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作品,就是在普通的作品上“搞破壞”
首發:蔥爺
閱前叨逼叨:得到一件優秀作品的最佳方式是把一件普通作品毀掉。
有一個叫做托馬斯·馬克維修斯的立陶宛設計師,他的很多作品是這樣的:
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第一眼看過去我只想送他一句:你確定不是在搞破壞?但多看幾眼你就會覺得很過癮,沒有這些“搞破壞”的處理方式,這些作品就只是一張普通的圖片而已,而被破壞后,它們就成為了一件藝術品,有一種神秘、不安、頑皮的感覺。
其實很多設計作品也會采用類似的手法,通過把一張普通的圖片、一個平庸的版面進行破壞,從而得到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
一、破壞圖片
破壞圖片通常有這么幾個做法:
1、在圖片上面直接排文字
與通常大家刻意讓圖片與文字處于分離狀態、互不干擾的排版方式不同,下面這些作品都是毫不避諱的把文字直接打在圖片上,這類型的作品圖片通常要比較大,視覺張力才會更強。
2、在圖片上面覆蓋色塊再加文字
這種破壞方式比第一種更絕,下面這些作品直接用色塊壓住圖片,并且還是壓住圖片比較重要的部分,這種方式可以使得色塊上的文字被進一步重視,視覺沖擊力極強。
3、將圖片進行裁剪
比如把一張完整的圖片一分為二,可以使畫面變得更有趣、更有設計感。
二、破壞文字
即通過對文字進行一些特殊的處理,降低其識別性或破壞其結構,但并不會阻礙內容的傳達,反而使畫面更具視覺沖擊力,更令人印象深刻。
1、用圖片遮擋文字
為了不阻礙信息的傳播,通常只是用圖片壓住少數文字的局部,或者圖片本身有一定的透明度。
3、用色塊遮擋文字
色塊的不透明度通常也是低于100%的,所以效果類似于用有色透明膠貼在文字上,破壞效果杠杠的。
4、用文字遮擋文字
通常是用另一種顏色、另一種字體的文字,疊加原有的文字上面,形成文字交錯的效果,畫面的層次感和沖擊力會同時得到增強。
5、裁剪文字
對文字進行裁剪再重組,在不影響文字識別性的基礎上,使其更有形式感和設計感,裁剪的方式通常為斜切。
三、破壞版式
即原本整體排版比較和諧的版面,被某一完全不同的局部排版動作打破,版面效果從安靜、平穩開始變得活躍、高調。常見的幾種破壞方式有:
1、文本繞排
即文字沿著某個圖片或者某一路徑的外輪廓進行排版,造成原本完整的文字塊好似被挖去了一部分的效果,這種破壞方式比較適合報紙、雜志或畫冊的排版。
上圖的色塊文字也被當作是圖片來處理
2、文字混排
即把標題或者某些關鍵詞,用與版面其他文字完全不同的字號、顏色、排版方式或者字體來排版,使得整個版面被嚴重破壞,后者的字號往往需要很大。
4、破壞背景
即在原本干凈的背景中加入圖片或者圖形,使版面在視覺上變得更加跳躍,但是由于這些元素都是位于背景層,所以對正文不會造成實際性的干擾。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圖片和圖形絕對不會是那種很漂亮、很正規的,否則就達不到破壞的效果。
5、破壞文字加破壞版式
比如利用色塊覆蓋住原本版面中的部分文字,然后在色塊上用不同于之前的排版方式排列一些文字,于是就有了雙重破壞的效果。當然,被覆蓋的文字要么不重要,要么只是覆蓋住了局部而已。
6、破壞文字加破壞圖片
即通過某種處理方式對版面中的圖片和文字進行整體破壞,例如:
用色塊或圖片同時遮擋住原本版面中的文字和圖片。
同時對版面中的文字或圖片使用某種特效,比如錯位裁切,這種做法通常是為了表達某種訴求。
7、塑造一種沖破或破裂的效果
比如人物或動物從一張扁平、完整的畫面中沖出來,好像捅破一張報紙一樣,呈現出沖破的偽3D效果。
?再比如把一張完整的畫面做出被撕裂或破碎的效果,好似墻壁開裂或者玻璃被擊碎的瞬間,這種破壞方式也可以讓原本常規的畫面變得更有視覺沖擊力,以及更有深意。
結語
做多了干干凈凈、整整潔潔、很美好的設計,是不是覺得有點無聊、乏味,受眾估計也有這種感覺,所以何不搞搞破壞,打破這種安靜的狀態,給作品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這樣的作品或許才更有生機。
在設計的世界里,沒有哪種做法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哪種做法是絕對不行的。當然這些出格的設計形式最好要吻合品牌的調性,或者能夠幫助表達設計內容,不是純粹為了破壞而破壞。
作者公眾號:蔥爺(ID:congyenani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