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街,2000萬年輕人愛上北京的理由!
2005年底,6個年輕的媒體人,在圓明園的一座院落里創辦了“單向街圖書館”,名字取自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單向街》。單向街以高品質的書籍推薦、免費的文化沙龍而聞名,它有一句很吸引人的標語:We read the world。
品牌調性
單向街對于書的選擇特別挑剔,主要以人文社科類的為主,單向街吸引人的,還不是這些書,而是它所宣傳的理念和它普及理念的一些渠道,例如沙龍,例如微博等互聯網。
口碑營銷
口碑營銷-骨灰級玩家
從2006年初開館以來,并沒有做過多的宣傳,但每周的沙龍信息,工作人員都會提前在單向街網站和豆瓣網站發布,而單向街正巧趕上了在網絡上正逐步走強的口碑營銷。
無論是豆瓣、微博還是最新出現的街旁網,到處都有單向街的身影,與其說單向街是一個書店,不如說是一個通過書籍、談話、影像和思想構建的公共空間,而它凝聚和影響粉絲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書店。
書店即平臺
書店即平臺-選對的的人,說對的事
單向街這個書店品牌,仿佛成了意見領袖,從演講、討論、公益畫展,再到詩歌朗誦、音樂會、紀錄片觀映、甚至話劇,幾乎無所不包。
嚴格把控的書店氣質和持續進行的沙龍活動帶動了關注度,單向街的粉絲開始成倍增長,而且對于這個品牌格外忠誠。
品牌化生存
品牌化生存-從單向街到單向空間
影響過很多年輕知識分子的單向街書店,如今進化為一個多元文化品牌——單向空間,正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重塑了整套理解世界的方法,單向街也開啟了重塑之旅,它變得更加立體,實現了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全方位閱讀。
單讀
《單讀》 由 《單向街》 雜志書更名而來,雙月出版,內容以非虛構報道、文化評論、思想觀點和藝術作品為主。
2015年初,單向公眾號新開辟了一個欄目——「單向歷」。每天呈上一頁單向歷,緊密結合時下熱點,佐上一句名言佳句,用傳統老黃歷的吉兇宜忌的形式給讀者送去問候,風雨無阻。
獲得 2017 年度紅點產品設計大獎紅點獎的單向歷 2017。自16年 6 月 30 日預售以來,賣出了 150,000 余冊,并且,它還有一個創新:專門開發了單向歷配套的 APP,可以在線上閱讀單向歷內容,至今也已經達到了50 萬余次的下載量。
單向歷 紙質版與其配套的 APP,使得日歷與增強現實( AR )技術的結合。在單向歷2018中,打開單向歷 APP,掃描特定頁面,就可以看到單向空間邀請的詩人、藝術家出現在紙面上,為你詮釋當日的句子,單向歷實現了,讓日歷親口為你讀詩。
單談
沙龍環節成為獨立的沙龍品牌,莫言、陳丹青、白先勇、嚴歌苓、田沁鑫、賈樟柯、賴聲川、柴靜、梁文道 ……在這里,你可以遇見所有你想見到的人。9年,600余場沙龍,1000余名嘉賓,10余萬聽眾。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得那份寶貴的共鳴,獲得認識自身與生活的另一個視角,或是感受到某種超越性的價值和意義。
單選
基于品牌調性所作出的文化周邊產品。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得那份寶貴的共鳴,一如單向空間的初衷,做持燈的使者,讓每個人體驗被點亮的感覺,獲得認識自身與生活的另一個視角。
單廚
單廚是單向空間旗下的餐飲品牌,在這里,伴隨創意美食,思維的樂趣得到充盈滋養,夢想者、夢游人、讀書人、創造者,所有熱愛更高層次享受的人們,都會在單廚得到撫慰、關懷和啟發。
微在
微在的出現,讓單向街的擁躉有了隨時隨地的歸屬感,以“微在”為主線的新媒體,包括了“微在APP”、微在網站、Website、微信公眾平臺、微博、豆瓣、單向空間微信、微博公共平臺等多個子產品。
國內網絡媒體里,微在是最早宣揚“內容病毒傳播”的新媒體。“微在漲姿勢”和“微在不懂愛”是微在兩大主要短視頻節目。
這里不只是書店,更是一處理想主義者營造的烏托邦,在這里,你可以逃離日常生活的逼仄,點亮自己的精神,遇見思想上的同道。曾被大書店逼向絕境,而今天當大書店被互聯網擊垮之時,卻是社區化、品牌化的小書店重生的開始。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