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的拖延癥!精疲力盡還沒有產出?是時候開始你的精力管理了
當下的我們生活在數字時代,節奏快如電光火石。時間被打成了碎片,變成了比特(備注:比特bit是二進制中的一位,是信息中最小的單位)和字節(byte),然后就有了流行語“用好碎片化時間”。
問你幾個問題:
你是否有過月初制定計劃,覺得安排合理、斗志滿滿,月末卻發現計劃大半沒完成?
你是否有過下定決定要投入做一項學習、或者一份副業兼職,卻遲遲開始不了?
你是否下班回家想陪陪男女朋友,貓貓狗狗,但你卻覺得累得要死,回到家就只能攤在床上躺平?
如果你有被這些問題困擾,你一定覺得,這是我時間管理上出了問題,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并不是你時間管理上的問題,而是你精力管理的問題。我們之前的管理課文章里,也給大家分享過時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優化方法,也可以前后對照著辨認理解(《用花30萬學習的MBA管理思維,給你開自(升)我(職)提(加)升(薪)管理課》)。
首先,我要提出一個概念:你缺乏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是絕對公平的,但是不同的精力狀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導向。
舊觀念里,是讓你管理時間,從而做好自己,但是今天提出的觀念是管理你的精力。對于我們來說,精力,而非時間,才是高效表現的基礎。體力勞動時代,勞時間和效率,幾乎是成正比的,但是今天的我們處在腦力勞動時代,作為高感性的設計工作者,思考力和創造力才是有價值的,精力代替時間,成為重要的資源。
要說精力管理,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吉姆?洛爾,他是一名心理學家,是精力管理系統訓練的創始人,著有《精力管理》一書,常年給頂級運動員和奧運冠軍做精力管理訓練,同時給職場人士做精力管理咨詢,根據他常年的研究,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職業人士比運動員更需要精力管理。
作為一個996的社畜,如果做不好精力管理,情況會很不妙。
高強度的精力消耗并非是過度疲勞、效能打折和體力崩潰的直接原因,持續消耗加恢復不足才導致了這樣的后果。日本創造了“過勞死”的概念,通常表現形式為心臟病和中風。近些年經常出現一些這樣的新聞標題《45歲醫生猝死前兩天做手術到深夜》、《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地鐵猝死》、《48小時不休不眠睡夢中猝死》、《連續工作34小時超負荷致死》等,原因就出在精力管理上。
那么是什么影響我們的精力呢?
那就不得不提吉姆?洛爾提出的精力管理金字塔了,精力管理金字塔分為四個精力維度。分別為:第一層:體能、第二層:情感、第三層:思維、第四層:意志。
這意味著精力由四部分構成,越底層,越基礎。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精力,體能影響情緒,身體不好的時候,心情也會不好;情緒干預思維,在情緒不佳的時候,做判斷容易失誤;思維決定意志力,很多強大的意志力背后,其實是強大的思考能力。
所以說,你的疲倦,是思維上的疲倦,體力休息不一定有用,真正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去“換個腦子”。比如說散步,讀書,玩游戲,玩滑板,看展覽等方式來補充思維精力,而不是去休假。因為休假不一定起作用,而且會加重倦怠感,因為他們往往缺乏的是意志力精力,需要在工作中尋找意義感,而休假加重了工作的無意義感。
△ 圖片來源網絡
儀式感——讓體力、情緒、意志力得到統一,茶道、花道等任何有儀式感的事情,都能讓人們靜下來。在喝上一口茶、完成一盆插花、品一口美酒之前,做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就是讓一個人靜下來的過程,其中要集中的就是讓你的體力,情緒,思維和意志力的統一。就拿品酒舉例,碰到一支好酒,要精心準備合適的酒杯,用專業的方式開瓶、醒酒,等待到時機合適的那一刻,再開始享用。做這么多準備,既是為了讓酒展現出更好的狀態,但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細節也讓喝酒的人做好了更充分的身心準備,為這一切賦予了更深的意義。去發現你自己的儀式感吧。
如何科學的管理自己的精力呢?
