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教授:哲學方法與批判性思維
金秋十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哲學課堂”與根元咨詢攜手打造的根元通識計劃思想課程開啟第二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郁喆雋教授與大家分享了“哲學方法與批判性思維”。
讓思想相遇,MetaThink擷其精要,為你劃重點:
哲學的源流
1.西方文化本源
◆ 西方的文化當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話題叫“耶路撒冷遭遇雅典”,它不單指這兩個城市,而是代表整個西方世界的兩個文化脈絡:耶路撒冷代表它的信仰、宗教;雅典代表了理性,而且不僅是理性,是以理性為核心的文化根基,包括數學幾何、直接民主制、法律、官僚制度等等。
2.從《雅典學院》看哲學思想
◆ 柏拉圖:演繹推理派,主張理念論,認為眼睛可見之物這種我們經常所說的經驗的東西是不可靠的,而可靠的是不變異的東西,或者說是宇宙最根本的東西,他把它叫做理念。
◆ 亞里士多德:歸納推理派,喜歡經驗觀察,喜歡進行歸納,所以他有點像一個自然科學家。
◆ 蘇格拉底:喜歡問別人特別抽象的“二階問題”,如碰到勇敢作戰的士兵和將軍,蘇格拉底就問他們“什么是勇敢”??赡芤婚_始的問題都會有一些回答的,但一般連續問到第四第五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就有點茫然。歷史上稱之為“蘇格拉底詰問法”。
◆ 畢達哥拉斯:他認為萬物既不是流變,也不是穩定。萬物的本源是什么?是數字。這個思想和柏拉圖的理念論相比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哲學的本質
1.哲學沒有確切的答案,而在于不斷地提問
◆ 羅素說:“研究哲學并不是為了對哲學問題提出什么確切的答案,有任何確切的答案照例都不能被認為是正確的”,這也是我個人對哲學的看法。研究哲學問題是為了這個問題本身,問問題就是為了問問題,不是為了找答案。因為這些問題擴大了,我們對可能事物的認識就會豐富我們的心智想象力,能減少那種封閉的、束縛我們推測力的教條框框。
◆ 哲學是一種提問,提問題很重要,答案不重要,但是論證很重要。
2.把自身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 康德說過“要把人當作目的而非手段”, 我覺得現代人的焦慮、不安定感、煩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把什么都當作手段,甚至把自己當作手段,而且這已經深入骨髓了,變成一種思維定勢了。
3.人不能學“哲學”,而只能學習“哲思”
◆ 哲學有點像體育運動,它是一個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本身不是一個固定的知識。
4.哲學不是心靈雞湯,而是要解決“二階問題”
◆ 心靈雞湯的問題是,當它還不知道你是誰且沒有給你做任何檢驗、病理分析的時候,就已經要給你吃藥了,并且可能解決的也只是“一階”的表象問題。而哲學是解決“二階問題”,就是思考什么是幸福、公平、正義這類抽象的問題。
哲學的探索
1.哲學始于驚訝
◆ 黑天鵝事件背后有一個小小的哲學故事,跟懷疑論和歸納法有關。以前有一些博物學家比較喜歡觀察動物,他們發現英國的天鵝是白的,法國的是白的,德國的是白的,就假定所有天鵝都是白的,直到在澳洲發現一只黑天鵝,才打破了原有的認知。黑天鵝事件告訴我們:所有的歸納法都有局限性,因為一旦出現一個反例,你以前歸納出來“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這種全稱命題就要被推翻。
2.哲學不是具體知識,而是對“真知”的探索
◆ 知識在哲學下面有一個分支,叫認識論。只有絕對正確的陳述(Absolutely Justified True Statement),或者經過考證考察的、有依據的真命題才叫知識。但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沒有justify的,也不是True Statement。
◆ 有兩類知識,一類叫“親知知識”,另外一類叫“間接知識”。你可以剖析一下自己獲得的知識,有多少是直接地通過你的體驗而得來的,也就是“親知知識”?
3.哲學始終在進行自我解剖
◆ 哲學有一種特殊能力,就是把一切對象變成哲學的對象。哲學下面有很多二級學科或者分支,包括物理哲學、生物哲學、社會哲學等等,但沒有一個學科叫哲學哲學,因為此中應有之義:哲學始終在刀口向內自我解剖、自我革命、自我改造。
4.哲學的思考方式:思想實驗
◆ 假設忒修斯之船停在港口,人們為了保留這艘船,就把它的部件一個個地換掉,過了200年,這艘船上的每一塊木板都被換掉了。那么請問這艘船還是原來這艘船嗎?這個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思想實驗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它涉及到的是同一性問題——A等于A。無論你認為這艘把每一塊木板、零件都替換掉的船,是或者不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你都需要給出一個判斷是或不是的標準。
哲學的啟示
1.如何學習哲思
a) 思考就是一種潛水
◆ 我很喜歡的一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人在水中時天生就有上浮的趨勢,只有通過努力才能達到水底,越往深處潛阻力就越大,也越孤獨。進行思考也是這樣!”
b) 思考越深越有孤獨感,但要耐得住寂寞
◆ 現代生活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孤獨。我們很多人現在除了焦慮之外就是孤獨,思考得越深越有孤獨感,但是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有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你想得越深,越會找到很多不屬于你同時代的孤獨思考者。
◆ 沒有體驗過無聊的人,可能成為一群很無聊的人。
2.心目中的“哲學人”具備哪些素質?
a) 批判而不憤世嫉俗
◆ 哲學上的批判,根本上就是找到根據或者說找到觀點能夠成立的前提。
◆ 康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提出人類運用知性的一個范圍,所以感性、知性、理性,不能越出那個范圍,不然就會出現二律背反等等的越界現象。后來維特根斯坦也說:可說不可說,對可說的要說清楚,對不可說的保持沉默。
◆ 我們現代人很多情況下會對自己過于樂觀,所以沒有分寸感,就是沒有給自己劃定一個很好的邊界。所以批判的本意應該是劃定邊界,不要憤世嫉俗。
b) 學會質疑,敢于挑戰權威
◆ 大家本能地會反權威,因為權威意味著壓抑、束縛、不舒服,現在人基本上都很不喜歡有人管頭管腳。但我們也要分清楚兩種權威:惡性權威與良性權威。惡性權威是用一種壓迫性的力量使得你永遠不可能變成他;而良性權威對人也有一種壓制,但是壓制的目的是希望你有朝一日能夠變成他。一個好的老師就是通過權威的教授方式使得他的學生能夠具備跟他一樣多的知識,或者有朝一日能夠跟他一樣有一種批判的思維能力。
c) 不要把喜不喜歡當作判斷問題的唯一標準
◆《奇葩說》里有個思想實驗,假設一個美術館著火了,你只能救一樣東西,你是救一只貓還是救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大多數人的論證只論證到“我喜歡”,但這個問題在倫理學上就很嚴重:“我喜歡”怎么推導出“我應該”?如果像康德這樣的哲學家來回答,他會說他首先考慮的是“應該”的問題,而不是“我喜歡”的問題。我們社會為什么如此分裂,為什么人跟人之間無法好好說話交流?就是因為大家尤其是年輕人用“我喜歡”來作為判斷一切的標準。
d) 對世界保持好奇
◆ 尼采提出過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駱駝,任勞任怨、使命必達、按期交貨;第二境界是獅子,說出我要什么,提出自我主張;第三境界是嬰兒,用嬰兒的清澈眼神去看待這個世界,并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
圖片來源:iconfont,豆瓣,京東,根元
內容整理:Andy,Eric
本文由根元咨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消息欄回復“轉載”查閱須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