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五十年,“克萊因藍”到底有什么魔力?
Canva設計(ID:canvadesign)
“克萊因藍”叕上熱搜了?倒不如說,它已經火了五十多年了。
從撼動藝術圈,到備受時尚界熱捧,“克萊因藍”因何而生?魅力何在?設計師們又是如何運用它的?
01 “克萊因藍”的誕生
伊夫·克萊因和他的《藍色星球》,1961
“克萊因藍”,不只是一種顏色,更是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這位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甚至還注冊了專利——“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 IKB,有著精確的RGB配比:0,47,167。
工業顏料的出現,是“克萊因藍”誕生的前提:
維米爾《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約1660-1665年
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藍色始終是極貴重的顏色,通常需要用阿富汗、巴基斯坦為產地的青金石研磨而成,所以在西方,藍色更多出現在圣母等地位最尊貴之人身上,也常扮演著畫作中的點睛之筆。
拉斐爾 《草地上的圣母》,1505-1506年
昂貴的青金石讓藝術家們望而卻步,到了1824年,法國國家工業聯合會掏出六千法郎懸賞,獎勵人工藍色顏料的研發者。
重賞之下有勇夫,1826年,法國化學家圭美特(Jean-Baptiste Guimet)和德國化學家葛梅林(Christian Gmelin)分別研制出了人工群青,并均聲稱自己才是第一位發明者。
喬托·迪·邦多納為教堂創作的壁畫
最終,獎金頒給了法國人圭美特,人工群青也被命名為“法國藍”(french ultramarine),可圭美特拿到獎金,卻選擇把制作方法保密,而德國人葛梅林選擇公開,這樣,公開的方法反倒廣泛應用,因此,現代普遍將葛梅林認為人工群青的鼻祖。
伊夫·克萊因,則是在1956年,由材料商人愛德華·亞當的幫助下,將群青粉融入合成樹脂 Rhodopas M60A,從而令藍色更加的飽和與純粹,經久不變色,也就是“國際克萊因藍”。
隔年,他便在米蘭展出8幅同樣大小、同樣藍色、尺寸一致的畫作,由此一炮走紅于藝術界。
02 伊夫·克萊因是誰?
伊夫·克萊因為啥發明出“克萊因藍”?
實際上,他癡迷的不單純是藍色、乃至顏色——而是畫面的表現形式:單色畫。
克萊因的橙單色畫
克萊因在發明“克萊因藍”之前,也曾創作過相當數量的單色作品如橙色、粉色、綠色——后來只有藍色成功。之所以迷戀單色畫,在他看來,唯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為觀者帶來最為直觀的情感體驗。
克萊因 《墜入虛空》,網被攝影師后期處理掉了,可別信他真跳樓了
克萊因《藍色行星》
1961年創作 走紅后,克萊因開始執行自己的藍色計劃,試圖將身邊的一切都染成藍色。比如“空氣靜力學雕塑”(Aerostatic Sculpture)展上,克萊因釋放了 1001 個藍色氣球,將天空染上了克萊因藍。
1958年,克萊因舉辦名為“空”(le vide)的展覽,他在入口極盡鋪張之能事:兩位盛裝的士兵、長長的藍色帷幔、身著華服的克萊因,但在展廳內部,卻只有免費的藍色杜松子酒和空無一物的展廳。
加繆正是在參觀這場展覽后,寫下“唯其空無,最有力量”。
當然,并不是絕對的空無——參觀后,喝了酒的嘉賓都在洗手間的馬桶上看到了“克萊因藍”。 此后,還有更廣為人知的行為藝術:在模特身上抹上克萊因藍,用身體代替畫筆在畫布上作畫,也就是《人體測量學》系列作品。
伊夫·克萊因,《人體測量學》 (人體測量106號),1960
伊夫·克萊因,《表演: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1960
