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文化”的日本鬼才建筑師安藤忠雄,作品一次次驚艷世界
來源:藝非凡
作者:flaw
原標題:有一種干凈,叫安藤忠雄的建筑!
本文已獲得授權,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每一個獨立自由的靈魂,都是生活的藝術家。
在老舊的思想中,一句常說的話就是:專業要對口。父母會對子女灌輸一種觀念:你要是大學專業沒選對啊,以后到社會上就混不到飯吃的。
而建筑師 安藤忠雄,就是一個極好的反例。
出生于1941年的安藤忠雄,自小在大阪由外婆撫養長大。外婆是小商人,無余暇照顧孩子,任安藤忠雄在老街上“野蠻生長”。幼時頑劣貪玩,打遍街坊無敵手。
兩歲時的安藤忠雄(左)與雙胞胎弟弟北山孝雄
進入高中后,安藤開始學習拳擊。練拳擊原本是弟弟北山帶的頭兒,起初是出于好奇,玩玩而已,練了不到一個月竟考取了專業資格,安藤歸結為自己“有打架的天分”。
有一天,拳館來了日本拳擊界名宿,在領略到他那驚人的戰力之后,安藤的興奮之情在瞬間消失殆盡。速度、力量、心肺功能、恢復力,不論哪一項安藤都望塵莫及……
心中的或許能靠拳擊維生的淡淡期待被徹底擊碎,當下就決定放棄拳擊。
不過拳擊比賽讓他收獲頗滿。他靠著比賽獎金的錢,開始去日本各地旅行,還有兩度環球旅行,足跡遍及歐、亞、美、非四大洲,及南亞次大陸的眾多國家和地區,去考察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
第一次去東京的安藤,在日比谷看到了,尚未被拆除的帝國飯店,第一次感受到,古典主義的驚人之美。
在一家舊書店內,安藤偶然發現了,勒·柯布西耶的,法文版建筑作品集。當時他連柯布西耶的名字,都沒聽說過,但從書的裝幀,到內文的草圖、設計圖,都有種不可言喻的美在吸引著安藤。
而這本書,對建筑青年安藤,產生了深刻影響。
他并不是沒考慮過大學建筑系,但國立大學門檻高,私立學費又貴。于是他托在建筑系讀書的朋友,買來全部教科書,去大學旁聽。晚間上夜校,全靠自學。
就是這樣的野生安藤忠雄,橫沖直撞殺進日本建筑界,自學成才開創自己的風格流派。
安藤在大阪的工作室
作品一次次驚艷世界,被稱為“沒文化的”鬼才建筑師。
01 住吉長屋
住吉的長屋,建于1976年,是安藤忠雄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
長屋是大阪比較普遍的住宅方式,大約是兩間的長度為一戶,然后連續排列而成,內有中庭或者小的開放空間。
在這種狹窄逼仄的布局下,采光、通風、日照,成了很大的問題。
但在關西長屋下長大的安藤,自然最了解如何解決難題。極端條件下,依舊存在著豐富性。
他試圖在其中放置,一個混凝土結構,像切蛋糕似的,從內部把箱體三等分,創造出一個微觀世界。
建筑對外沒有設置一個窗戶,從外部看只是一個,沒有光線的黑盒子。但當你走進其中就會發現,因為有了庭院所以非常明亮。
要想到達起居室,就必須經過中庭,并由中庭來連接四周的空間,充分還原了住宅生活情趣。
“住吉長屋”是安藤藝術創作的原點,因其小空間的個性化表現,斬獲1979年度日本建筑學會獎。
有人說:“你蓋的這個房子想法蠻好的,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晚上上廁所怎么辦呢?如果這樣的話,你是不是很冷?”
安藤平靜地說:“如果你覺得冷,可以多穿件衣服。”
“如果下雨呢?”
安藤:“撐把傘。”
“如果下雨,天氣又冷呢?”
