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劃算,一百億,不白燒
擁有了壁壘,才能向“流量”展示價值。作 者丨一車金華商韜略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微信:hstlkf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一伙兒人打德州,一團和氣地打了十幾年,每次押注都是1塊2塊。后來有個年輕人來了,一坐定就往池子里扔了500塊。老伙計們思量再三: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9年12月12日0點0分0秒,老伙計里有個叫阿里的,押出了自己的籌碼——聚劃算的百億補貼由此誕生。
過去一年里,618、99劃算節、雙11、雙12……聚劃算的補貼一直在繼續。但大家心里也有問號:
接二連三的“大手筆”,只是為了跟“年輕人”較勁嗎?贏的能有押的多嗎?這樣的大手筆能持續多久?
對于今天的電商平臺而言,百億補貼無疑是俘獲價格敏感型用戶的最好方式。
對于消費者而言,“補貼”和“便宜”是劃等號的,但只靠便宜也不成。
2019年6月,那個大膽的“年輕人”出現在牌局中,雖然贏得了用戶高速的增長,卻從未贏得真正的“口碑”。
阿里是個老江湖,區別于那個“年輕人”,聚劃算的補貼從大牌開始。
百億補貼剛剛誕生的那個雙12購物節上,聚劃算直接打出了iPhone、任天堂游戲機等數十款頂級“尖貨條幅”,設置了由100至200個爆款商品組成的“尖貨商品池”,讓用戶眼前一亮。
到了2020年的38女王節上,星巴克、Godiva、CPB、雅詩蘭黛、SK-II神仙水等一線大牌全都成為聚劃算百億補貼專區的座上賓。內衣界的勞斯萊斯、愛馬仕——La Perla,也聯名百億補貼進行首次線上直播大秀,全場1折起。
起點的定位太重要了。就像人們聽見特斯拉就覺得是高端電動車一樣,因為特斯拉的開端就是Roadster、Model S和Model X。有了大牌補貼的開端,以后消費者聽見“聚劃算”,也會在第一時間把“大牌”和“便宜”聯系起來。
后來,就像特斯拉也利用低價把Model 3開進中國更多家庭一樣,疫情后聚劃算也開始了全民覆蓋計劃。
9月,在99劃算節期間,聚劃算持續加碼百億補貼,推出“百億補貼民生計劃”;之后,又在“中國農民豐收節”發起了“10億餐桌補貼計劃”,全面補貼了米面糧油、生鮮蔬果,補貼后十月稻香的五常大米5斤19元,陽澄湖大閘蟹8只178元……
10月,為了給消費者一個美好小長假,聚劃算打通了包括天貓、餓了么、飛豬、盒馬、淘票票等阿里全平臺資源,砸出30億補貼,覆蓋服裝、家電、日用品、洗化、文旅、住宿、電影等幾乎所有消費者觸及的方面。
雙12期間,聚劃算同樣把百億補貼不遺余力地砸向全品類。從iPhone12、飛天茅臺,到大米、雞蛋、車厘子,再到食品、服飾、家電、百貨……幾乎覆蓋了所有大眾化產品。
聚劃算一直被業內認為是阿里的一把利劍,早在百億補貼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強勁勢能。
去年雙11,下沉市場最受歡迎的10000款商品中,有七成是品牌發布的新款或與聚劃算推出的聯名款,聚劃算成為大品牌觸達小鎮青年的捷徑。從此以后,專指品牌商家強勢下沉改變市場供給結構的“聚劃算效應”,成為電商界熱詞。
如今,百億補貼的持續,更讓聚劃算在流量上迎來了爆發。
我們常說,危機發生時,就應該在危中尋找機會。
十幾年前,互聯網泡沫破滅,馬云飛去日本匯報工作,他堅持說要把電子商務這條路走下去。孫正義投了上百家互聯網公司,只有眼前這個黑瘦矮小的中年人,還在暗夜中堅守前進方向。
“非典”后沒多久,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成了互聯網浪潮中,超越門戶網站的另一條主流。如今,互聯網的浪潮再次席卷而來,危機到來,所謂的“聚劃算效應”,就是阿里為了穩固江湖地位找到的新機會。
在百億補貼的加持下,聚劃算的強力爆發,幫助商家在短時間內突破圈層,從大牌到民生,滲透進中國各個階層。百億補貼的意義,除了滿足消費者,更重要的是成為了聚劃算業務增長的新引擎。
