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好員工進不來、留不???是你的新員工培訓有問題
企業里經常見到一種現象:培訓做了,講師請了,錢花了,大家也學得很認真,也感覺有收獲。
但是回到工作中后,卻發現新員工什么都不會、什么改變都沒發生。這是為什么?
作為管理者,該如何讓新員工盡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作者 | 高建華來源 | 華章管理(ID:hzbook_gl)
有位老板花了很大的價錢、很多的時間,從同行企業挖來幾位銷售精英,可是沒過半年他們就全跑光了,這種情況令老板費解,他想不通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A公司是做工業設備B2B市場的,中美貿易摩擦發生后,其開始加強國內市場的銷售。鑒于產品的品質已經在行業龍頭客戶那里得到了驗證,A公司就想通過增加有經驗的銷售人員來快速擴大市場份額。
經過一段時間的遠程面試和現場面試,最后公司選定了6個人,內銷隊伍就從原來的3人增加到了9人。經過一周的短期培訓(涉及產品知識、企業文化、銷售技能、現場情景模擬訓練等),大家信心十足,分別被派到6個區域去了。
公司通過每天的日報和每周一次的遠程例會對這些人進行跟蹤,過了幾個月,各項計劃推進緩慢,日報都是流水賬,即當天做了什么,但是沒有結果,員工覺得無助,公司覺得無奈。
不到6個月,兩位員工提出辭職,要去創業,另兩位員工因為不符合要求被淘汰,剩下的兩位員工雖然沒有犯錯,但是也沒做出任何業績。6個人,6個月的時間,消耗了上百萬元的直接成本,業績卻為零。
為何新員工全軍覆沒?
事后A公司復盤,總結出來三條原因:
一是人員不匹配,以前他們在大公司做得不錯,有可能是公司品牌硬,而不是個人能力強;
二是公司沒有市場部,無法給銷售人員提供信息、支持和引導;
三是培訓有點走過場,時間太短,沒有真正教會大家具體怎么做。
盡管A公司總結的這三條都是對的,但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才是關鍵。
如果公司沒有特定的銷售人員素質模型作為依據,招聘很容易跑偏。在別的公司能干的員工,未必到了你這里也能干,這是測評和面試環節需要考慮到的問題。
沒有市場部是公司的戰略和組織架構設計有問題,好比人缺少一條腿——即使銷售人員非常努力,也是單腿蹦,效率和質量都不會高。
下面我們重點探討第三條原因,并給大家一套可以馬上付諸實踐的方法,那就是必須給銷售人員賦能,先培訓,后上崗,并且培訓時間不應該是一周,而應該是6~9個月。
大家知道,新兵入伍后,都要接受半年左右的訓練,學習最基本的行走、站立、射擊等。這些基本技能用一周的時間可以掌握嗎?肯定不可以,而讓不具備基本技能的戰士上戰場,結果可想而知。
很多企業普遍存在這樣的思維誤區,以為都是有經驗的員工,很多事情他們都應該知道怎么做,可以無師自通。
大家知道,一個人改變習慣需要至少堅持21天,而要改變很多習慣,沒有半年是不行的。
多年前,我們那一批新員工進入惠普后,用了12~18個月才完成了所有新員工訓練科目,成為合格的員工。
那么用6~9個月的時間做什么?
