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
談起中華文明能說到上下五千年,捎帶上任何一件事兒都能侃侃而談個把時日。
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有百度微博和知乎,似乎讀書的人少了些,那些紙張和書本的氣息又陌生了些。
紙不僅僅在記錄信息
紙一直是記錄信息的媒介。
從啟蒙開始,看著彩色卡片學習身邊的一切。
上學的時候透過課本窺向世界。
年紀再大一點就會跳進書里去重新認識生活。
但卡片總是色彩鮮艷,方方正正。
課本總是黑白相間,散發獨有的墨香。
美術課本總是映著頭頂的燈光,膠版紙上的光暈怎么躲都躲不掉。
這時有了零花錢,沉浸不同的小說故事里,書的觸感也開始變得不一樣。
因為紙張的不同,改變了每次的閱讀體驗,包裝與紙張的材質總會隨著書的屬性而變化。不同視覺與觸覺體驗決定這本書的價值和價格。
但紙不僅僅在記錄信息,除了書籍界文藝的等級劃分外,還能見到更多來自紙的暗示。
名片通過材質、工藝、形狀與色彩來暗示主人的職業和性格。
就像泡沫材質的名片如同縮小的瑜伽墊一樣,在形狀上留下變化的空間,使名片多一個趣味屬性。
或是煙草商將自己名片的一部分做成過濾煙嘴。
還有折下名片做成一束花的互動小心思,這些顛覆傳統的改變使這張紙都變的不同起來。
▲從左至右:瑜伽店 煙草商 手捧花
在逛街的時候,不同品牌通過對購物袋的刻畫,使得在方寸之間的意義大不相同。紙巾的不同形狀與手感,甚至是一點點素雅的圖案,都能改變它的價值。單張紙的疊加,直到藝術品的誕生,不論是瓦楞紙還是銅版紙,都成了藝術展覽里爭先留影的對象。
▲紙的藝術
來自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記錄東巴經和繪制東巴畫的專用東巴紙,這種十分珍稀的少數民族手工紙,從誕生就自帶光環。古代的紙傳到日本,經過當地的改良后,成為了日本文化特色紙張的和紙。同樣的稱呼,卻承載著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
▲從左至右:東巴紙 和紙
紙通過這些不同的視覺展示來表現它滲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多種用途和價值。
除了生活,紙還代表著藝術。年畫、春聯、剪紙、刻紙、扇畫面、風箏、折紙等,不同的地區有著不盡相同的樂趣,這些民間藝術讓生活更有情趣,也增添了許多民俗習慣,那些有著精湛技藝的匠人們,把這些普通的紙鑲嵌出更多了的意義。
▲從左至右:剪紙 扇畫面 風箏
從繩結到造紙術
紙的出現為生活帶來了無限便利,從歷史文獻來看,在紙出現之前,人們是靠著繩結與貝殼來記錄事情的。比如遇到了幾件事情就在繩子上打幾個結,如果事情太多到最后可能會看著陌生的繩結發呆,完全忘記了當初為什么要打這個結。
后來人們想到在龜甲或是獸骨上刻字,因此出現了甲骨文。再后來在石頭上刻字的石鼓文,青銅器上刻字的鐘鼎文,一打開一長卷的竹木簡等。這些記錄工具一代代的演變,直到紙的出現,終結了這些原始工具。
▲甲骨文
從出土的早期古紙來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的蹤跡,例如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其中有的紙上還有墨跡,可見,西漢時期不僅有紙,還能書寫文字。到了東漢,蔡倫從制作工藝上將造紙技藝上的不斷改進,發明了蔡倫紙,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
▲ 造紙
此后,造紙技藝不斷精進,唐代的造紙業達到了巔峰。宣州宣紙、江西臨川薄滑紙、揚州六合箋、廣州竹箋等,這些在當時都是上等紙品。宣紙則是自唐以來代代相延,少數幾種傳承到今天依然被廣泛使用的紙,質地綿韌,經久不壞。
季羨林:世界上有四個文化體系,中國、印度、伊斯蘭和歐美。
在當時我國的紙都是以手工制作為主,使用傳統的造紙術手工撈出來的土紙。可當我們的中國紙傳到西方時,歐洲人在震驚紙的神奇之余,由于一些現實原因,例如勞動力需求大,歐洲人口較少,社會對紙的需求日益上漲,促使他們發明了造紙機與制漿設備,出現了另一類紙,就是造紙機抄造出的洋紙,機制紙。
從原理上講,手工紙與機制紙是相通的,只是在使用原料、抄造方法、干燥條件與應用領域上有些不同。
但凡是手工制作的東西價值總會更高一些,所以手工紙也大多是應用在文化領域上,它的紙面柔和、吸水量大、紙張強度小、質地軟而輕,更適宜毛筆書寫。例如宣紙,不僅保存時間能達到上千年,還是文房四寶之一。
▲宣紙
機制紙,則是更像今天我們用到的那些紙一樣,新聞紙、膠版紙、牛皮紙、白紙板等。紙張的組織緊密、手感較硬、吸水性較小但紙張強度卻很大、質地硬而重,更加適合硬筆與印刷。
手工紙與機制紙都是順應時代發展而生,不管是作為藝術品還是日常消費品,都是在我們長期歷史實踐中積累出的財富。
藝術紙 ?特種紙 ?
