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任何行業,都可以用數字化重做一遍
分享 | 陳春花(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高級筆記達人 | 了了
數字化的本質
科學正在從一個個村莊轉變為一個全球化的社區。數學與生物學的融合能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團結就是力量”。
——伊恩·斯圖爾特
1.以整體論理解,用三個詞解釋數字化
①“連接”:改變了存在方式
連接大于擁有,數字化本質的特征是連接。過去的工業時代強調擁有,而今天更強調連接,隨身而動和隨時在線。
②“共生”:改變了發展方式
數字化最大的特點是:通過融合現實世界和物理世界,多了一個數字世界。
疫情期間,物理世界停頓了,但生活、學習和工作并沒有止步,原因就是數字世界的持續。
③“當下”:改變了價值方式
數字化與工業時代不太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而是從當下開始,然后變化,加速度變化,從現在直奔未來。
當數字化把過去與未來都壓縮到當下,就會出現三個根本性的挑戰與機會。
2.三個根本性的挑戰與機會
① 無需經驗
按照數字化的邏輯,任何行業都不需要有經驗。因為它是從當下直往未來,所以不需要看過去。此時,核心競爭力有可能就是陷阱。
② 全新發展模式
以“當下”這個概念表現的數字化,它絕對不是一個我們習慣性的發展模式,而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
工業時代的游戲規則是有限游戲,大家只想自己贏,贏完之后,游戲關閉。
而數字時代的游戲規則是無限游戲,我們開始希望更多人參加進來,這個游戲可以一直進行下去,這是無限游戲的目的。
所以,我們以往對事物的理解思路必須完全改變。
③ 新組合、新創新
今天最重要的方向是產業數字化,或者理解為數字化對產業的意義。因為,數據可以與產業的任何一個環節做組合。
按照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觀點,創新可以簡單被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而企業家的職責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New Combinations)。
企業家的職責,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
而當數字化可以深入到任何一個產業環節時,就可以產生新的組合,重新定義行業,即每個行業都可以通過數字化重做一遍。
重新定義組織管理
重新定義組織管理,以互聯網為依托、數字資源為核心要素、信息技術為內生動力、融合創新為典型特征的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革故鼎新、大勢已現。
1.組織管理的4個核心命題與改變
① 4個核心命題
第一,個人跟目標的關系,整個組織的管理,就是回答個人與目標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
第二,個人跟組織的關系,在組織的系統當中,個人應該如何發揮作用,組織如何對待個人。
第三,組織跟環境的關系,探討組織與環境的邊界。
第四,組織跟變化的關系,討論組織如何得以持續。
② 4個核心命題的改變
傳統的工業時代,是個人要服從于組織,個人必須對組織目標做貢獻,組織是超越環境的。
當數字化發生后,組織目標必須要涵蓋個人目標,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不再是服從,而是共生。因為這些優秀的個體可以自己去流動,不會受限在組織內。
如果環境處在不確定當中,我們很難得到一個穩態,組織與變化的關系就成為不可預測態。
因此,四個核心命題已經被全部改變。進而,核心命題的改變,必然帶來組織根本性的變化。
2.組織正在發生變化
對于數字化轉型,很多企業最關心3個問題:
扁平結構還是層級結構?人在組織中重要還是不重要?人員的流失,是想辦法挽回,還是無視?
