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餐飲風口正盛,食云集卻在夾縫中求生?
去年下半年,食云集先后獲得兩輪融資。A輪融資由BAI、啟明創投領投,融資金額千萬美元。時隔數月,在藍馳創投領投,SIG、BAI、啟明創投跟投下,食云集再一次斬獲千萬美元融資。今年2月消息,食云集單店日訂單量超過3000,已經實現單店盈利。
表面上,食云集好似借著新零售餐飲的東風蓬勃發展。但事實上,在新零售餐飲風口正盛之際,食云集在外有巨頭擠壓和政策監管,在內又有各種問題。所以,食云集實際上是在夾縫中求生。
新零售東風下,餐飲界一片繁華
近年來,流量體系在重構,線上線下的邊界在消失,渠道在相互融合。這些元素使新零售的概念逐漸清晰。新零售時代到來,很多餐飲企業都已經轉型。目前為止,這些新零售餐飲可分為“巨頭直營派”和“非巨頭直營派”兩個流派。
巨頭直營派,即互聯網巨頭阿里和騰訊分別重點扶植的新零售餐飲。
就阿里而言,最受矚目的是阿里的嫡親直營餐飲盒馬鮮生。盒馬既是超市,又是餐飲店,也是菜市場,還是網上購物店。它是阿里對線下超市完全重構的新零售業態。2017年,盒馬首家店上海金橋店在開店營業后,短短一段時間內,每日平均營業額便達到了100萬元,門店實現盈利。目前,盒馬的門店在持續擴張,已于全國6個城市開了26家門店。盒馬創始人兼CEO侯毅透露,盒馬線上訂單占比超過50%,營業半年以上的成熟店鋪更是可以達到70%,而且線上商品轉化率高達35%,遠遠高于傳統電商。由此可見,盒馬在新零售餐飲的地界上日益蠶食市場。
就騰訊而言,最被人所熟知的自然要數永輝的超級物種。表面上,騰訊和超級物種中間還隔了一個永輝。事實上,騰訊扶植超級物種的力度早已昭示超級物種在騰訊心里的分量。可以這么說,在新零售餐飲領域,超級物種就是騰訊對抗阿里的第一猛將。和盒馬鮮生相似,超級物種不單單是餐廳,同時也是超市、倉庫等等。2017年,超級物種首家店在深圳開業。不久之后,超級物種在多個城市擴張了19家門店。據了解,今年年底,超級物種的門店數量將達到24家。可見騰訊在門店擴張方面也加足了馬力,其爭奪市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非巨頭直營派,即除了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之外的新零售餐飲。
隨著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的大膽嘗試,其他新零售餐飲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保利商業旗下以“定制美食”為主的YOOYA精品超市,天虹推出的以“逛吃學玩”為一體的sp@ce都會生活超市,以“美食集市+食材”為主打的新華都海物會,以“輕食、有味”為理念的百聯RISO,以“地方美食”為特色的步步高鮮食演義,還有美團掌魚生鮮、大潤發優鮮、京東7FRESH等等,可謂是多如牛毛。這些新零售餐飲店的崛起,更是使得餐飲界呈百家爭鳴之勢。
總的來說,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占據了新零售餐飲的半壁江山。除了這兩者之外,其他新零售餐飲更是百花齊放。那么,為何整個新零售餐飲界一片繁華,而食云集卻未能得志?
