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認證作者與兩位數英編輯)
1. 公子魚 / 微信公眾號:文案籍(ID:copywriterbook)
簡介:一本寫給自己、寫給每個初入文案圈新人的書。專注文案、品牌營銷整合營銷等領域內容。
2. 駿小寶 / 微信公眾號:駿小寶(ID:junxiaobao2016)
簡介:做營銷圈最有趣的自媒體,讓天下沒有追不上的熱點!
3. 廣告girl / 微信公眾號:廣告girl(ID:guanggaogirl)
簡介:廣告不止存在廣告中
4. 跟小賢學運營 / 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ID: U_quan)
簡介:400萬運營人的成長服務商。
5. 李怡 / 微信公眾號:百聞不如怡見(ID:bwbryj123)
簡介:提供更科學的「品牌策略思考」,關注商業、營銷、個人成長。
6. 正經裸奔新青年 / 微信公眾號:正經裸奔新青年(ID:sb-youth)
簡介:新青年是個簡單的人,專注職場、成長和生活。以我小小的才華,待見你的每一個煩惱。
7. 章九齡 / 微信公眾號:文案有翅膀(ID:wenanchibang)
簡介:陪你思考,或者一起發笑。關注文案相關。
1 月 13 日,數英一見邀請到七位認證作者
從晚上6點開始,
一邊享受著美食,一邊暢聊到10點才各自散去

自微信公眾號開啟自媒體時代,吸引無數人蜂擁而至,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遞者。他們帶著不同的目的前往,有人風生水起,亦有人淺嘗輒止.......
以上七位認證作者們,除了“數英認證作者”與本職工作之外,私下還兼顧著“自媒體人”的身份。因此,我們主要圍繞自媒體行業現狀,以及息息相關的個人成長進行了探討:
(1) 公眾號打開率不斷降低,他們怎么看?
(2) 10w+是好內容的評判標準嗎?
(3) 如何定義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號?
(4) 從自媒體人成為一名創業者,是怎樣的身份轉換?
(5) 自媒體人通過什么方式成長?...
【一】
為了分享、為了記錄,為了自己去做些沉淀是大家建立公眾號的普遍初衷。也許在功利的誘惑面前有過掙扎和猶豫,但最終,還是想寫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好內容,把它沉淀下來。
聊聊大家建立公眾號的初衷是什么?
章九齡:最初并沒有對公眾號做過規劃,只是工作上有些想法,想到什么寫什么,比較零散。后來看到有人利用公眾號賺錢,就有了一個比較功利的想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賺錢。其實我是一個有點理想、情懷主義的人,到了后來才發現事情不太對勁。
有一次半夜兩三點起來追“絕味鴨脖”的熱點,最后的閱讀量也不錯。但我意識到其實自己并不是這樣的人。當強迫自己去寫不愿意寫的東西時候,是一種極大的損耗,無法堅持下去。目前希望真正去寫一些能表達想法的文章,讓讀者們產生一點共鳴的思考。
廣告girl:初衷不是打算成為大V,或者寫成什么樣子。在上一家公司時,因為文案和老板有一些分歧,我想試試到底是他的方法對,還是我的。所以我就開了公眾號,甚至進了很多文案群。為了做實驗,只要文案群里有文案求助,即使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我也會二話不說寫出一些文案。因為當時比較閑,所以公眾號保持了每天一更。沒打算掙錢,但公眾號的第一筆錢卻是來自馬曉波(目前廣告girl所在公司的老板)。
駿小寶:我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運營,當時在新榜,寫與廣告營銷相關的內容,但有些內容并不適合發,或者領導說你的內容有失偏頗。有些東西寫了,丟了覺得可惜,所以開了微信公眾號。慢慢有了粉絲之后,心態變好了,剛開始保持日更,恨不得周末也寫。沒有廣告、沒打算盈利,只是作為愛好運營。2016 年下半年,接到的第一個廣告是唯品會,挺激動的。后來就把它當做了兼職,如果每個月有 2-3 條廣告挺不錯的。現在周末基本不更新,還是希望把時間留給自己,除非有重大的事情。
公子魚:我當時的工作是負責 PR 和官微,從新媒體的角度來講,是不可能不做微信的。微信主要以輸出自己的觀點為主,而官微以合作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PR 稿在前一年會有大量的輸出,但都只限于產品上。后來覺得很浮躁,沒有實打實屬于自己的東西沉淀。我想做內容的層面,因此建公眾號一點也不在乎點擊率的問題。
【二】
據新榜調查《2017年中國微信 500 強年榜》顯示,2016年有15.8%的微信公眾號停止了更新,較于前年,2017 年閱讀量約下降24.2%。
面對這種現狀,七位認證作者說道,“誰都希望可以通過它獲得更多東西,或賺錢。但如何給自己帶來更多機會、如何沉淀好的內容,認識更多人是最重要的事情”。
公眾號打開率不斷降低,你們怎么看?