現在的紙是一張張有著文化屬性的材料,適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加入更多內涵。區別于日常生活中的印刷用紙,還有一類需要特殊的紙張加工設備和工藝來生產的藝術紙。
藝術紙的紙漿多為純木漿,長纖維較多,有些還含有棉的成分。這樣的紙漿構成抄造后,顏色鮮艷,強度、韌性、紙張挺度與彈性也都大大提高。
花式紙是藝術紙的一個種類,花式紙是指在制造構成中加入各種花式的紙張,例如歐純飄金、炫彩等。
▲紙中跨界的細絨紙,將紡織元素與紙相融合
細膩的布面交織肌理,融入羊絨般的觸感,是紙如布
▲壓紋紙就是壓有紋路的紙張,手感有些像薄紙皮
有創意的紋理能夠為使用紙的人留下無限遐想
為了避免品種繁多而造成名詞混亂,市場上將這些藝術紙統稱為特種紙。只要是用于特殊用途的紙,就全稱為特種紙。
例如包裝類的特種紙包括食防腐紙與豆渣紙等。
生活類的特種紙包括水溶性紙,不同質感的燈罩紙等。
醫療類的特種紙包括吸油面紙,各類試紙等。
▲從左至右: 吸油紙 燈罩
工藝制作出的另一番味道
隨著時代的變化,生活也愈加豐富。紙制品更是開始變得琳瑯滿目,一些新工藝的出現,從紙本身開始創新,紙張也開始充滿科技感。
鏤空的應用,讓紙突破了圖案的限制。即使沒有過多的裝飾,精致的鏤空圖案也依舊獨具創意。
▲鏤空紙工藝
壓印,又稱壓凸紋印刷,使用凹凸模具,在一定的壓力作用下,使紙張發生變形,壓印出各種凸狀圖文和花紋,顯示出深淺不同的紋樣具有明顯的浮雕感,增強了印刷品的立體感和藝術性。
▲壓印紙工藝
壓痕是最常見的一種制作工藝了,這種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放進更多的信息,翻開即見驚喜。
燙印、水晶可以增加紙的層次感和質感,在名片、宣傳冊、賀卡等都很常見,這些工藝的結合使觸感更有層次。
這些制作工藝將特殊的材質運用到不同的場景,渲染出不同的氣氛和視覺體驗,工藝的加成也能更突出所有者的個性。
那些更有意思的紙
相比知道紙的一些制作工藝來說,那些更好玩的紙似乎離我們才更近一些。紙本身材質多樣,可塑性非常強,能夠當作游戲機,還能做教堂,如果有一把刻刀,還能做紙雕塑。
任天堂在前一段時間推出以創造、游玩、理解為標語的新玩法自定義體感游戲NINTENDO LABO,將游戲道具變為現實中的瓦楞紙,玩家通過組裝瓦楞紙,匹配相應的游戲。可以自己組裝鋼琴,DIY高達的機械手臂和激光槍。用紙重新定義了游戲。
▲任天堂的新款游戲道具
在去臺灣日月潭的路上會經過潭公路,離那不遠處的小山村里有個紙教堂,里面的所有物體,都是紙做成的。在1999年9月21日,南投縣發生了20世紀末臺灣最大的地震,村子幾乎化為廢墟。后來建了紙教堂,逐漸成為當地小鎮重建后重要的精神地標。
▲紙教堂
紙雕要追溯到中國漢朝,以紙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藝。創作題材以中國時事、山水、人物為主,極具有中國的韻味。
▲紙雕藝術品
看起來無所謂,卻無可或缺
我們生活周圍的一切都離不開紙的存在,它以各樣的形式滲透在生活的每個方面。如果只靠我們自己就能讓生活變得有趣又豐富,紙的世界也不會變得這樣琳瑯滿目了呢。
參考資料:
《蔡倫造紙之前——中國紙的歷史》
《中國紙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價值》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