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平教授:哲學·價值·思想
作者:根元咨詢
價值是一種應然,
而不是實存。
人之為人是一種可能性。
人之為人的價值是一種應然!
思想的演進是人類生活演進的副本,
同時思想又通過引領人的觀念,
影響和塑造人類生活。
7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哲學課堂”與根元咨詢攜手打造的2021根元通識計劃思想課程開啟第一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價值哲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馮平教授與大家分享了“人之為人的價值意義”與“人類思想史概要”。
讓思想相遇,MetaThink擷其精要,為你劃重點:
哲學與人的生活世界
讓哲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力量
一定要把哲學化在你的生活當中,一定要對生活有所幫助!
【思想力原典】赫舍爾《人是誰》,周國平《尼采與形而上學》《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哲學是一種順勢而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哲學要學到什么程度?化有為無的境界。你根本看不到痕跡,然后它已經融化在你的血液中了。這是一種思維方式:你在生活里更加能理解人性,于是你就有了更強的包容心,然后你還更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于是你就會更好地順勢,而不是所謂的刻薄與較真。
什么是哲學
其實哲學是在說兩件事:第一件是“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好的”,第二件是“如何能達到這個好的和有價值的”“有什么樣的路徑”。所以在哲學中,其實不能問的一個問題是“哪種哲學是最好的”,可以問的問題是“哪種哲學現在對我最有幫助”。不同的哲學家在不同的境遇中,會給出不同的理解。
哲學借助根系,基于實證科學
哲學是扎在生活中的,而這個扎在生活中的根在哪里?各種各樣的實證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包括文學、歷史學、政治學……你能借助的越多,這棵大樹就長得越好;你能借助的越少,你越自以為是,這個大樹基本上就死掉了。
思想構建與價值觀念
哲學之外的文學藝術與宗教
除了哲學以外,還有兩種學科在說價值及價值實現的路徑,一個是文學藝術,一個是宗教。文學藝術通過具體形象的代入感打動我們,宗教的力量則來自超驗的體驗。
哲學價值和構建思維方式
哲學,通過價值觀念來影響我們思維方式。一定要把哲學當作方法來讀,千萬不要當作崇拜的對象來讀。
【思想力原典】羅伯特·所羅門、凱思林·希金斯《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
哲學的三種巨大價值:眼光、勇氣、意義
我們看問題的時候眼光一定要犀利。犀利不是片面,看到的既有骨頭又有血管又有肉,而且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時候,才叫犀利。
我們的勇氣是建立在眼光的基礎上的,看得長遠,看得實質,勇氣就由我們自己而生長出來。
人之為人不是一個實存,而是一種應然,構建應然的世界的能力,就是讓我們生命有意義的關鍵點。這個應然世界超越現實,又引領現實,所以我們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的生活?應該是——當下就是詩和遠方。
人的價值
價值感與價值主體
價值感就是我們平常對事物、事件的感受。我們的價值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出來的,它來源于我們對于生活的見識,是我們生長出來更高的一種感受。價值主體則是每個擁有價值感、具備價值判斷能力的人,他對他的生命是負有責任的。
事件→解釋→情緒→行動
發生了一件事,然后我們就產生情緒了,有了情緒后我們就采取行動,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本能線”。但我們所有的情緒其實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我們的解釋引起的,這才是真實存在的線。你做任何事情、產生任何情緒的時候都是有一個解釋的,這條線只是我們沒看到而已。
價值判斷,價值是種“應然”
如何作價值判斷?要對現實、規律和趨勢有洞察力,價值判斷強調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尊重發展趨勢。價值不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它是一個還未存在,我們要為之而奮斗的東西,是一種“應然”;而它又是“未然”的,因為我們想讓它成為現實,所以我們需要先在“已然”基礎上判斷“未然”,而后在“未然”中找到“應然”價值。
人是可能性事件,尊重每一個人是人
人是一個開放性的存在,永遠在路上,任何時候都有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是要去尋找新的可能性。我們在腦子里一定要想“我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期望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對我的人生是怎么看的”。我們建立的東西——用赫舍爾的觀點來說——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所以這個鏡子要不斷地調整,調整到最合適引領我們生活的角度。在現代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尊重自己是一個人,尊重你所遇到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人,而不是把別人看作一個工具。
【思想力原典】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先秦哲學
儒家:人性本善
儒家假定人性中都有光明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一面給激發出來。儒家強調對內施仁政,一定要對老百姓好,以民為本;對外行王道,用我價值觀的影響力和我信念的影響力來讓你認同我,而不是用我的武力去征服你。
法家:人性本惡
法家假定人性其實是很惡的,作為王一定要利用人性的這種惡,然后就能夠稱雄天下。法家主張對內嚴刑峻法,第一招“窮民”,讓老百姓窮,國家有錢,這才能夠引誘得動;第二招“愚民”,切斷信息來源,你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我讓你知道的,你當然想法就跟我一樣了;第三招“賤民”,就是讓你打心底里覺得自己啥也不是,然后就在人格上讓你覺得你是卑賤的。對外則霸道,用武力,用實力說話。
道家:無為;莊子:“無”是“有而不受困”
“無為而治”,“無為”等于不妄為,妄為是違反規律做事情,“無為”就等于不違反規律做事情。根本的東西是規律,規律是運動中的一種因果聯系,我們的眼睛一直是在盯著變化的,才會順勢而為。在這個變化中不斷調整,這是最難的一點,即遵循規律就相當于不做錯事。
“無己無功無名”,這里頭的難點是“無”這個字。“無”等于不受羈絆,不受羈絆等于“有而不受困”,所以“無”等于“有而不受困”,相當于我能夠超越各種困境,如同自由的靈魂,不被功名利祿困住,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上我能夠對他人有幫助,讓我的人生成長。所以莊子哲學是一種人格上的自由。
圖片來源:iconfont,豆瓣,京東,根元
內容整理:Eric,Andy
本文由根元咨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消息欄回復“轉載”查閱須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