“年輕人”扔進500元錢,打破了池子里的安寧,所有人眼前一亮。但很快,跟上來的老伙計又成了主旋律。
“年輕人在哪里排隊,哪里就是熱點。”
對電商平臺而言,誰能擁有“年輕化”的差異化競爭力,誰就拿到了取得勝利的第一把鑰匙。從用戶結構上看,聚劃算現有的高頻用戶中,有接近60%是90后——位居各電商平臺之首。
年輕人的喜好其實并不復雜。以其競相追捧的各類球鞋與潮牌為例,被炒到上萬元的AJ,在聚劃算的補貼下回歸原價1299元,陳冠希的聯名款更是1799元就能到手。男孩兒們親切地稱聚劃算為:
“聚爹爹”。
此外,聚劃算從一開始就主打的補貼大牌,如戴森、SK-II神仙水、星巴克、Godiva、蘋果等,也是當代年輕女性的大愛爆品。
2019年的618購物節上,聚劃算通過“千萬爆款團”,實現千萬級成交爆款超過180個,百萬級成交爆款4700個,誘人的大牌低價為平臺帶來了超3億新客。
聚劃算是如何拿到這把鑰匙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低價+補貼。
背靠阿里經濟體,聚劃算擁有巨大的正品貨源池與強大的供應體系。無論是被炒成天價的球鞋,還是貴到跳樓的奢飾品大牌,在聚劃算上都能恢復原價,甚至全網最低,再加上高額的百億補貼,年輕人當然愿意為此買單。
通過不停地吸納、合作,過去一年里,聚劃算把百億補貼撒向消費者的能見的每一個角落。名牌、爆款、百貨、汽車針對性補貼、母嬰助農行業性補貼,百億補貼節、餐飲補貼、正品狂補節等促銷節日補貼,甚至還有電影院復工補貼、服務行業補貼……
但是,“好鋼用在刀刃上”。如果聚劃算一直“撒錢”那也是行不通的,隨著用戶量級的增大、補貼時間的增長,平臺勢必會有一定的資金壓力。
因此,補貼差異化也是必要的。補貼差異化中,又分為用戶差異化和商品差異化。前者容易會造成用戶內心的不平衡,所以最好是對于商品進行差異化補貼。
比如,平臺不同的商品補貼幅度是不同的。平臺工作人員透露,數碼產品相關的補貼可能會達到20%;但像服裝和美妝類的商品,由于本身毛利率相對較高,營銷費用預算充足,所以能做到“5折甚至更低”。
事實上,優秀的供應商并不是招之即來的。像蘋果手機、戴森吹風機、海藍之謎等大貨品牌,聚劃算平臺采取的是主動招商的方式,說白了就是平臺小二自己跑出去跟供應商談合作。
對于普通的日用百貨以及中低端品牌產品,聚劃算則顯得佛系又匠系:商家通過報名的方式進行參與。在錄取標準上,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供應鏈穩定性、服務、價格。
報名通過的商家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他們和平臺每次的簽約時間都很短(2到7天),過期后可以再次報名,再次報名時又會再度接受錄取標準的篩選。
這種差異化的補貼和招商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讓平臺的投入和回報形成正比:畢竟尖貨產品可以為平臺帶來口碑,形成吸引力,并對優秀的尖貨保持持續的補貼;另一方面,又可以對普通商品的供應商進行優勝劣汰的篩選。
和互聯網的其它同行相比,電商一直很燒錢。
雅虎成立兩年開始盈利,谷歌3年,騰訊3年,百度1年……但電商中,最快盈利的淘寶用了6年,京東用了12年,亞馬遜一直虧損了20年都沒實現盈利……
但是,錢不白燒。無論是淘寶自建金融、云等組合下的大生態,還是京東砸重金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建物流,都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第一,只要是正確的事情,砸大錢干出來,那就是護城河,固若金湯。
第二,要把“流量”轉化成“用戶”。前者是,我被導流到這,碰巧遇到便宜就撿一下;后者是,我看中了平臺的價值,只有在這里,我才能得到最好最全的解決方案。
“第一”和“第二”是相通的:當你擁有了自己真正的壁壘,才能向“流量”展示自己的價值,從而將其轉化成用戶。
那么,聚劃算的百億補貼,構建出一個怎樣的壁壘?
