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新消費 流量只是二當家
前段時間刷到一個短視頻,是前阿里電商CEO衛哲在講“什么是新消費”,他在視頻中提到說他們現在7個IPO項目,有4個已經過千億,而且這四個都是新消費。他還預測,不出十年將會有100家新上市的新消費公司。
根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新消費領域共發生280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超過390億元人民幣,整體規模超過2020年的投資。今年4月,自嗨鍋在完成逾億元的C++輪融資后,又拿下了一筆投資,目前,其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了;而新消費的頭批玩家元氣森林在C輪投后估值高達390億元。
新消費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新消費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總的來說無外乎人、貨、場。以前是貨找人,現在是人找貨;以前是以口碑擴大增量,現在是以流量擴大增量。
衛哲在講新消費的人群時提到了一點,他說,“新人群,我們只做95后女性。”
為什么?
年輕一代的消費認知和審美變了。衛哲分析了85后女性和95后女性這兩個群體之間存在的區別:85后是PC互聯網原住民,95后是移動互聯網原住民;85后溫飽1.0,95后是小康1.0。
什么意思呢?因為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富足了,因此消費需求變了,這一代人更注重悅己,更愿意花錢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另外再加上文化自信了,這一代人擁有更強的消費情懷,尤其是對國貨消費的情懷;再者這一代人在新奇之上還更注重顏值,好看比好用更重要,因為他們要“曬”。
而這背后邏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流量至上”。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新消費品牌都有好幾個營銷渠道,對此許多新消費賽道的品牌都進行了商品內容化的改造,不知不覺間他們也將重心由“質”轉向了“量”。
我們常見的新消費往往會使用快速抓取流量的做法,比如說IP聯盟,通過創建自己的IP項目或是和影視、動畫、游戲等內容的聯合,給自己的品牌打上一個標簽,然后加深用戶的印象。像蜜雪冰城的雪王就已經成為一個自帶流量的標簽。
另一種做法就是直播帶貨。找一些網紅主播,像李佳琦、薇婭這類高名氣主播利用他們的流量進行營銷。有數據統計,像花西子、丸美日記他們每天會有將近40場的直播。
當然還有明星代言,利用idol、明星自身對粉絲的影響力,通過用戶互動和粉圈的轉發,然后達到擴大傳播范圍、實現流量變現的結果。
為什么很多新消費品牌走不動了
隨著存量市場的日益飽和,互聯網行業的競爭進入了下半場,流量紅利也逐漸消失。2020年天貓新品牌1年存活率只有30%,而這個數字只會越來越低。在這30%中大多都有著新消費的打法:從新場景切入的創新產品,精致的包裝設計,各路達人、網紅、明星的帶貨,新媒體流量的擴增,但很快他們就走不動了。
為什么?
流量既值錢,又不值錢;既難賺,又容易賺。過分追求營銷的時效和實效的流量思維讓品牌陷入“流量僵局”。社交媒體的流量打法已經人盡皆知,追著流行做爆品;私域流量在紅利期后,玩法的重復以及單一形式的廣告促銷讓用戶產生視覺疲憊;燒錢打法又玩不過幾個頭部品牌,流量分食慘不忍睹。
新消費層出不窮,但消費者的錢包只有一個。當一個領域出現一個頭部品牌之后,就會冒出無數個同類的新消費品牌,他們都想搶同一撥消費者的錢包,順著慣性在流量和渠道補貼上,但奈何消費者的錢包只有一個,最終忽略了品牌壁壘。
去年的直播帶貨衍生出了一個新的論點,認為互聯網時代已經不需要品牌了。然而大部分消費品的核心差異就在于品牌,也就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認可,只是目前市場上的品牌根本談不上品牌,因為一旦他們停止營銷投入就很有可能石沉大海,銷聲匿跡;消費者之于他們也不是出于對品牌的認可,因此難以形成長期的消費用戶。
新消費怎么看見長虹
新消費的征途,除了眼前的繁榮,還應該有遠方的長虹。
在消費分級明顯的市場大環境中,品牌想要在同質化市場中脫穎而出,最優路徑就是品牌沉淀。從流量戰轉向品牌戰,這一條獨木橋,同時也是一條必經路。
很多品牌能夠成功不是因為利用互聯網的傳播變革,而是切中用戶痛點,傳播自身的品牌文化,再通過有效的廣告,讓消費者心中對這個品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價值與位置。品牌在如今的市場中,其實更像是一個信息簡化器,可以影響是消費者的決策。
元氣森林針對“碳酸飲料高糖高熱量”這一痛點,推出“0糖0脂0卡”的市場定位,構建了一種“好喝不胖的氣泡水”品牌文化符號,讓消費者在潛意識里把0糖0脂0卡與元氣森林劃等號,從而建立了超越流量的社會認同。
其實,不僅僅是元氣森林,幾乎所有的新消費頭部品牌他們在瘋狂占據流量的同時,也在向消費者不斷輸入品牌文化的認知,不斷向消費者強化品牌的核心,不斷強化品牌的標簽,從而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文化符號深信不疑,最終自發地產生認同。這種認同可以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可以深層地連接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同時可以轉化為實際的消費動力,這可遠比燒錢買流量擴渠道來得更持久。另外,這種認同可以讓品牌本身就成為一個表達符號,進而轉換成流量進一步擴大增量。就像一提到花西子就會想到國風彩妝,一提到星巴克就會想到精致生活,而通過構建屬于品牌的文化符號,這些虛擬的表達有了實體的呈現,又會再次強化消費者的品牌記憶。
也就是說,長期的流量補貼無法讓消費者對品牌文化擁有強力記憶,相反品牌文化所產生的社會認同卻能夠換來長久的流量、購買力。社會認同才是品牌的恒久之力。
在新消費時代里,生存的根本是在獲客之后,還能將新需求固化為新習慣,并能讓品牌始終保持與眾不同,為客戶創造源源不斷的價值。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