傳統企業基本上是評價投入,比如遲不遲到,早不早退,是否全勤,工齡長不長等,主要針對“投入”的評價。但是,在數字化的時代,最重要的評價是“產出”。
除此之外,數字化又使得組織的價值重構要考慮內外部的協同,也就是共生效應。
比如,一個優秀的個體,并非完全被高薪所打動,而是更看重平臺的賦能性。如果企業本身處于落后的產能中,又沒有面向未來的能力時,就很難吸引到優秀的個體。
因此,企業除了豐厚的報酬體系外,還必須有賦能的潛力。
3.組織價值重構
數字化生存意味著價值重構,意味著企業與顧客、合作伙伴之間共生出新的價值,圍繞新價值重生。這時,企業必須要找到組織管理的答案,使企業組織能夠支持企業實現價值共生。
數字技術的發展,還可以賦能個體。比如,數字技術使得個體擁有充分的信息;數字技術可以提供數字平臺;數字技術還可以提高組織內外的協同效率。
數字化時代組織價值重構的三個關鍵詞:
賦能:“賦能場景高低”呈現出不同的組織管理狀態。
共生:“數字生態共同體”,共生創造價值。
協同:組織內外部的協同效率,也就是整體效率最大化。
實際上,個體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就。一個人價值和成就的大小,完全在于你在什么樣的組織當中。
組織價值重塑的五個根本性改變
1.從管控轉向賦能
① 多角色機會
在整個組織系統中,最關注的是如何讓擁有責任的人,能夠擁有權力。往往管控或管理失控,其實是有權力的人不負責任。
數字技術來了,這個問題反而相對容易解決。原因在于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角色機會。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企業不舍得給角色,但互聯網企業是非常容易,又很愿意給員工角色,在各個領域都可以有“首席”的影響力。
比如,很多企業會把員工榮耀設成一個系列,如果獲得“首席XX”的榮譽,員工就會安心的做事。
相比而言,傳統企業特別小心,特別仔細,很怕給錯。要知道,如果沒有多角色的機會,就無法釋放能量。實際上,賦能就是要多給崗位、多給角色、多給機會。
② 高身份認同
多角色的意義在于高身份認同。當員工有了很高的身份認同時,個體會自我激勵且非常敬業于所做的職務。
組織管理中最大的浪費,就是在其位,不肯謀其政,專其職,不肯盡其職。
③ 賦能工作場景
賦能的工作場景,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
給不給機會;給不給資源;愿不愿意讓他成功。
2.從科層制到平臺化
之所以從科層轉向平臺,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采用什么,而是要知道這兩種管理結構方式到底在解決什么問題。
科層制最重要的就是對規模效應、成本競爭力和穩定的品質有明顯的作用。
工業時代的要求是大規模、低成本、高品質的產出。因此,科層制絕對是核心結構,整個組織管理基本上也都是科層制。
科層制理性地解決了權力與責任的關系。在一個穩定的環境里,科層結構保障了組織的統一性,嚴格按照標準、規則進行管理。
到了數字化時代,因為供大于求,組織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應對變化,價值創新以及產生新意。
所以就出現了平臺式的管理模型。平臺化組織模式,實現了整合統一性與多樣性,穩定性與靈活性的設計。簡化了職能與組織內部的復雜性,幫助組織成員在組織內部有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
平臺化管理方式的本質是賦能與利他。
但需要強調的是,組織管理的結構是由業務特征決定。如果你的業務特征仍是低成本、高品質和大規模的產出,那還依然選用科層制。
今天的組織管理,最大的難題是內部要求穩定性,又必須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不得不在兩者之間做到平衡。
3.從分工到協同共生
著名學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到,企業已有的能力決定了它的局限性,現在的能力多大,局限性就會多大。
企業的能力由三點決定:擁有的資源;管理的流程;價值觀的判斷。
如果擁有的資源、管理流程加上價值觀的判斷,是一個已定的部分,局限性就已被確定。
如果想要打破局限性,讓組織變得更好,企業必須要開放、協同共生。
例如美的,在2013年就開始做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的轉型中,一直在做全價值鏈從端到端的協同共生框架,至2020年燈塔工廠被確認。目前,美的已在制造業中創造了最高市值,且具有非常強勁的成長性。更重要的是,它賦能了整個傳統制造業。
