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扎心短片《雇傭人生》,沒有一句臺詞,卻獲獎無數!
來源:談心社
原標題:七分鐘摧毀世界觀:哪個成年人不是在假裝活著
起床、吃飯、上班、吃飯、下班、吃飯、睡覺、早起……你是否已經習慣這樣的每一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一部只有7分鐘的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在豆瓣上獲得了9.1分的超高評分,至今為止包攬了大大小小102個國際獎項。
短片走極簡主義的畫風,畫調偏冷,契合了片子所表述的主題:每個人都是被雇傭者。
這部片子是就是《雇傭人生》。
1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畫著卡通人物背景的時鐘。
指針指向七點一刻。
這正是大多數人一天的開始。
起初你以為這只是一個鬧鐘,慢慢進入劇情,你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按掉鬧鈴,故事的主人公禿頭男人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坐在床上發呆了一會兒,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他緩緩起身,拉開落地燈。
燈的造型是一個人的形狀,筆直地站立在那里,頭上蓋著燈罩。
來到衛生間,洗臉刷牙。面部表情仍然是無精打采,機械化地做著刷牙、洗臉、刮胡子等一套動作。
仔細看,鏡子沒有掛在墻上,而是被一雙手舉著。
到了餐廳,禿頭男人準備吃早餐。
桌子是由兩個人躬身搭建的,凳子也是一個人趴在地上做成的。
仔細觀察,就連頭頂的吊燈,都是一雙手拿著的。
“人”為人服務這一點,在這里體現得很明顯了。
吃完早餐,主人公出門工作。
門邊的“衣架”也是一個人:左手舉著公文包,右手拖著衣服,腰間和胳膊上還分別掛著一把傘。
鏡頭拉近,“衣架女人”的口中還銜著鑰匙。
男主人公上班的方式不是公交車也不是地鐵。
機械化的招手動作后,迎來了一輛“出租車”。
本以為特寫鏡頭中,奔跑的雙腳屬于男主人公。鏡頭拉回看到全貌才發現,原來出租車也是“人力”的。
且路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出租車”,在不斷前進著。
管制交通的紅綠燈也被賦予了“生命”,輪到誰的班,誰就要敞開外套。
終于到了上班地點,大廈門口的“自動門”由四個壯漢組合運作完成的。每當有人進來時,他們就要讓出一條過道,等人通過之后再聚合。
本來以為電梯沒辦法用“人”來表現,等故事一點點推進后才發現,拉動電梯升降的,是一個看上去就很有重量的胖子。
電梯里的其他人,表情冷漠,眼睛注視前方,即使同在這么狹小的空間里,也不愿意與旁人多說一句話,多看一眼,化解尷尬的最好辦法就是沉默。
當主人公打開自己的儲物柜時,里面的掛鉤也是“人”。
他毫不猶豫把衣服扔在“掛鉤人”的臉上,然后關掉柜子,轉身準備開始工作。
走向辦公室的這一路,男人臉上仍沒什么表情。
直到停在一扇大門前。
禿頭男人駐足了幾秒,像在思考,也像在猶豫。
隨后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躬身前趴,直至前身完全貼合在地面上,雙臂與身體平行。
看到這里,不禁讓人疑惑,他這是在干什么?
時間沒過多停留,伴隨著“踏,踏…”的腳步聲,畫面出現了一雙腳。
這雙腳重重踩在了禿頭男人的后背上,還摩擦了好幾下。
原來,男人真正的職業,是一個“地墊”。
在人前光鮮亮麗的主人公,一路上雇傭多人為他服務,本以為做著什么高大上的工作,沒想到也是一個“被雇傭者”。
《雇傭人生》還有一個譯名叫《螺絲人生》,這個名字更能體現整個短片的主旨。
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有著屬于自己固定的位置和任務。
每個人都逃不開被雇傭的命運,無論你雇傭了多少人,最終也是一個被雇傭者。
2
表面上,這個動畫呈現了這樣一種社會現象:人雇傭著別人,也被別人雇傭著,受益于別人的工作,也在工作中幫助別人。
這一切構成了高效運轉、秩序井然的社會。
只是,動畫里冷漠的面孔,麻木的神情,機械的動作,似乎又在告訴你,一切并沒有看上去得那么美好。
資本充分涌流,社會高度分工,今天社會里每個人都好似一個螺絲釘。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固定的位置,日復一日做著固定的工作。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雇傭奪取的東西不止是勞動力,還包括了思維和情感。
人們被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創造的樂趣、獲勝的成就感、和溝通的情感,在這部動畫里統統不見了。
不需要情緒,只需要理性;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好用”。
這樣的人,和一個機器,沒什么不同。
這樣的例子,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里比比皆是。
一臺手機,有人只負責擰螺絲,有人只負責安裝零件,有人只負責貼膜.....
