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元四年的三件最好的事
作者:Xiaowen
大家好,我是曉雯,曾在根元擔任品牌顧問工作。根元是我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待就是四年。離開根元兩月有余,如今站在另一個角度回望這四年,有太多值得回味與分享的故事。在此選擇了自己私心覺得最珍貴的三件事,好讓這些美好的記憶和重要的感悟能夠存留在此。雖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但每每回憶起來,真正好的東西是能夠在無形之中延續相伴的。我想分享的,就是這樣的東西。
1.可能聊了這輩子最多的天
由于公司對市場的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我們經常有機會和天南地北的消費者“聊天”,同時也會對企業的中高層進行大量訪談,對于一個初入社會的新手來說,有機會與如此多樣的人類樣本對話,真是非常難得的人生體驗。
夸張的說,在根元期間與人聊天的時間,可能比我前二十多年聊的天加起來的時長還要多。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好像開始癡迷于了解別人的想法,這簡直太有意思了!在這些聊天中,不僅會給大腦帶來很多新鮮感,產生許多“原來如此”的頓悟,為項目帶來啟發,更有意義的地方在于它讓我感受到了具體又實在的世界。
在追求即刻滿足、即時連接的時代,便捷的技術生活也讓我們失去了許多與真實世界發生互動的機會。當我們缺少真切的生活體會和經驗,即使再博學的大腦,這樣的 “空心”狀態也會局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想象,無法維持思維的活躍與感知的敏銳。與人們對話、觀察他們生活或經營的細節,了解他們的生活體系或工作方式,這聽起來有些細枝末節。但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往往給我們許多啟發與靈感。
人類學家項飚在《跨越邊界的社區》一書中,談到他曾大篇幅地刪掉對浙江村的人們如何買菜、看病、養小孩等生活體系的描寫,而后又在修訂版中重新添加回這一章節,“這些細節又像是從泥土深處探出的芽頭,凌亂但是飽含著堅挺的生命,讓我看到原來沒有看到的東西。”確實,很多時候這些素材是構建對群體或企業的認知的基礎,也是洞察未被表達的需求或問題的土壤。
正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無論是面對客戶,還是消費者,根元似乎更主張通過親身的交談和觀察,去獲取信息、構建認知、進行判斷。這雖然并不輕松,卻也是我覺得這份工作最有意思的地方,讓我意識到:親身參與構建認知比重復他人的觀點更具有創造性,而且過程中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且有時比結果更加珍貴。
2.都挺愛讀書,不是暢銷的那種
公司的面積并不大,但我們有個“圖書館”,圖書館里的書籍涉及各行各業和各種學科,包括許多設計類的出版物,辦公室的書架也非常多。記憶中許多同事都是“書籍大戶”,好幾次開視頻會議的時候發現同事背后滿墻的書,有時去同事家玩,還能順手借兩本回來。大家的喜好也各不相同,詩集、小說、哲學、繪本、商業史、傳記、方法論……無所不包。
記得我與一位資深顧問第一次合作項目時,她分享過好幾個,周末在家做的讀書筆記給我,這些筆記至今仍保留在我的印象筆記里,當時還沒有得到,知識沒有付費,沒想到還能這樣“抄到作業”!有一位前輩更是愛書如命,有一次我們問他在疫情期間有沒有感到絕望的時刻,他談了很多有點悲觀的看法,但最后卻說:“只要有好書在身邊,就算是世界末日,只剩我一個人也能活下去。”有次他贈我一本已絕版的二手書,買回來卻發現品相十分糟糕,他覺得十分欠妥,便用自己的新書去打印店影印了一本重新贈予。
不僅僅是收到好書,更難能可貴的是,對一個文科生來說,從沒奢望在校所學能直接運用在工作中。直到有一次我聽另一個項目組的同事說最近在研究《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是要與某集團董事長探討中國的“商道”。當時內心大為震驚,這不是大學時的考試書目嗎?居然還能用上!雖然知識點忘得差不多了,也不是我親身參與的項目,依然能感到學以致用的幸福。總而言之,在根元,“書”是重要的社交貨幣。
也許正是在這樣濃厚的求知氛圍的浸潤下,根元人們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主義,除了愿意下硬功夫去透視復雜的商業問題之外,也經常思考如何發揮品牌的作用,從人本的角度去實現企業對員工和社會的價值。(不過這一度導致有閱讀障礙的設計師同事倍感壓力,哈哈真不容易,希望不會嚇到那些不以讀書為愛好,但依然才華橫溢的同學,畢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接下來要說的玩耍這件事)
3.一年一度的文化之旅
根元每年都有集體的年度旅行,會專門選擇有人文特點的目的地。除了遠途旅行,公司也會不定期組織看展、看話劇等文化活動。
記得第一年旅行就去了日本瀨戶內海群島,一個人不多的東亞藝術圣地,大海和天空都藍透了的地方。當時也并不怎么了解安藤忠雄,只記得春寒料峭,小島安靜地出奇,在小徑上走著走著突然就看到了大海,在山坡上的美術館里看到天地,去草間彌生的大南瓜打卡,在海邊的博物館里聽自己的心跳,在環山公路上奔跑,到了晚上就開始喝酒。
第二年是臺灣南部,第三年因疫情而暫緩了出游,第四年去大理體驗了露營,充滿了高濃度的自然與藝術體驗。能夠在忙碌緊張的工作中抽身而退,共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超然,觀賞人類對生命的禮贊,真是成年打工仔們莫大的幸福。
雖然但是,記憶中總有同事因為工作無法好好游玩。真摯地希望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大家出游的時候可以減少工作的干擾,盡情享受自然和人文藝術。
聊天、讀書和享受自然文化的樂趣,這三件事聽起來似乎很平常,但正是在這些過程中,漸漸培養對當下保持敏感,同時又超越當下的能力。
人類學家項飚曾提出過“懸浮”的概念,大意是說:在高速的社會流動中,人們為了抵達彼岸而拼命努力,似乎只有快速逃離現在,才能邁向下一個未來,因此也停止了對當下的反思,停下來問的人被認為是有點傻的,但人們也因此永遠失去了改變當下的機會。這其中自有無法掌控的更宏大的因素,但作為個體能夠在打工的同時享受這三件事,時常讓我感到幸運,因為這允許了我們誠實地、耐心地了解當下,不逃避任何問題,對更多可能性保持開放。在這個“懸浮”時代,職業生涯的頭四年,這可能是我在根元學到的第一課,也是人生重要的一課。
最后,謝謝根元。
本文由根元咨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消息欄回復“轉載”查閱須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