4.從實現組織目標到兼顧人的意義
過去,所有的組織都是績效導向和目標評價,但是在今天必須要兼顧人在組織中的意義,以及為這個美好的社會到底做了什么。
如果僅僅是討論績效,沒有兼顧到人的意義,這個組織在今天很難存活下去。
組織管理不再一個目標,必須是兩個目標驅動。要做到這兩個目標,就要有以下變化:
第一,員工要從勝任力變成創造力。
知識社會,企業最重要的價值源于創造力,而企業持續的創造力依賴員工的持續創造力。
第二,企業與員工并非服從關系,而是共享價值。
員工的價值定位不僅僅是做一份工作,而是必須能感受到價值的創造。新契約關系的設計,尤其是分享設計,變得非常重要。
5.知識革命與組織學習力
在組織學習力中,核心是知識已經成為生產力要素。企業只有能夠不斷創新知識,才可以在今天的變化環境當中擁有一席之地。
德魯克認為,過去100年,知識為什么會起作用,管理學為什么會起作用,因為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知識運用于生產工具、生產流程和產品的創新,從而產生了“工業革命”。比如印刷術的出現,知識不僅限于手工人的手里,而是所有人都可以普及。
第二階段,知識被賦予新的含義應用于工作,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出現,引發了“生產力革命”。
第三階段,知識運用于知識本身,稱之為“管理革命”,從而孵化出職業經理人。
現在來到第四個階段,知識正在迅速成為首要的生產要素,使資本、勞動力居于次要位置。通過知識,資本、勞動力變得更有價值,我稱之為“知識革命”。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前三個階段中,知識淘汰的是工具和流程,優化的是工作過程。而第四個階段中,知識淘汰的不再是工具,而是沒有知識的人。
當下的四個建議 1.將要轉型的企業需要做什么準備?
① 調認知
對于數字化轉型,最大的挑戰是認知,即我們習慣了用傳統的認知去理解數字化。
② 做準備
數字化是一個過程,不是錢放下去,就會看到效果。
③ 融實踐
在業務以及整個體系中,讓數字化產生價值。
2.管理者如何與強個體共存?
強個體出現時,對于管理者的要求是變,而且是從角色上變:
① 布道者
強個體最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最難達成共識。所以對領導者來講,自己應該成為一個布道者,有能力跟他做價值共鳴,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而不再是一個命令者。
② 設計者
你要有能力做設計,能夠設計夢想、設計制度、設計商業模式,設計對未來的想象等等。
如果你沒有能力做組織和制度設計,就無法把強個體放在一個平臺上。
③ 強個體人的伙伴
你必須要成為一個無我領導者,學會并接受被下屬管理。
3.個體如何在組織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組織需要對它有價值貢獻的人,也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一個不可替代的個體必然與一個不可替代的組織共生。所以,個體與組織之間是強強聯合,并不是強弱的關系。優秀的組織一定是更多優秀個體的集成。
但是,組織是可以讓不能勝任的人勝任,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這就是組織的力量。因此,個體必須認知到組織的強大性。同時,組織也必須清楚的意識到個體本身是獨立的。
因此,我自己做組織研究時,一直有兩個立場:
① 個人可以抵抗一切誘惑和環境的條件,自主去做選擇。
② 組織是一個真正能夠賦能于個體的單元。
如果個體不能在一個組織之下,雖然有自主權,但是很難創造出價值。
4.給年輕一代的建議
我一直在大學做老師,而且一直面對年輕學生們,發現他們有三個困難:
不知道未來該怎么選;不知道自身價值如何釋放;有各種各樣的壓力。
其實人人都有困難,但是在年輕階段,一定要做好重要的事情:
① 能夠刻苦
如果不努力,未來都沒辦法確定。在一個完全不確定的環境下,努力可以讓你接近成功。
② 承擔責任
真正能讓人成長起來的,實際上就是直面責任。責任訓練可以讓你走向未來。
③ 養成自律習慣
有愿望成為未來美好的人,必須把自律習慣培養起來。
結 語
數字化時代,我們都可以重回起跑線,也可以與萬物互存、共存、共生。
組織要提供一個萬物共存、萬物共生的平臺,而非僅僅是商業機構。希望它更有意義、更有靈魂、更可感知,這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