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如何推動城市“聚引留”人才戰略?
經歷了疫情的沖擊之后,城市經濟如何觸底反彈,重現輝煌?這對于在疫情中受創最嚴重的武漢來說任重而道遠。對于重振經濟,向更高的城市發展階段邁進,武漢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熊軍認為,其核心在于人才戰略的有效落地。
(本文整理自熊軍主任在「2021中國優秀企業人才培養實踐高峰論壇」武漢站的分享)
分享 | 熊軍
編輯整理 | 云學堂
九省通衢武漢,因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天的武漢,更以雄厚的產業基礎和科研實力成為國內具獨特發展優勢的潛力之城。 2019年武漢GDP達1.7萬億,在全國239個城市位列第7;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風暴將武漢經濟打入冰點。進入疫后重振期的武漢不斷拼搏趕超,在危機中創造新機遇,全年實現經濟總量15616.1億元,位居全國城市前十,穩住了經濟發展基本盤。 經歷風雨之后的英雄之城,目標更加明確:
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脊梁;
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成為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亮點城市。
與這四個目標一脈相承的,是武漢市兩會提出的打造“五個中心建設”—— “十四五”期間要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家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
對此,熊主任總結其核心點就是要引進人才,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為什么要引進人才?
熊主任認為,引進人才和武漢未來的發展目標有著緊密聯系:
1. GDP總量增長
武漢成為全國大城市第一梯隊的前提是GDP達到2萬億。
2. 人戰略增長
躋身一線城市,要靠人口資源。
人口是決勝未來很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工作是為人口戰略服務的。人口紅利消失將會造成城市發展動力不足、老年人口社會保障問題加劇等問題,所以,人口資本、人口資源是武漢人才戰略的出發點。
3.產業結構調整需要
武漢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結合本地實際,提出打造九大支柱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未來產業的“965”產業集群發展思路。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策源地、數字經濟先行區、轉型升級樣板地。
因此,武漢需要引進更多人才助力城市補齊在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和高端制造等產業上的短板。
如何吸引人才?
對于引才方式,熊主任提到政策層面的“三個堅持”和“四個轉變”。 三個堅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痛點思維、堅持精準施策;
圍繞大學生人才的安居、落戶、就業創業扶持,高質量就業,企業和學生精準匹配等痛點,武漢提出四個轉變:
從給錢為主轉變為以優化環境為主。
從事前補貼轉變為事后獎勵。
從分期零星補貼轉變為一次性補貼
從補貼個人為主轉向獎勵用人單位為主。
此外,還要打好“聚引留”人才牌。
聚:以事業聚才。升級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拓展大學畢業生就業領域。
引:以政策引才。進一步完善人才創新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包括人才子女的就醫、就學、社保、醫療等等,全方位打造服務鏈,形成招才引智的土壤。
留:以環境留才。優化環境留才“軟實力”,才能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強動力”。
引才策略如何實施?
加大政策供給,提供一攬子暖心政策 在安居保障方面,對高層次人才、大學畢業生給予更大力度的免租減租優惠。
就業創業扶持:積極拓展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支持激勵創業帶動就業。
獎勵機制:在重點高校設立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站,推進武漢就業創業服務聯盟建設,對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取得突出成效的高校、重點企業給予獎勵。
優化服務措施,提高就業服務便捷度
優化就業服務:制定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清單,優化市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學生留漢專區服務功能;
優化生活服務:啟動青年人才驛站建設,面向外地來漢求職創業或實習實訓的大學生和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費住宿以及就業咨詢、實習實訓、創業指導、人才交流等綜合服務,打造來漢大學生和青年人才之家。
優化信息平臺:整合人才信息推送發布渠道和人才服務線上職能,建立大學生實名制管理系統和服務信息平臺。
同時,針對吸納符合認定條件的高校畢業生的企業,武漢還將啟動一系列補貼及稅費減免政策;此外,對創業園區和創業街區也將提供補貼支持。這都是百萬大學生在漢就業創業的利好消息。 建設現代化的大武漢需要更多創新人才的加入,武漢還在不斷探索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的新路徑。相信有了強大的政策支持,有了新一代青年的智慧輸入,武漢距離成為新一線城市榜首的目標指日可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