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是資深廣告人?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說到廣告界的祖師爺,你會想起哪個名字,大衛·奧格威,還是克勞德·霍普金斯?你一定想不到咱大宋的東坡居士,其實也是一位廣告界頂流吧。
宋代由知名人士為商家代言廣告已經非常普遍。那時,儋州有一家點心店,賣的是市井中較為罕見的馓子,又稱環餅、寒具。老板娘知道蘇軾影響力深遠,文案也寫得6,就請他代言。于是就有了這么一篇令人垂涎的文案:“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才子纏臂金。”廣告詞兒陽春白雪,又是蘇大文豪傾情代言的,馓子店一下就火了。
很多人以為廣告是舶來品,其實廣告在中國古代早就已靈活運用。最早的廣告是通過口頭傳播的,又稱叫賣廣告。人們吆喝出有節奏的廣告詞兒來公開宣傳、叫賣,這種方式一直流傳至今,那些“磨剪子鏘菜刀”、“統統5元,全部5元”就延用了最初的叫賣廣告。
西周時,衍生出了更高級的配樂廣告,賣糖食的小販會吹蕭管來招徠生意。《楚辭》也有記載“師望在肆,鼓刀揚聲”,說的是姜太公在市場上,敲刀賣肉。
《戰國策·燕策》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馬市賣馬,好幾天都無人問津,于是他找到一位伯樂,希望伯樂能在馬市上關注一下他的馬,離開時再看一眼他的馬,并給予相應報酬。第二天,伯樂如約來到馬市,按照事先的計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結果“一旦而馬價十倍”。馬賣出去了,伯樂也拿到了可觀的代言費。
但是代言成本較高,并非所有商家都能效仿,一些成本低廉的廣告方式應運而生。《韓非子·外儲說》其中有云“宋人有詁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著。”說的是酒店開設在固定場所,為了招徠顧客,拋出一面酒旗。膾炙人口的“三碗不過崗”也同為酒旗,這就是招牌廣告的雛形。后來其他行業也會使用其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做廣告招牌。據《費長房》中說“市有老翁賣藥,懸壺于肆頭”。就是用胡蘆作為藥鋪的象征性標志,懸掛在藥鋪門前,視角效果十分醒目。《清明上河圖》中展示了更新穎的廣告形式。許多立體招牌不同于其他招牌廣告,它們是燈箱廣告。原理是在招牌內置蠟燭,在夜間引人注目。
北宋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白兔兒銅版,是中國最早的品牌,距離英國最早的廣告相隔了300多年。銅版正中有店鋪商標“白兔搗藥”,而且還標注了:“認門前白兔兒為記”的字樣,整塊銅板不僅說明了店鋪名稱,同時還注明店鋪的經營范圍。銅版下方還有廣告詞兒“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謂記白。”意思是說這家店做的鋼針非常精良,質量好,耐用,如果客人要的多,價錢還可以再商量,讓客人記住白兔兒這個品牌。
可見中國古代的廣告不僅形式多樣,而且韻味十足。古代商家都意識到了商品的暢銷離不開優質的廣告,也難怪今時今日,廣告會與我們的日常如此密不可分。淚目,咱廣告人終于尋到根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