章九齡:我認為自媒體的環境正如李海鵬所說:自媒體是低級而惡劣的,因為會涉及到很多版權以及價值觀問題。真正做得好的公眾號,他們都能提供一些新的見識或思考。
小賢:坦白講,之前兼職運營微信公眾號的時候,寫干貨、各種大方法,打開率比較低。其實打開率就一個問題:標題起的好不好。
當花很大精力去寫的時候,沒有精力想標題。創業以后,有專門的編輯寫內容,我起標題,分工比較明確。而且我們發現,很多讀者并不看重內容寫的有多好、多干貨,只要讓他們覺得內容“哇,這個有道理啊!”就非常厲害了。
通常這種打開率都是因為蹭熱點,而熱點蹭的就是標題。它不需要文章寫得多么高大上,只要標題里帶上熱點關鍵詞,打開率就能到十二個點,基本上是過萬了。
據我了解,很多公眾號不擔心打開率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分發比較廣,不僅只有公眾號。比如深夜發媸有微博,會發知乎、小紅書,全網的閱讀量特別大。我曾經和他們交流過,選題是打開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其次是寫作和起標題。只要把流程捋順了,打開率就不是問題。對我個人而言,打開率不是很擔心,反而比較關注粉絲量。總而言之,標題是給潛在用戶看的,內容是給目標用戶看的。
許多品牌會入駐很多平臺,但我們會重點挑幾個分發,例如虎嗅、數英、脈脈。而且每個平臺,公眾號的定位不一樣。像數英網是 SEO 優化的陣地,因為群眾比較高。
而我們對于其他平臺來說,更多是一種服務的支持。我們做的是在線教育,脈脈看到我們的文章特別好時,會邀請我們去開課,在脈脈這個產品里做服務。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類:新媒體、社群、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用戶生命周期又分為內容運營和用戶運營。這塊的內容比較少,大頭還是新媒體與社群。在運營方面,總結一點就是:寫干貨基本上是死路一條。只有把內容和生活相結合的干貨,用戶才會覺得特別屌。之前寫過淘寶9.9和雙11背后的規律,其實這些內容我們以前寫過,只是用案例去包裝這個點,他們會覺得很厲害,然后轉發。
李怡:承載具體的故事,讓讀者感覺很新鮮,掌握了姿勢。
小賢:對,標題一定要“是”,而不是方法論。現在會對標一個具體的、熟悉的例子,讓用戶覺得與自己相關。
李怡:我覺得總體的環境是有一點問題的,當然我是從宏觀的角度去看。最近有一個數字:中國的調查記者,只剩100多個人了,例如柴靜去采訪山西煤礦,而不是GQ寫人物特稿的。但是知乎上有人說,咪蒙的價格漲了很多,實際上也沒漲,還是 75 萬。總之,這形成了一個很強烈的反差。
自媒體的環境到底是變得越來越好或是越來越差,其實不好說。對自媒體來說,每個人的身價因此會漲。但是作為一個自媒體,是否有責任、是否肩負著所謂的道德標準、傳播好的內容,還是僅僅作為流量達人去賺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去考量的事情。
就打開率越來越低的問題來說,在自媒體圈子里,我認為分為兩種:一是沉淀內容,內容中某個關鍵詞或某些概念,最終通過索引的方式被更多人認可。比如搜“內容營銷”,他可能就會搜到我以前的一篇文章,可能是從知乎上搜到,也可能是微信公眾號。這是一個長尾效應,它能夠逾越“打開率”這個鴻溝。
第二,正如小賢所言,只要分工明確,用專業化的方式做內容,一定能做好。內容質量加上標題和選題,就可以解決打開率的問題。打開率的問題其實就是每個人的眼球變分散了,關注那么多帳號,肯定無法把它們全部排在前面,那么打開率的問題是無法避免的。雖然大家都在說MCN,但是微信肯定還是主流陣地,我也相信微信的運營能力,不會讓自己像微博那樣偏向于一個領域,它一定還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會去用的東西。
我覺得沉淀內容+流量內容可以幫助我們跨越打開率的問題。我認為自己屬于前者,當然誰都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它獲得特別多東西,但更希望作為一個長期的貢獻。所以短期內,我不會特別擔心打開率的問題。長期來講,如何給我帶來更多機會、認識更多人是更重要的事情。
小寶:我也蠻贊同小賢說的,一定要追熱點。哪怕沒有內容,但是標題一定要“露點”。我也同意寫干貨就死,費了好大的腦洞寫文章,閱讀數還沒平時追熱點高時,就很挫敗。
打開率下滑與否對我個人而言,影響不是很大。我更擔憂的是,一個微信公眾號制度的調整,包括呈現的方式是否會改成信息流,不論真假,這種趨勢/可能性值得自媒體人關注。另一個方面是更新頻率的問題,因為經常斷更。公關扯爺說過,廣告營銷圈能保持月更的有500個帳號,能盈利的不到100個。所以我是否一直有動力關注行業動態、去寫作是自己比較擔心的問題。
小賢:但是不能全是熱點,偶爾也要有干貨,要不然無法沉淀。而且熱點有個問題,不能寫成書。如何保證持續地更新,我們的做法是先把目錄列好,每個季度列好,每個月底開選題會,30 篇文章列好。
新青年:打開率的問題應該是在大號的問題上,對于我這種小號而言,只要找到精準的用戶、定位和個性就可以了。打開率不應該是我們關心的焦點,而是微信要解決的問題。內容創作者、自媒體做好內容本身,這是最重要的優先級。
10w+是好內容的評判標準嗎?怎么算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號?