首先,無論是阿里強大的用戶規模,還是百億補貼的持續吸引,都直接意味著“流量龐大”;其次,通過聚劃算的賣空行動、產業帶賦能、造牌計劃等,商家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
基于上述兩點,越來越多的優質商家、品牌、產品及新品,被吸引到聚劃算平臺上來,聚劃算的供應池越來越大,供應品質越來越好。
無論是38女王節、99劃算日、雙11,還是雙11,甚至無論過節與否,聚劃算始終能保證的一點就是——所有的商品都是正品大牌,其背后既有平臺的背書,更有品牌旗艦店的保證,讓用戶百分百放心。
通過持續的補貼活動,消費者對聚劃算的印象已經定位在了大牌、潮品、最優惠價格,口碑和聚集效應明顯。在優質貨源、劃算產品、良好口碑的吸引下,消費者被吸引到平臺后,發現平臺的價值,在心智層面認同聚劃算,形成消費信任,于是很容易留下,轉化為“用戶”,這又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品牌、商家的內發式的增長。
在聚劃算的帶動下,消費者和商家成了一個流動的閉環。越來越多的商家和企業擴展了用戶,有了發展和破圈的用戶基數池,而越來越多的用戶享受到更好更劃算的產品服務,雙方匯集在聚劃算這個生態下良性循環,不斷穩步增長。
很多人都認為,對電商平臺而言,百億補貼類似一個品牌初生時的營銷費用,砸出知名度和曝光度后,廣告就不用一直做了,所以百億補貼未必可持續。
但從前面說的“兩個道理”來看,聚劃算的百億補貼是可持續的:補貼能否持續,關鍵看其在階段性收割流量成功后,能否繼續利用“百億補貼”爭取來的時間,將其實惠、高性價比的模式一直保持下去,并將兩種理念種植到用戶的意識里,就此而言,聚劃算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
更重要的是,聚劃算背靠整個淘系生態,阿里經濟體整體的實力也為補貼的持續提供了保障,而這樣的補貼又會進一步帶動淘寶的交易活躍度。
2019年的618購物節上,僅聚劃算單個平臺的成交量,就拉動超過兩成的市場份額;99劃算節上,又創造了2天增長585億GMV的亮眼成績;雙11,聚劃算平臺涌現了31個過億單品,1064個千萬爆款單品。
8年前,那場著名的價格大戰,將電商概念普及到了消費者的心中,各類補貼方式也在各種購物節瘋狂上演,但大風過境后一地雞毛。
不同于8年前,今天聚劃算的百億補貼已不再單純的價格戰爭工具,也不僅僅是為了搶奪市場份額。而是通過可持續化的補貼生態,將線上線下、供給側和需求側做到全面、深度的融合,從而讓“實惠”滲入全民,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普惠機制。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擁有全世界最為完備的工業門類及產業體系;中國還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并且未來還會繼續保持可觀的增長。
這是中國經濟“以內循環為主”的堅實基礎。
但要獲得“內循環”的巨大成功,還需要解決一個挑戰:如何讓本國強大的供應能力和消費能力真正同頻共振、良性循環。無論是之前的供給側改革,還是最新明確的“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方略,都著眼于此。
數字化經濟基礎設施與發展模式,在破解這一課題上具有天然優勢。
如果說,“便宜”是聚劃算百億補貼的表面意義,那么為了將補貼的勢能持續擴大,拉長復購消費周期,平臺還需要明確定位用戶需求。
有阿里大數據做支撐,聚劃算便能獲得精準的數據分析,做到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產業,策劃更具針對性的補貼,將供需信息的對稱性進一步調整,起到刺激消費、盤活中國消費市場的效果。
為了盤活本地消費市場,上半年全國各地都在發放消費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5日,全國有超過30個城市累計發放近60億消費券,其中杭州第一期以9410萬元拉動12.46億元消費,實現超過13倍的杠桿效果。
聚劃算的補貼生態與消費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盤活中國消費市場。
更重要的是,這個補貼生態系統具有民生價值與社會意義。從99劃算節的“10億餐桌補貼計劃”,讓十月稻田的五常大米補成普通大米的價格;國慶期間的《匯聚我的家鄉》,集合以劉濤為首包括景甜、李好等在內的明星主播團,賣出435萬款、225萬噸農產品;到1010金秋超值購中聚劃算百億補貼宣布大力補貼國慶檔電影;再到12月貼針對車厘子發起的補貼活動,讓2.15噸車厘子走上了百姓餐桌……
在一場場全民受益的補貼升級中,每個消費者都切實地享受到了“好貨也能便宜”的福利。聚劃算接二連三的“大手筆”,早就跳出了“較勁”的層面,而是通過提振普惠民生消費為國家經濟復蘇作貢獻,助力國家“雙循環”政策的落地。
這樣的模式,是持續的、可信賴的,“押進去”的也總會回來。
?THE END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王曉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運營:方樂迪 張嬋 倪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轉載授權敬請聯系小客服微信:hstlkf【星標】華商韜略,精彩不再錯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