻倍的目標不變。
而除了研發費用的高投入外,聯想也十分重視大規模的人才培養。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4月底,65%的已上市科創公司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比重大約在10%-30%之間。聯想目前研發人員已超過萬人,約占員工總數的20%。顯然,與格外強調科創屬性的公司相比,聯想的研發人員占比已經不相上下了。
另一方面,聯想還在積極布局“東數西算”。眾所周知,在計算力方面,聯想一直位于全球前列,而其已有的數據中心布局,也與“東數西算”工程規劃的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所覆蓋的地區高度一致。這超強的計算能力和數據中心的布局,就是聯想為“東數西算”所做的準備。這些前瞻性的戰略布局,也將幫助聯想從算力資源服務、數據流通融合、數據安全防護等多維度參與到其中去。
總而言之,無論是培養科研人才還是參與“東數西算”,都是聯想為其盈利能力和估值的提升所做出的最大努力。在過去的2021-2022財年第一財季發布會上,聯想更是對外宣布要在未來三年內實現凈利潤率和研發投入翻番。目前來看聯想能否兌現承諾仍猶未可知,但可以明確的是聯想要想穩步走在兌現承諾的路上,還需要長期努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