從發明克萊因藍,到1962年猝然離世,短短的七年克萊因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功與沃霍爾、杜尚、博伊斯這些現代藝術標志性人物并肩。

03 克萊因藍的影響
“克萊因藍”卻開始了自己的奇幻漂流,甚至更多跨界得到設計師們的偏愛。當然,作為一種配色,它在時尚圈運用的更多——畢竟這抹藍色太過標志性,一點克萊因藍,就能讓產品獨具神圣感與高級感。
2007年,各大奢侈品牌便趁著盧浮宮辦“克萊因藍誕生50周年回顧展”,推出了一系列克萊因藍單品。
2017年,Celine更是直接使用克萊因的《人體測量學》,將其穿在了模特身上。
Celine 2017 SS
《ARTPOP》專輯封面
而在Lady Gaga的專輯《ARTPOP》中,杰夫·昆斯以Gaga為原型,制作了一個裸身雕塑,雕塑前的圓球即運用了克萊因藍,也致敬了昆斯過往的經典作品。
Balenciaga 在 2020 早春系列秀場
到了近些年,“克萊因藍”也是沒有絲毫降溫的趨勢,除了頻頻出現在各大秀場,更有Iphone12的藍色由于色差導致的全民熱議,并在汽車、手機、乃至娛樂明星們的演唱會中接連登場,不斷刷新著熱搜新高度。
Off-white Fall 2021 Ready-to-wear
Louis Vuitton Spring 2022 Menswea
Moustache小胡子椅,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納入囊中。

04 克萊因藍的使用
克萊因藍在搭配使用中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關鍵詞來概括:純凈、撞色、點綴。
純凈
這一點,咱們可以先看克萊因本人的創作。
克萊因 Hiroshima 1960
克萊因的作品,多以白色來搭配“克萊因藍”,畢竟這是兩種最純凈的顏色,運用得當,彼此襯托,常有1+1>2的視覺效果。而白+藍的組合,也是“克萊因藍”最常見的使用方法。
《藍 Blue》 (1993) 導演:Derek Jarman
《藍 Blue》 (1993) 導演:Derek Jarman
當然,想要觸發克萊因藍的純凈感,也不只有白色,鑒于它高飽和度、低明度的特質,在搭配黑色、或者同色系的其他藍色時,也是相當安全的選擇。
撞色
藍絲絨 Blue Velvet (1986) 導演:David Lynch
撞色、強烈的冷暖對比,也是“克萊因藍”最出彩的搭配方式,雖然克萊因本人生前的作品中沒有用過撞色,但觀察他早期的單色畫,與藍色極端對比的橙、紅、粉等其實正是他開啟藝術之路的第一選擇。
當然,使用撞色的前提是主次分明——畢竟無論是搭配紅、橙亦或者黃等,都不是低飽和度的顏色,高級感不在于顏色本身,更是搭配、設計后的結果。
克萊因早期單色作品
克萊因作品中的暖米色+克萊因藍搭配
Prada 2022 SS 男裝系列
克萊因藍+撞色海報
點綴
《Artwork:Gazing Ball》杰夫·昆斯
小面積使用藍色點綴,西方藝術史用了千年的經典搭配,那些高質量青金石調制出的顏料,其實已很類似克萊因藍,因此畫龍點睛式的點綴,也是克萊因藍的使用方式:既安全、又能提升整體的高級感。
《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 林堡兄弟創作于1412年至1416年
伊夫·克萊因 1960年作品
縱觀“克萊因藍”的奇幻漂流,說它火了五十多年絲毫不為過,任憑潮來潮去,它始終憑借自己獨特的魅力,成為眾多設計師、品牌的摯愛,畢竟時尚只是沒有終點的輪回,但經典永存。
克萊因本人年僅34歲便匆匆離世,可他當年的夢想到底是實現了:“克萊因藍”顏色即作品的特質,將克萊因以天空為畫布的幻想,無形的擴展了邊界,步入到更遼闊的領域——普通人的生活中。
撰文 & 編輯:講解員小秦
作者公眾號:Canva設計(ID:canva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