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赫不粘鍋」太粘人的后果是……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大鐵鍋,媽媽請你幫忙看火煮菜,可是小孩子玩心大,稍不注意,菜就糊了,你的屁股也跟著“糊”了。長大后,不想時刻緊盯菜品火候,又擔心隨時會燒焦粘底,因此康巴赫不粘鍋就成了你的廚房好幫手。而專注打造不粘鍋系列的康巴赫推出創意戲劇廣告,以“粘”為核心點,通過三個不同原因導致的“粘人”小故事,講述了不粘的重要性,突顯了常做飯的都市人群對不粘鍋的剛需。
接過品牌方的需求我們就想如何能把不粘鍋的信息量用短視頻輕松幽默的傳遞出去并且讓大家記住呢?而且還要貼近生活,要大家人盡皆知的小故事
都是來自生活中的不經意片段,讓每個粘點都來的自然貼切。
洞察!洞察!洞察!我們在風暴后風暴交出一份滿意的大卷,上故事!
一、 哎呀!我的假牙
「即便盛情難卻,仍要學會拒絕」
開頭的短片中,老方手拿麥芽糖在胡同里閑逛遇上老李,再三邀請對方嘗試自己手中的麥芽糖。
老李無法抗拒老方的熱情,只好湊上去淺嘗一口,奈何麥芽糖還沒吃到嘴中,竟然先把假牙給粘掉了。
相信很多人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不知道如何開口拒絕的鄰居、領導、朋友等等,哪怕對方僅僅出于好意,但過分的熱情也有可能給自己帶來負擔。
最后是雙方面面相覷的鏡頭,并配上文案“即便盛情難卻,仍要學會拒絕”,給我們留下關于日常生活為人處世的小啟示。
二、我不要這樣的“牽手”
「夫妻親密無間,雙方仍需空間」
第二個小短片以兩夫妻為主角,妻子給開膠的高跟鞋滴膠水,卻不小心把手粘住了,于是向正在做飯中的老公求助。
丈夫伸手想接住妻子遞過來的鞋子,誰知道自己的手也被粘在了膠水未干的鞋跟上。
令人聯想到不少夫妻在相處的過程中都會如膠似漆,但是過于密不透風的感情反而讓人感到煩躁和壓抑。
兩人被粘在一起沒法分開行動,文案適時出現:“夫妻親密無間,雙方仍需空間”,并轉場到夫妻倆無奈“牽”著高跟鞋共同搭地鐵的鏡頭,警醒再親近的關系也要有獨處空間。
另外鏡頭里還有“粘鍋站”等小細節出現呢。
三、鐵管不是很甜,但是很粘
「縱使一幫老鐵,霎時還是丟臉」
在東北生活過的同學都知道,家長和老師從小就告誡不要去舔鐵欄桿,正如李誕的脫口秀中說的一樣,清純的我們逆反心理那個強啊,你不告訴我們不能舔,我們也不會舔啊,一堆同學們手拉手挺著胸就去舔鐵欄桿看看會發生什么。這就是老鐵的由來,一起站過窗一起罰過墻,一起舔過舔過鐵桿桿就是老鐵的意義,結果最后一個短片中的角色,伴隨著教導主任的聲音現身,一名男同學的嘴唇被結了冰的鐵管粘住,老鐵們紛紛提著熱水趕來“救場”。沒想到正好有老師路過,同學們逃課被抓了個正著,脫離了鐵管趕緊“落荒而逃”。
康巴赫老師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用手觸碰了結冰的鐵管,一下子就被粘在了上面。此刻教導主任的聲音再次登場,增添了幾分活潑感。
最后還有一個老師和同學們“群魔亂舞”的小彩蛋~
三段短片分別從麥芽糖、膠水和結冰的鐵管等幾個不同的角度敘述了粘人的后果,結尾同時搭配詼諧的重慶口音獨白,念出既幽默又有現實意義的文案,從而帶出本廣告主推的產品——康巴赫不粘鍋。
這一系列操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了解到選擇“不粘”的便利性和重要程度,讓人看完就忍不住為家里添置一口不容易粘底的好鍋。
關于創作背景和花絮投放
通過不同片段銜接的方式,來講述同一個中心思想的劇本,對于創作和拍攝過程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但幸好最后都將劇情中所想傳達的理念完美地呈現出來了。
當最終交片的時候,問起客戶有無修改意見,對方長時間一言不發,身為主創人員內心十分忐忑,生怕有哪個鏡頭表現得不夠飽滿、哪句文案不夠契合產品需求。
令人驚喜的是,甲方連續觀看了將近十遍這個創意廣告短片之后,不但沒有給出任何修改內容,而是直接一錘定音決定接收,這簡直出乎我們所料,同時也感到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得到堅定的認可總是比較振奮人心。
在籌備《麥芽糖》片段時,請到了曾經參與《我不是藥神》電影拍攝的資深演員,經過他的演繹讓人物顯得更加生動形象。
拍攝夫妻戲過程中,兩位演員不小心真的把手粘在了鞋子上,于是將錯就錯拍到底,看起來更有真實感。
最后一part要選用冬天的場景,然而當時正處于夏天,沒有合適的攝影棚。在預算不足、場地不符的條件下,導演靈機一動,找到了一個廢棄工廠墻壁,自己動手搭建了合適的場景,連廠長都傻眼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