安藤:“我建議你不要上廁所。”
對安藤來說,這種自然的困境,是有意義,也是有魅力的。
庭院中,自然每天都展現一個不同的方面。
庭院是在住屋中,展開的生活核心。它引介著諸如光、風和雨這些自然現象,在城市中這些正在被人們所忘卻。
因為有了自然的氣息,墻壁看起來不再是冷酷的囚牢。一切都變得愜意了起來。
這正是安藤忠雄,企圖找回在傳統街屋,曾經擁有過的生動感覺。
為了使街道和房屋表現出親和,所以通道并不是封閉的走廊。公共和私密空間,相互滲透充滿活力,人們能夠體驗各自空間里的生活。
小時候安藤家里的長屋加蓋二樓,屋頂洞開,陽光射進潮濕的長屋。一抬頭,可以看到湛藍的天空。也許為什么他的作品中,光永遠是一種,把空間戲劇化的原因,就源自于兒時的記憶,對自然光線變幻的迷戀吧。
02 蘆屋小筱邸
從左至右依次是工作室樓、起居室樓、臥室樓
位于日本兵庫縣,蘆屋市的小筱邸,是一個以光為主題的,清心寡欲式生活空間。
在起居室樓的開敞空間,光線從天窗上,灑上柔和的混凝土墻壁,每一刻墻壁都在產生著變化。純色的墻壁與光線產生的對比是如此美麗。
現代主義大師中,迷戀混凝土者不少,從柯布西耶、路易斯·卡恩,到丹下健三身上,都能找到類似情結。但能把清水混凝土工藝,做到平滑如砥、絲般感受者,非安藤莫屬。
建筑物采取的清水混凝土,刻意保留了施工模板的孔洞痕跡,使得表面有種纖柔若絲的肌理效果。
又有種類似皮革的質感,一改往日冰冷混凝土的感覺。光灑下來的時候,格外溫暖樸素。令人甚至想要把臉湊上去感受墻壁。
光影的魅力,在他的建筑中隨處可見。
大面積的落地窗采光
豎向條形窗采光
頂部天窗采光
每一處都伴隨著,光線互相依存。
03 光之教堂
而要說到光線,“光之教堂”可謂是光與影,彈奏得最好聽的交響曲了。
教堂是一種信仰的存在地。如果沒有了光,那教堂將只是冰冷水泥空間。
能否用混凝土去創造一個,既存在著莊重的神圣肅穆感,卻又美麗得直戳人心的空間呢?這就是光之教堂誕生出來的最初想法。
當陽光從墻體的,水平垂直交錯口里泄進來,光之十字不用任何多余的旁白,就可以告訴你,何謂神圣,清澈,純凈,震撼。令信徒們產生接近天主的錯覺。
除了置身于墻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沒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裝飾物。安藤忠雄說,他的墻不用掛畫,因為有太陽這位畫家為他作畫。
而光之教堂的精華,遠不止此。安藤傳達給大家的思想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在梵蒂岡,教堂是高高在上的,主祭神父站的比觀眾高,而在光之教堂中,臺階是往下走的,這樣神父站的與坐著的觀眾一樣高。光之教堂中神父與觀眾人人平等。
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華。
04 水之教堂
而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作為一個婚禮的教堂,依舊延續了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梁靜茹的《崇拜》曾就在這里取景。
當巨大的玻璃將完全打開,使教堂與大自然混為一體,婚禮儀式猶如在北海道的大自然中舉行,周圍的白樺林,北海道的藍天白云,全都一五一十的倒映在湖面上。
新人們感受著北海道的清風,聽著湖水的潺潺聲,遠處更是傳來小鳥歌唱聲,宛如大自然送來的贊美,祝福著新人。
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們在場里,挖出了一個90m×45m的人工水池,從周圍的一條河中引來了水。水池的深度經過精心設計,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現出風的存在,甚至一陣小風都能興起漣漪。
05 水御堂
而說到水,安藤曾把寺廟,建在了一座蓮池下面。這就是屬于真言宗御室派的本福寺“水御堂”。
俯瞰整個水御堂,你只能看到一個橢圓形的蓮池,和池子中央向下劃開的階梯,那是通往佛堂的入口。
常見的宗教建筑大多是向上走,以表達宗教修養的提升,和對上天的接近。然而反觀水御堂的設計,卻在蓮花池的包圍中慢慢進入廟宇。
順著這條臺階走下去,猶如水慢慢覆蓋蔓延你的全身,頗有一番洗滌心靈的意味,所有的乾坤都隱藏在這一池蓮花底下。
純白色的墻,把人的心靈從塵世凈化。進入寧靜禪意的蓮花池中,會發現藍色的光線漸弱,直至差不多全黑。
在到達樓梯底部之后,便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顏色和光線完全與外面不同。
你會突然被滿堂的朱紅色喚醒。而光線的進入,生成了溫和的橙色。
從外面看,大殿建筑物的墻呈圓形,但室內的柱列和內部墻壁,則成正方形。
這段旅程,象征了凈化、死亡和重生。這種獨特而神秘的氣氛,把人們從日常的煩囂升華出來。
展現建筑材料的本質,是安藤設計的標志,他不用任何裝飾,只把材料的本質展現,令人專注于感受,建筑物的空間和光線,再引領信眾進入純凈的靈修狀態。
安藤讓習慣了木材和紙張等暖性、柔軟建材的日本人,在面對冰冷、堅硬的水泥時也能喚起內心的感性。
看著安藤忠雄的建筑,你能感受到自然的另一種表達。自然遠遠不止是原始的花草樹木。如果只是在建筑內擺一些盆栽,那自然的氣息未免太生硬太粗糙。
如果每一個建筑拆開來看,不過是幾何體的組成物罷了。但當自然和光被恰當的引入進來,平凡的屋子也就有了生命力。
安藤忠雄的作品:「頭佛」
如果說,不把一個建筑設計得美觀又舒適的建筑家不是一個好的藝術家,那么安藤不僅做到了以上兩點,在很多時候,安藤還更像是一位哲學家。
不斷思考建筑與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間的關系。
他把建筑當做一種媒介,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溫度。能喚醒每個人身體中,那份對純粹生活的渴望。
畢竟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座建筑。以蒼穹為屋頂,以地面為地基。
來源:藝非凡(ID:efif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