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分手、團隊離散、骨干被挖、品牌流失、創業得踩多少坑?
有非常多的老朋友,也幾乎都是做到上億數十億的創始人和品牌管理者,經常會來找我溝通。
一是互相交流品牌體系方法,互相實戰借鑒;
二是大家都比較缺乏時間去梳理和復盤自己的實戰思考,因為日日忙于執行,很難抽出時間去思考、提煉、總結自己的方法論與實用模型,深度交流和分享也是為了能逼著自己去做復盤和思考提煉;
三可能是大家都比較孤獨,作為創始人或者品牌舵手的角色,無論增長不增長,無論盈利不盈利,無論順境或是逆境,其實是很難找內部人去溝通自己的思考與焦慮,可能只有創始人之間彼此互相能稍微理解、互相支撐一把。
因為來溝通的同行、老友非常多,導致我時常會收到一些很有趣的分享、案例、以及思考。比如最近可能因為我將要開的《HBG品牌公開課》是關于“踩坑”的,導致很多老友來給我分享他/她是如何踩坑的,我自己也經歷過很多,所以感同身受:
比如有些創始人經歷過被合伙人坑過、至今還沒有扯清。
比如有些創始人正在經歷和合伙人“開撕”的階段。
比如有的創始人經歷了被競爭對手甚至客戶挖走了核心骨干的問題。
比如有的創始人壓根搞不清自己公司賺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因為財務竟然不在自己手里。
比如有的創始人經歷了團隊集體“叛逃”的情況
……
還有更多是關于團隊管理、招人、管人、養人上的“踩坑”事件,比如:
招聘不到合適的高級人才?
招聘到了,搞不定管理?
管理很難體系化,太多拍腦袋的決策?
內部壓根沒有管理、更沒有企業文化?
難以留存員工?
難以調動團隊的積極性?
明明知道對方是人才,但就是發揮不出來對方的優勢?
覺得老板說的很好,但執行的時候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看似表面和和氣氣,但各有各的想法?
面試了寶潔系人才但感覺不接地氣,要價很高但說不清自己能貢獻什么價值?
……
這些團隊問題的背后,往往都會回歸到認知問題,幾乎90%都是因為認知不統一的問題、以及認知偏見、認知錯位、認知不全等造成的。
所以我在上一期《HBG品牌公開課》里,曾經也講過一部分“踩坑”的案例,這一期《HBG品牌公開課》將會詳細再討論下踩坑的背后原因,這里面的踩坑不僅包括創始人、也包括組織成員容易踩的坑,與同行們共勉。
報名《HBG品牌公開課》第2期
《寶潔系人才為什么“失敗/踩坑”?》
課程背景
在當下新消費浪潮當中,寶潔系的創業者表現尤其搶眼,老品牌創新中,也有不少寶潔系身影在背后,寶潔校友圈子很神秘,很多人好奇到底這個圈子里人是什么樣?
課程對象
寶潔系、以及非寶潔系的品牌創始人、CEO、合伙人、投資人、以及即將要創業的同行們、一線操盤手們,品牌經理人等相關同仁。
課程綱要
為什么寶潔系人才在剛畢業離開寶潔時容易“踩坑”?
為什么寶潔系人才在初次創業時也容易“踩坑”?
為什么寶潔系人才在傳統國內民企時也容易“踩坑”?
資本是如何看待寶潔系人才?
國內民企是如何看待寶潔系人才?
寶潔系人才的一般職業變化路徑是什么?
在尋找寶潔系人才時要注意的情況有哪些?
課程形式
小班制、名額有限,報滿即止,開課前會統一邀請加入課程群。
課程報名
可聯系小助手,或直接聯系麥青Mandy@HBG院長,發送“公開課”來報名,通過審核后,即可報名成功。課程開始前邀請入群。
-END-
課程全程均視頻錄制,錯過當天課程、以及延遲報名的同仁,可以找小助手獲取視頻課鏈接可以反復查看。
同時,獲取《HBG品牌公開課》第1期——寶潔系人才為什么“成功”?課程視頻內容,也可直接聯系小助手*此外HBG還有更多線下定向企業專題培訓、企業1V1咨詢等,可直接聯系麥青Mandy@HBG院長(ID:seedrestart)進行深度溝通,了解更多詳情。
麥青Mandy@HBG院長
北大畢業,前寶潔市場部,10年+消費品品牌管理者,至今依然在一線。歷經百億、數十億、從0到1、從單一品牌到多品牌、從飛速增長到迅速下滑等不同的品牌階段。著有《非傳統營銷》《大美中國》《活色主義》等,正在上線【HBG系統品牌課】系列集訓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