進行“入模子”培訓。
我打個比方,有這樣一個黑盒子,人們在進入黑盒子之前是各式各樣、高矮不一的,而從黑盒子里出來后卻是整齊劃一、一模一樣的。
這個黑盒子就像做月餅的模具一樣,不管是什么形狀的餅胚,用模具一壓,就成了大小一樣、花紋一樣的月餅。
要知道新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存在很大的離散性,價值觀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行為習慣不同,溝通方式不同,如果不把他們按照同一個模具進行塑型,很難打造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
新員工的“入模子”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難度高的企業可能6~9個月都不夠。
“入模子”培訓企業必須做好6件事
1.入職培訓
入職培訓一般需要三天時間,由總裁親自給大家介紹企業文化,包括價值觀、行為準則、決策機制、領導風格等。
為何要由總裁親自做介紹?為了顯示企業對新員工的重視,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信心。
除了總裁要出面,其他高管也要一一亮相,讓新員工在第一時間認識高管團隊。
不管新員工是什么名牌大學畢業的,或者在什么知名企業工作過,聽了一大批高手的介紹后,往往就心悅誠服了。
2.介紹企業的內部情況
包括組織架構、部門設置以及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
如薪酬福利、個人發展、員工培訓、出差報銷、休假請假等方面,讓新員工了解企業的情況,增加對企業的好感,最好是建立起在企業工作的優越感。
需要強調的是,新員工入職培訓,一定要站在員工的立場去設計培訓內容,看看他們關心什么,想知道什么。
3.邀請高管和老員工做分享
邀請幾位經理、總監甚至更高層級的老員工與大家分享,他們首先要說自己來這家企業多少年了,并因工作年頭長而感到自豪。
這背后的潛臺詞就是,這是一家可以長期待下去的好企業。
接著他們可以說,自己剛進來的時候也跟大家現在一樣,就是一位普通的銷售人員,或是基層的專業人員,沒有任何背景。
這背后的潛臺詞就是,只要你努力,你也可以成長為優秀的管理人員。
4.給新人安排一位師傅
企業可以借鑒新加坡的小學采取的一項措施:
一年級新生入學時,學校會給他們安排高年級的“學哥”或“學姐”作為向導,課間休息時,向導就會帶著新生去熟悉環境,告訴新生廁所在哪里,如何去借書,如何去買飯,如何存放物品,學校里都有哪些設施,手把手地教新生,這樣經過一周的時間,新生就適應了環境。
要知道,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的時候,最難過的就是第一周,人生地不熟,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凄涼感,如果沒有人在這個特殊的時段里給予關懷和體貼,會對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傷害。
5.帶著新員工到各個部門去轉轉
為了讓新員工度過最困難的第一周,入職第一天,頂頭上司一定要帶著新員工去“拜碼頭”,到各個職能部門去看看,跟各個部門的頭兒打個招呼。
上司會說“這是我們部門新來的×××”
新員工自己會說“初來乍到,請多多關照”
而各個部門的頭兒看在老同事的份上,一定會說“歡迎歡迎,有什么問題盡管來找我”
這就為日后的二次溝通奠定了基礎。
6.調整好新員工的心態,讓新員工知道自己創造的價值如何計算
一般說來,入職半年之內,員工創造的都是負價值,入職半年至一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入職一年后才能真正開始創造價值(見下圖)。
這一點一定要給新員工講清楚,讓大家心中有數。
新員工剛來時,不了解企業的情況,不熟悉產品,不了解客戶,不熟悉操作,因此自然需要有人帶,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訓和輔導,甚至要犯很多錯才能成熟起來。圖:新員工創造的價值計算
很多老板都希望員工來了馬上就能去“打仗”,去創造價值,這是不現實的。這就好比戰士沒有經過訓練就上戰場,根本毫無戰斗力,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虜,或者開小差。
三個月下來,不合格的,換一批,再過三個月,又換一批,一年下來新員工存活率不到20%,80%的人創造的都是負價值—就像前面講的案例一樣,企業虧大了。
而存活下來的那20%的人會認為天下是自己打拼出來的,企業沒有提供任何支持,因此不會對公司感恩,只要有人挖就跟著跑了。所以,老板一定要會算賬。
我原來的頂頭上司—中國惠普公司總裁孫振耀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地方經常出交通事故,那么可能不是駕駛人的錯,而是道路設計者的錯。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經常反思,通過制度設計,引導大家做正確的事。
好員工為何進不來、留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因為很多老板不會算大賬,不理解員工融入一家企業需要時間、環境和關懷。
其實,能不能做到這樣跟企業大小無關,只有這么做了企業才能長大,而不是企業長大了才這么做,其中的因果關系老板們千萬不要搞反了。
為了讓新員工盡快融入企業,企業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走向反面,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感情,導致企業和員工兩敗俱傷。
關于作者:高建華,中國惠普公司原助理總裁、首席知識官,蘋果電腦公司原中國市場總監,領教工坊私董會原領教,北京洋為中用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曾擔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南京大學商學院、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