小賢:有個例子,有個健身的公眾號寫了一篇10W+的文章,但是漲粉只有500。有10W+但是不漲粉沒有用,像我們這種垂直類的公眾號,也許閱讀量一萬,就可以漲粉一兩千。所以說,10 萬+并不能代表漲粉,如果要10W+,不如去今日頭條。
李怡:10W+肯定不能判斷這個公眾號成功與否,可以是個小目標。如果為了漲粉,根據手段策略、驚悚的標題,當然也能傳播很好,但是對自身的幫助沒有那么大。
對營銷傳播、互聯網相關的行業來說,寫10W+本來就很難。10W+一定是流量文章,因為有噱頭,它們大多數是娛樂、明星、熱點或情感類的文章。這是大眾的需求,幫助他們消耗時間。
而另外一些人的需求是學習和成長。我比較同意羅振宇所說的“國民總時間”的概念,每個人有24個小時,娛樂文章占了絕大數時間,但他們也會花時間去看能夠幫他增長知識或可以長期積淀的內容。所以完全看你如何合理的搭配和平衡這些內容、目標。我相信大家除了商業的需求和壓力外,也希望讓讀者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不是純粹的娛樂。
駿小寶:相比于10W+,我更關注留言的數量和質量,或者讀者對文章贊同與否的比例,第二是轉載文章的公眾號的數量。如果一篇文章只有一兩千閱讀,但是有很多大號轉載,我覺得這也是一次比較成功的例子。
新青年:在目前的階段,10W+是我的公眾號的小目標,第二個是希望通過它可以得到事業上的幫助。
李怡:很真實。
【三】
對自媒體人而言,每一次內容產出就是鍛煉學習的過程。不論是在撰寫內容時,需要對專業領域的反復推敲深入,還是已經成為獨立創業者的過來人而言,關注行業趨勢,關注自身的成長,才能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在競爭激勵的自媒體環境中脫穎而出,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
大家平時通過哪些方式自我成長?
公子魚:我現在主要看一些學習類的東西,做成一個深度的賬號,將來留存的價值和傳播度比較高。不太在乎點擊量,更在意留言。雖然這兩年的工作都與文案無關,但是我對文案情有獨鐘,還是想做一些文案方法和品牌行銷研究輸出。即使做到最后,公眾號沒有那么多人關注,但是只要內容有價值,粉絲也就不會掉那么多。我覺得這個是評定一個號的價值。
廣告girl:我覺得公眾號是身外之物,它對我最大的價值是促進我的成長。可能我比較奇特,我做廣告和開公眾號純粹是因為我想研究人,人的行為很有趣。
新青年: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是新媒體運營的5年發展,我覺得3年是專業能力的分布期。我比較強調個人身上兩個特質,一個是公共表達,另一個是個人品牌,當然我提到的是現在我目前階段所塑造追求的。
李怡:還有些其他的角度,比如小賢看東西就很多,基本運營思路大家都知道,接下來是靠經驗,更多積累、資源,所以他的事業提高了。這個時候大家看的就是孫子兵法,因為你老板在看,所以你就和老板聊起來,老板會覺得你不是在看一個運營的問題,你就有機會獲得更多提升。
小賢開始創業之后,目前個人成長是如何設定的?