大家身邊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同事或者朋友;一起開會,開到一半你哈氣連天,有人卻神采奕奕;回家精疲力竭,卻發現有人在bilibili直播講解設計知識。
為什么有的人會一直精力充沛,有的人缺持續的狀態不佳呢?你可能會說他們是天生精力充沛,而我是懶癌晚期,不過通過研究發現,很多精力比你充沛的人,休息得時間比你還多。精力充沛不是一個天生特別能熬的結果,而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能力。
先看看普通人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的。
直線型管理:
大部分人的管理精力的方式是消耗性的——就是一直工作,累到停為止,然后休息,一直到不累在繼續工作。這時候,休息是”沒法工作”的虛弱的表現,或者為了工作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想手機電池一樣,用到關機才會想到充電,充個20%繼續用,常年處于虛弱狀態,這就是大多數人精力管理的狀態。
事實上,人需要順應消耗與恢復的節奏,工作與休息交替進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現。“張弛有度”才是全情投入、維持機能和保持健康的關鍵。
△ 圖片來源網絡
鐘擺型管理:
他們懂得掌握節奏,主動休息。休息被認為是一種高效能的工作方式。《精力管理》的作者吉姆花了數百個小時觀察頂尖網球選手的比賽,他發現頂級選手特別擅長用得分間隙恢復體力。通過建立高效的體力恢復機制,這些運動員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精力再造。普通選手沒有相應的賽間習慣,在整場比賽中心率都停留在較高的水平,因此身體很難支撐下來;而頂尖高手會利用細小的習慣更有效的恢復體力,為贏得下一分做好準備。
自然本身存在規律的脈動,在活躍和休息之間有節奏的交替。潮漲潮退,四季更替,日升日落,不勝枚舉。因此人類也是具有內在節奏的,有些事自然行為,有些事由基因決定的。
60分鐘的鐘擺:
發現你自己的精力節奏,大腦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90分鐘,最長不超過120分鐘。所以每小時的主動休息一次,能保證你的精力在高水準上,遠比連續工作兩小時然后休息20分鐘好很多,休息的頻率比時長更重要。
可以下一個瘋狂番茄app,使用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設置一個番茄時間(25分鐘-90分鐘之間,90極限了,不要太長),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后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20分鐘后左右)。
一天的鐘擺:
早上——計劃性工作
上午——創造性工作
下午——溝通性工作
晚上——學習性工作
0:00-5:00睡覺休息的最佳時間,5點起床已經不會損壞你的睡眠質量了;
5:00的時候起床,早上的時候人門一半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特別適合鍛煉和準備一天的計劃;
7:00-8:00適合創造性的工作,所以早上起來有更多靈感和想法的產生,所以這段時間對于我們設計師來說很重要;
9:00-11:00這個時候經歷最充沛的時候,非常適合完成艱難的工作任務,把之前沒有完成,難以攻克的難題都放在這個時間段來完成吧;
12:00整理上午的工作和午餐,做一個小總結,看那些事情完成了,那些沒有完成,原因出在哪等等,還有要補充體力;
13:00午睡,尤其是午睡很重要,中午如果有一個15分鐘的午睡,相當于2小時的睡眠,能補充大量的精力;
14:00-17:00這時候體溫升高,開始進入了工作狀態,這個時候特別適合溝通,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
18:00休息,晚餐;
20:00-21:00是一個人記憶里最高的時間段,非常適合學習;
22:00-23:00這個時候做一下一天的整理,總結,準備休息。
這就是一個人一天的鐘擺。當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制定適合自己的鐘擺規律。
有60分鐘的鐘擺,就有1天的鐘擺,有一天的鐘擺就有一周的鐘擺,有一周的鐘擺,就有你未來人生的鐘擺,合理的發現你的精力節奏,合理安排你的鐘擺,蛻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總會有些事我們無法控制,但大部分給我們帶來煩惱的事是可以改變的,做好精力管理,合理安排你人生的鐘擺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