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聞“重造”品質閱讀
早在2014年,算法推薦還不是新聞資訊產品的主流技術策略時,我就在《算法推薦的冷思考》一文中質疑了這個技術究竟能否給我們帶來品質閱讀。
四年之后,本以為算法推薦至少在新聞資訊市場會被淘汰,或者算法至少會更理解人。沒想到的是,我在算法為核心的資訊平臺之中,依舊沒有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
有意思的是,3月底徐小平、李冰冰、王俊凱、吳曉波等大咖“代言”新浪新聞。新浪新聞曬出眾多名人的截屏,讓網友和粉絲們一窺他們平日里都在看些什么。來自科技、財經等領域的大咖和新浪新聞一起倡導用戶閱讀品質內容,實現認知升級。
此舉與今天內容消費大趨勢息息相關。我也在其中看到了“品質閱讀”的回歸跡象。
大佬看什么之焦慮
新浪新聞曬截屏這個事情,非常有意思。它抓住了人們的焦慮心態,展開了一波推廣自己的營銷。信息焦慮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種情緒。今天的信息實在太過龐雜,以至于人們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有價值的信息。
有位獨立撰稿人評論說,“今天中文互聯網世界幾乎99%的內容都是垃圾信息,而這些垃圾信息都是你我這些自媒體生產的。”
其實我還想補充一句話,這也是互聯網資訊平臺迷信技術所造就的。
就以最簡單的案例來說,我非常迷戀王者榮耀,總會在瀏覽器中搜索和王者榮耀英雄玩法,銘文、出裝搭配。搜索引擎記錄了我的習慣,于是在瀏覽器的信息流里,成片的王者榮耀內容推薦都蜂擁而至。10條信息流之中,有6-8條都與王者榮耀有關。
這種推薦機制下,我非常想問一句話:我的游戲習慣,能代表我的閱讀習慣么?
這種垃圾信息包圍的狀況也造就了信息焦慮——所有人都會愛關心名人、明星、大佬所關注的內容,因為名人、明星、大佬所關注的內容代表了下一個階段的方向與風口。大佬所關注的內容,也是普通人所焦慮的內容。
就像徐小平老師,在真格基金500人的大群里發布了一條看好區塊鏈的消息,強調“上述信息,不要外傳”。結果這則消息可以被傳到人盡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作為投資界浪巔的人物,一舉一動都被普通人所關注者。
從側面來看,這次營銷的目的是強調內容消費和認知升級。就是要讓人們意識到,品質新聞的重要性,而不是醉死在Feed流里Kill time。
今天算法推薦橫行時,很多技術人員都不把資訊稱作資訊,而是稱作Feed。
英文的“Feed”其實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信息,二是指動物飼料。它其實蘊涵了一個意思——享受信息流的人就像牲畜一樣,無意識地在被技術人員們喂養。
這和經典的奶頭樂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安慰社會“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比如網絡,電視和游戲)填滿。
內容產業返璞歸真
從去年開始,內容產業正在出現深度內容回潮的趨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回潮幾乎是必然的。
1、監管爆發、輿論質疑。純算法堆砌的垃圾信息正在被監管層整肅。
尤其是前段時間,監管部門以持續傳播SQ低俗信息、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等問題為由,分別約談兩家資訊平臺負責人。幾家以算法為核心的內容平臺接連要求被整改,這已經釋放出了內容產業新的信號——流量紅利期已經結束,內容平臺下一步競爭比的是內容質量。
2、用戶習慣性被“騙”之后,正在對算法信息出現情緒逆反。
前兩年“做號”之風盛行,標題黨+無信息或重復信息的資訊一度橫行。每一次點擊幾乎都是一次欺騙。這使得用戶對流量為王的內容分發模式開始厭倦,越來越多的人對標題黨、低俗內容的傳播,開始本能一般的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認知升級成為趨勢。
3、2017年內容產業正在發生著返璞歸真的變化,人們對品質內容的渴望前所未有。
最典型的案例是, 新浪做了“二樓”資訊,匯聚了各個細分領域的品質新聞;《十三邀》這樣的重度訪談節目崛起;網易人間、真實故事計劃這類非虛構寫作項目受到全民追捧;財經天下雜志獨立出“AI財經社”這樣的新媒體展開重度內容報道;“老道消息”這樣的大信息量故事敘事手法被大批機構媒體學習模仿。
曾經的輕閱讀,正在重新被有價值的重閱讀所取代。越來越多的內容創業者正在試圖用磨練手藝的方式做資訊——盡量用重模式做內容,樹立品牌和內容壁壘。
事實上,即使在市場層面上看,做號誕生的賬號因為缺乏內容生產能力,最終在平臺補貼下滑的環境下,最終還是會缺乏盈利空間。回過頭來看,堅持重內容、重模式的媒體依然還是最具投資價值和合作價值。
品質新聞重回浪顛
正如人民日報《新媒體》版呈現的“互聯網八大猜想”之一,自媒體回歸內容為本——無論免費還是付費,制作精良的優質、垂直內容將得到平臺扶植和粉絲追捧。原創乏力、粗制濫造的賬號將成為淘汰對象,一味博人眼球的低俗、獵奇、驚悚內容將遭到“淘汰”。
過去一年,內容產業返璞歸真的趨勢也在說明,品質新聞正在重回市場。
事實上,新浪也一直是以品質新聞站在時代浪尖的——20年來幾乎未曾改變。
1997年11月底,四通利方推出了第一個頻道——體育頻道,四通利方在體育沙龍的黃金時代開始到來。隨著1998年的法國世界杯開啟,四通利方通過滾動式24小時報道奠定了其在中文互聯網新聞領域的地位。
1998年底,四通利方更名新浪,面對科索沃戰爭、臺灣大地震、中國加入WTO、悉尼奧運會、911事件等重大事件的報道卻從未缺位,新浪軍規式的、流水線式的內容生產使其從中文互聯網世界脫穎而出成為標桿,也奠定了未來10年新浪乃至中國四大門戶的工作方式。
如今新浪在移動閱讀的習慣下,還是有自己的一套產品邏輯。
從產品結構上來看,除去常規的欄目訂閱板塊外,新浪還加入了“二樓”這樣一個板塊,只要在APP內用力下滑就會進入“二樓”。所有經過挑選的精品內容都放在“二樓”內,和常規資訊做出了區隔。
從欄目設置來看,明日頭條、地球日報、創事記、競技場、鏟史官這類經典欄目都放在了“二樓”內,每一個欄目都相比傳統欄目設計更有“調調”,都樹立起了經典的內容IP。像“明日頭條”這樣的產品更是在用最簡潔、最明了的方式提供覆蓋一天資訊。
新浪這一整套組合拳正在構建起優秀作者、優質媒體、精品欄目等以“高品質”為核心的“輕IP”內容欄目矩陣。為內容消費者提供品質閱讀。
說到底,閱讀還是非常個人的一件事。讓機器做出正則判斷很簡單,但是讓機器綜合心理學、社會學乃至某細分領域內的規則做出判斷則很難。
我還是更愿意相信,人的大腦比任何“推薦算法”都要高級一些,帶著腦子去主動選擇優質閱讀,才是最好的習慣。
------------------------------------------------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歡迎署名轉載。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鈦媒體、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以及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文章在界面新聞、今日頭條、搜狐科技、騰訊、新浪、網易等30余家平臺發布。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