小賢:我拿自己的號來說,是達到40萬粉,每個季度都有爆文。整個互聯網運營行業有400萬,只有占比十分之一,才能做到這個品類的第一。
運營寫的太多了,再寫下去沒什么可寫了。那就往底層的學科理論去分析,管理學、市場、用戶行為、消費心理。它就像是金字塔的最底部。我一開始寫盤點,中間寫方法論,最后是底層學科,所以會去關注這些。
現在再回看以前寫的文章有點慌,以前偏表面,沒有思考為什么。比如盤點,再看雙11,底層有真正不同的經驗。雙11以前發了很多券,然后是券的規則,最后落到經濟學、用戶行為和心理學,那么我讀的更多的還是經濟學這類書。
我的個人成長,比較快的方式是主題式閱讀,被逼著去主題式閱讀。因為我的工作經驗沒有那么久,有些企業第一次找我,我會去看知乎上和微信上的帖子,然后梳理成自己的結構。我覺得這是成長比較快的方式,底層就有幾個方法論,掌握就可以了,之后靠時間驗證。
新青年:主題式閱讀是一個有效的行為,可以快速了解理論。讓你快速入門時,有飽滿的感覺,但同時也很空。其實中、干沒有多少,你覺得呢?
小賢:所以要看機會,可不可以用到這些,可不可以應證。
新青年:我最近在看《原則》這本書,強烈推薦《窮查理的寶典》,可以培養更理性的思維。額外的學習就是與你們一起討論,辯證我的思想。
章九齡:現在在地鐵上會看看書,哪怕看不下去,我也會把書帶在身上。當我想刷手機的時候,我就提醒自己。現在在看《紙牌屋》的書,每天看十幾20頁。說到文案,絕大部分都是自我學習,沒人會教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很多都是經驗的一部分,你看到什么,你感受到什么。多看、多讀、多經歷、多想。
對于公眾號,是否有下一步的規劃和目標?
新青年:第一個是10萬+,第二幫自己創造一個品牌。
駿小寶:保證更新的頻率。雖然閱讀數方面沒有強制性要求,但不管是盈利或文章質量,希望在一萬以上。
李怡:兩周寫一篇,希望通過公眾號認識更多的朋友。
章九齡:希望能分享一些小故事,一兩個月寫好一篇。
小賢:因為我不是自媒體,對于公司團隊的運營,我們希望 18 年底到 40 萬粉,19 年就到 70-80 萬,這是必須要達到的標準。寫作上組建一個團隊,閱讀量的穩定性就更高。目前我們是社群運營、編輯、課程開發、設計、運營、行政,加上我自己,一共7個人。關于持續地更新,我們的做法是先把每個季度的目錄列好,每個月底開選題會,再把30 篇文章列好。
所以我的目標第一是粉絲,第二是團隊。制度、數據分析的能力,只要掌握好,其他號都可以寫。我們更像是一個種工作室,學員輸出稿子,再給到數英、36kr、自由撰稿人。
還有一個目標,在 30 歲之前,能夠培養出 30 位優秀的運營學員。
后 記
從一開始“沒想那么多就做了”,到成為堅持下來的習慣,心酸一定有。
小寶說,熬夜追熱點不算什么,之前去度蜜月值機時還蹲著趕稿;
李怡對于內容的嚴格要求,最長有半年的斟酌修改,“每一篇文章要過得了自己這關才行。”
小賢和新青年則是經歷過更痛徹心扉的“被清粉”,加班加點最終等到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說起這些,就算經歷了苦澀,他們也抱著堅定去做,“就算文章會引起大家爭議批評,我不看,因為我現在是快樂的。”說完,新青年哈哈大笑。
對于自媒體的未來,不論是抱著分享的純粹初衷,還是為了提供更好商業服務的自媒體創業者,對他們而言,要在數量龐大的自媒體中異軍突起,將微信作為僅有平臺已遠遠不夠了。
涉獵多種優質平臺,成為了大家堅定的共識。“真正的自媒體不應針對一個平臺去創作。現在自媒體人最需要的是平臺扶持,這是將來必不可缺的。真正帶動一個公眾號的流量是平臺,自媒體人將來應該考慮主流平臺,而小的平臺終將會被削減或合并”, 公子魚說道。
因此,這也是數英目前在做的,為認證作者們提供專業放心的創作平臺。在 2017 年 8 月 1 日數英也已發起《數英原創內容獎勵》制度,為知識付費下的優質原創內容盡一份力。
聊到最后,大家不禁感慨,其實自媒體行業還挺公平的,只要有付出,就不會讓你受委屈。
嗯,沒錯,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一些紅利。
數英一見,不論對個人或平臺來說,與七位認證作者之間的思維碰撞,著實受益匪淺。
同時,我們也希望將「數英一見」輻射到更大范圍,接下來我們將正式對外征集參與者,參與方式以“報名制”和“邀請制”同步進行。詳情將于之后公布,敬請期待!
數英一見 —— 讓一部分人先見面,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解更多可前往《數英推出線下活動品牌:一見,讓一部分人先見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