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f...?屏蔽解除,互聯網重啟
如果,你有一件喜歡的商品,希望通過社交軟件,將商品鏈接發送給朋友尋求意見;如果,你看到一個有趣的視頻,想通過視頻鏈接,將它分享給更多好友;如果,你在內容平臺發布作品,想讓原創內容在更多平臺出現。“自由分享,互聯互通”,這是互聯網原本應該有的樣子。
但,如果,你的朋友圈已不勝其煩,成天充斥著與自己無關的各種商業信息、小廣告。抑或,無孔不入的洗腦廣告、偽科學和造謠詐騙信息,混合著娛樂化內容,收割著一波又一波毫無抵抗力的老年群體、青少年兒童,這是互聯網一直以來的樣子。手機APP越裝越多,信息選擇越來越繁瑣,這是不是互聯網未來的樣子?
我們接受這個世界的兩面性,在享受的同時忍受著。而另一頭,互聯網大廠高舉安全、保護的大旗,用高墻樹立起流量的城池,在各自城池構建起商業的網絡。高墻的坍塌,能否會打破牢固的壁壘,還是會逐漸破堤,將流量重新分配,重立新世界格局?我們從頭說起。
高墻為何而筑
2021年9月17日,中國互聯網開啟“拆墻”時代,互聯網大廠間的外鏈屏蔽開始解除。騰訊率先“解封”,隨后淘寶、抖音等客戶端也相繼解除鏈接屏蔽。
揭開十年塵封往事,百度與淘寶之爭建起中國互聯網世界的第一面墻。百度當時沒有辦法利用“競價排名”來左右淘寶流量資源的傾斜,重拳出手屏蔽流量,淘寶隨后建立了最初的“生態圈”,用“一淘網”搜索+促銷導購引入流量,至此以比價工具、導購存在的引流APP層出不窮,各家生態圈開始顯現。
2013年,淘寶對蘑菇街、美麗說等導購網站進行封殺,理由是保護賣家利益、保護消費者隱私和安全。
2016年開始,用戶在美團點餐時出現過多次短暫無法使用支付寶支付的現象,即便解除屏蔽,支付寶支付在美團付款頁面也是處于折疊狀態。
2018年1月,字節跳動旗下今日頭條以保證廣大用戶閱讀和觀看體驗為由,禁止在文章中插入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臺賬戶二維碼。
此前,淘寶天貓屏蔽了微信支付,“二選一”爭議不斷,京東也同樣屏蔽了支付寶支付。阿里、騰訊、頭條系各自“圈地”,阿里嘗試做社交來往以失敗告終,雅虎沒落,優酷掉隊,蝦米垮臺;騰訊嘗試做微信商城以失敗告終,微盟、有贊雙雙虧損;頭條嘗試做社交和內容都取得了較大成功,在商業上卻仍在起步。
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已達8.12億,占網民整體高達80.3%,電商行業對國民的普及率逼近峰值,在這個幾無增量的環境里,流量是金錢,流量是原罪,是高墻建立的基石!
誰屏蔽了誰?誰便宜了誰?