人們高強度、超負荷地流水線作業,日復一日地做著單調枯燥的工作。
堪稱卓別林《摩登時代》的現實版。
錢嘩啦啦地流入老板的錢包里,辛苦工作的工人,最后卻買不起經由自己組裝的一部手機。
坐在格子間的年輕白領,情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
他們逃脫了惡劣的環境和體力勞動,卻沒有逃過單調枯燥的生活和無休止的加班。
工作幾年,原有的雄心壯志也被磨得所剩無幾;提起夢想,早已記不得是什么東西。
上海彩虹合唱團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曾刷爆朋友圈。
其中一句“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十八天沒有卸妝,月拋戴了兩年半“,生動詼諧地展現了格子間年輕人的加班生活。
他們陷入了這樣的一種死循環中:
疲于完成瑣碎單調的工作——加班占用了大部分業余時間——身心的疲憊和有限的空閑讓年輕人回家后無暇給自己"充電”提升,生活循環往復。
許多人轉而在網上徒勞地求助:覺得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怎么辦?在工作中找不到意義感,價值感怎么獲得?
這些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構筑了大城市的繁華,卻難以在螺絲釘的工作里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此后余生都是在模仿前半生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地重復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
3
《雇傭人生》影片到此為止,還算不得精彩。
最后,導演留下了一個彩蛋:做臺燈的人扔掉了燈罩,恢復為人,大步走開。
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挪步走向新的人生。
TED《夠好的選擇》里,講師 Derek Sivers 提到這樣一個假設:Life is choices,人生就是選擇。
幾十年如一日的重復工作,連記憶都會麻痹,一年前,甚至一天前的事,你都很難想起來。
人要創造新的記憶,時時保持躍躍欲試,不安于現狀。
18歲的加布亞當斯出生于巴西,先天殘疾沒有手腳。
這樣的他,不僅克服種種困難學會了生活自理,還學會了游泳,跳水和跳舞。
加布說:“跳舞是我表達自己的方式,我努力學習任何舞步。”
“若你二十年都做著同樣的事,就好比你活了一段時間,但嚴格來說,你只經歷過一個非常短的人生。”
這段話或許值得商榷,但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我,延伸生命的長度,確實值得稱贊。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宿管阿姨湯杏芬花了6年時間,寫了6部網絡小說,共計200余萬字。
今年7月上旬,湯杏芬接到浙江省網絡作協的入會邀請通知,被稱為“宿管阿姨里的掃地僧“。
導演姜文曾說:“每個人都在表達自我,他能表達的也只有自己。”
看完姜文的作品,人們總會感嘆一句:“原來電影還能這么拍。“
其實,人生也有許多可能性,很多平凡人正用他們的故事創造奇跡。
不甘于只做寶媽的女孩子,在帶娃之余開始了投稿之旅,月入上萬。
在工地搬砂的小伙,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
正如《風雨哈佛路》的主人公原型 Liz Murray 所說:
“你不是必須要呆在你現在所在的處境里,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讓你退縮,你需要知道那是什么,定有一種方法可以打破它。“
別將一生過成一天,別做毫無意義的機械循環,如果厭惡了目前的生活,不妨大膽做些新的嘗試。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談心社(ID:txs163)
這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我們為你一個提供聚集地,為你呈現年輕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們倡導年輕人應該在追求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生活。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