內憂外患如前狼后虎,食云集只能夾縫求生
由于內憂外患雙重夾擊,食云集沒能有效地接收新零售餐飲風口的饋贈。
第一,縱觀食云集的過去和現在,剖析其內憂。
關于過去,有件事不得不提。食云集的前身其實是一家叫“零號線”的外賣平臺。當時,外賣平臺的競爭非常激烈,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這些外賣巨頭相互廝殺。后來,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騰訊成為最大的股東。餓了么也轉身投入阿里的麾下。當時,很多外賣平臺都倒閉了。“零號線”裁員1300人,負債3000萬美元,也沒能逃過敗北的命運。幾經輾轉,食云集在“零號線”的灰燼中重生。重生后的食云集多少遺傳了“零號線”的病態基因,具體表現為自身勢單力薄卻不主動積極站隊或者尋求合作。
直到現在,食云集的定位是一家為餐飲品牌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平臺。事實上,食云集就是為商家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包括撮合供應鏈、提供后廚、前臺、食堂場地等等。這樣餐飲品牌可以“拎包入駐”食云集。說白了,食云集就是為餐飲品牌提供線下平臺。據了解,食云集也有發展線上的打算,除了為餐飲品牌提供各種線下服務之外,食云集計劃打造線上SaaS系統,以此幫助入駐的餐飲品牌運營。這樣看來,食云集是打定主意從線下平臺起步,然后建立線上平臺,繼而在此過程中將二者融合。雖然計劃是完美的,但是實際運作并非如此。在這樣的戰略路線下,食云集內憂重重。
內憂一,現在食云集還處于發展線下平臺的階段,其商業模式導致營收來源有限。食云集CEO吳皓透露,目前食云集的營收來源是租金和聯合品牌抽成。眾所周知,新零售餐飲的主要營收來源于顧客消費。而場地租金和給其他合作商的抽成占其中很小的部分。食云集只有租金和抽成這兩部分營收,一定時間內毫無漲幅可言,可以說是“死工資”。因為平臺就那么大,所能容納的品牌也就那么多。而且在租賃合同的保障下,租金在合同期內不會漲。自然而然地,租金也就那么多。這幾乎是一種“養老”式的營業模式。前期搭建線下平臺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成本,食云集的營收除了攤成本外,還要分流去搭建線上平臺,實在是心有余而“錢”不足。
內憂二,食云集要搭建線上平臺,專業技術上有所欠缺。SaaS系統從搭建到后期升級維護都需要成熟的技術支持。食云集并沒有能熟練駕馭這些技術的專業團隊。縱使在“零號線”大批裁員的時候,吳皓留下了21人。但是,從“零號線”的戰績中,也能映射出其團隊專業技術還有待加強。
內憂三,入駐平臺的餐飲品牌多,管理上越來越困難。按照食云集的戰略規劃,最終食云集要做到對流量和數據的上下游進行撮合。所以,外賣平臺的對接、商戶食材的采購、甚至是未來整個平臺的員工住宿問題都要被考慮。隨著入駐平臺的餐飲品牌增多,相關的業務也越多,管理上便會越來越困難。
第二,從互聯網巨頭的圍追堵截和食品經營相關監管政策的收緊,解析食云集的外患。
在巨頭圍堵方面,除開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巨頭旗下企業扶植起來的新零售餐飲摩肩接踵。早前,為了爭奪外賣行業的市場,巨頭們大打出手,相繼出資收購部分平臺。一代梟雄美團和餓了么如今淪為巨頭的爪牙。“零號線”這樣不站隊的,便化作戰爭的炮灰。無論在哪個行業,市場一直是弱肉強食。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新零售餐飲業又會是巨頭爭奪的又一戰場,而食云集也必將遭受到沖擊。所以,互聯網巨頭一直是食云集一大外患。
在監管政策方面,食藥監總局去年發布了《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進一步加大了監管力度,在外賣平臺上的訂餐服務極有可能面臨一場大整改,外賣市場恐將迎來寒冬。而外賣作為食云集的一大銷售渠道,如果外賣業務遭創,勢必會大大減少食云集的營業額。可見,政策監管的收緊也是一大痛點。
積極尋求“靠山”,食云集方能持續發展
新零售餐飲風口日盛,而由于自身原因和其他外部因素,食云集處境艱難。食云集唯有積極尋求“靠山”,尋求合作,方可持續發展。
針對歷史遺留的“不站隊”病因和多商戶管理困難的問題,食云集可通過調整自身的視野和升級平臺的管理辦法來解決。其實,在很多企業考量站不站隊的問題時,更多是在考慮站隊后企業會不會失去渠道掌控權。事實上,并不是站隊后都會失去掌控渠道的權力。如果是雙方協商約定好的戰略合作,就會形成非常好的商業效果。四通一達聯合阿里做菜鳥網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外,在管理問題上,食云集可以借鑒美團的外賣平臺管理經驗。因為食云集所要建立的線上平臺在功能上和美團平臺有一定重合,而目前來說美團在平臺功能上的表現也很出色。
針對平臺營收有限、搭建線上專業技術有限這兩個問題,食云集也要通過與強資本的合作,把技術引流到SaaS平臺的搭建上。以期快速形成成熟的專業團隊,加速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加快打通供應鏈。另外,食云集也可適當豐富產業鏈,增加除了租金和抽成這兩部分外的收入。如此,食云集才能沖出夾縫,迎來更廣闊的天地。
文/新零售外參,公眾號ID:xlswaican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