“縮短了鏈路,就意味著轉化!”這句話是巨頭們搶占流量的不二準則。
據晚點LatePost消息,2020年抖音電商GMV已超過5000億元,比2019年翻了三倍多。早在去年十月,抖音曾主動屏蔽了直播間內的第三方平臺鏈接,扶持抖音小店的意味明顯。借勢自身流量儲備,抖音自建電商,轉化變現。卡思數據顯示,僅在2021年1月,銷售額過百萬的抖音小店就有2648個,直接貢獻了超過110億元的GMV。
鏈路開放之后,抖音自身興趣電商以及低準入門檻或遇到淘寶京東的正面挑戰,電商之路撲朔迷離,另一頭,自家內容優勢卻又對微信視頻號產生了威脅。即便視頻號被鑲嵌在微信生態內,分享鏈路極短,但是抖音在短視頻和直播上的強勢,并不是目前的視頻號能夠抗衡的,且不說短視頻內容碎片、分享率低,內容的人群分化,也注定了抖音生態的用戶更具有消費力以及消費習慣。
2020財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的GMV達到6.589萬億,核心電商部分貨幣化率約為6.62%。拼多多財報顯示,其GMV為402.09億元,貨幣化率約3.3%。鑒于拼多多從一開始就以社交為核心,大量搶占阿里巴巴流量,以騰訊為錨點的巨大社交流量池,成為了各大電商平臺的必爭之地,一直被騰訊擋在門外的阿里巴巴,勢必將在微信等社交平臺上收復失地,對騰訊自身電商以及京東拼多多再次發起沖擊。
從幾家巨頭的混戰中不難看出,鏈接屏蔽解除之后,阿里、騰訊、頭條系將把自身優勢與劣勢完全暴露,阿里系依舊堅守電商之城墻,騰訊的城池里人最多,社交生態穩定,頭條系獨樹一幟,以自身內容漸伸觸角,蠶食阿里、騰訊的堅固壁壘。
短期來看,騰訊未能完成成熟的電商模式和內部商業秩序,巨大流量必定被阿里垂涎瓜分,身后又遭頭條背刺,內容板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微信公眾號,短視頻恰巧正改變著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公眾號恐有危機。
長期來看,資本永不眠,各家巨頭必定堅守自身優勢,強者恒強。對于騰訊而言,微信社交流量的虹吸效應將會更加穩固且擴大化。如果微信群就能自由分享抖音視頻和淘寶商品,抖音粉絲群和淘寶買家群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所謂的“私域流量”就會失效,而當阿里、抖音一旦過分依賴微信的巨大基礎流量,騰訊很可能轉身成為流量費用的定價者,緊緊掣肘對手。
誰對流量運營和流量轉化率的把控力更強,誰才有可能笑到最后。而在這之前,必定還需要長久的摸索、合作與競爭。
撥開迷霧,談商家與用戶
縱觀近幾年的新消費與新電商品牌,大多無外乎創新產品/需求—吸引資本—引入流量—創造盈利的標準流程。前期崛起無外乎頭部主播直播帶貨,銷量極速增長,吸引更多資本注入后,大規模投放將流量最大化,再補全產品力、品牌力、線上線下渠道、市場營銷等。平均1.5年的存活周期,也讓更多品牌商家漸漸擔憂,長期主義的思考漸成主流。
不是商家不愿意創新,只是資本與流量的協作,成為了一條定式,繞開這一定式就意味著風險和不確定,流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現回報,這是對資本的有效承諾。商家從來不會考慮流量的問題,能夠獲取流量,能夠降低流量成本,就意味著成功。
鏈路的開放,不僅有助于商家減少渠道投放的重復與浪費,減輕了運營的負擔,更將催生多平臺多渠道的電商管理工具誕生。統一化、集約化、全渠道、數據化管理商家自身流量及轉化,更宏觀制定策略,是對商家的挑戰,也給足了機遇。
而對中小商家來說,大品牌商家對流量有了更宏觀、更有效的把控,那么競爭壁壘就越來越高,中小商家異軍突起的傳奇,也再難呈現。你嘗試過的渠道,沒有嘗試過的渠道,都已經被更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一手掌握,囊中羞澀的小商家只能望洋興嘆。
對于每一位用戶,每一個普通人而言,“自由分享,互聯互通”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極大便利。十數年來,我們已經成為了億萬數據中的一粒分子,是我們讓流量成為了資本的“毒品”,他們甘之如飴、欲罷不能。而每個億萬分之一個體,也暗暗給每家互聯網大廠都打上了標簽,購物使用淘寶天貓和京東,社交溝通用微信,娛樂內容就上抖音、B站、QQ音樂。“把電商的交給電商,把內容的交給內容,把社交的交給社交”,請各自好好把握自身的特性,莫怪消費者時長“翻臉不認人”,常看著別人鍋里的飯香,就要伸手去搶一碗,也得小心燙著手。
月有陰晴,禍福無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